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大明會典卷之七十七

《大明會典卷之七十七》[View] [Edit] [History]

1
貢舉
2
歲貢
3
國初、有舉保之令。凡舉保孝廉人材秀才、及山林隱逸、禮部即行所屬、委自正官、選求民間、果系名實相副、素無過犯之人、有司起送到部咨發吏部聽用。其後皆屬吏部掌行。而禮部所掌惟歲貢。
4
國初、貢額不一。正統間始定。至今遵行。其額外增貢者、或以疏通、或以
5
恩詔、不著令。茲並列焉
6
凡歲貢額數。洪武十六年奏准、天下府州縣學、自明年為始、歲貢生員各一人
7
○二十一年、令歲貢、府學一年、州學二年、縣學三年、各貢一人。必性資純厚、學業有成、年二十以上者、方許
8
○二十五年、令歲貢、府學一年二人。州學二年三人。縣學一年一人
9
永樂八年、令凡州縣戶不及五里者、州一年、縣二年、各貢一人
10
○十九年、令歲貢照洪武二十一年
11
宣德二年、令貴州府學、照縣學例、三年一貢
12
○七年、令歲貢照洪武二十五年
13
○八年、令天下州不及二十里者、歲貢一人
14
正統六年、令府學一年貢一人。州學三年貢二人。縣學二年貢一人遂為定例
15
成化二年奏准、衛學照縣學例、二年貢一人
16
四年、令凡京學、二年貢三人。軍民指揮使司衛學、照府學例、軍民生相間、一年貢一人。都司及土官學、照州學例、三年貢二人
17
弘治十三年奏准、自十四年為始、各處州學、俱四年三貢。其雲南四川貴州等處、除軍民指揮使司儒學、軍民相間、一年一貢。其餘土官及都司學、各照先年奏准事例、三年二貢
18
○十四年奏准、萬全都司、照府學例、一年一貢。其餘都司所屬衛分少者、不許濫比
19
正德三年奏准、大寧都司學、一年一貢
20
○十一年題准、遼東都司學設優等次等生員各四十名。每年考送一人充貢
21
○十二年奏准、陜西都司學、一年一
22
○十三年奏准、廣寧等五衛儒學生員、照州學事例考貢
23
嘉靖二年、令順天府學、每年起送二名充貢。應天府同
24
○又奏准、貴州宣撫司儒學生員、一年一貢
25
○十七年題准、承天府學、每二年貢三名。單年二名、雙年一名
26
凡起貢。洪武十八年、令雲南所屬學校生員有成材者、不拘常例、從便選貢
27
永樂元年、令廣西湖廣四川土官衙門生員、照雲南例選貢
28
○十八年、令貴州選貢送監
29
正統四年奏准、生員科舉、停支廩米、准作食糧月日充貢
30
○七年、令歲貢精選端重有文、及通書算者起送
31
天順六年、令歲貢照例將食糧年深者嚴加考試、務要通曉文理、方許起送
32
○又令歲貢生員、取考科貢、開除廩米月日、准作食糧之數。其餘俱作虛曠。若同案食糧、則以籍名先後為次。仍將考過試卷、黏連批文、親齎赴部
33
成化四年、令雲南貴州選貢、仍照例考送
34
○又令歲貢生員、丁憂正服月日、准作實數。其養病侍親、及服闋不複學、皆作虛曠
35
○十六年、令歲貢不分軍民生、俱聽提學官考試。其衛學、在布政司地方、布政司給批起送。在兩直隸地方、各府起送。在各邊、都司起送
36
嘉靖六年奏准、考選歲貢生員、照次取四人陪考。務通文理、方許充貢
37
○九年奏准、照舊用一人陪貢
38
○十年奏准、提學官考選應貢者、於歲考之時、即行詳定。如廩膳考居一等之內、不拘名次、查取食糧年深者、起送一人。如無人材去處、一等無人、方許於二等內十名以前照前起送。不必下及增附
39
○十三年奏准、提學官一遵
40
祖宗舊規、以食糧年深充貢。有司起送、止許正貢一人、陪貢一人。提學官考定一人、起送赴部、不必加添四人五人送考。其考貢不中、願告衣巾終身者、聽提學道照例行
41
○十四年、令各處歲貢生員、照例將食糧年深者、嚴加考試、如果不堪充貢、照例罷黜。將以次者考充、務要通曉文理、方許起送
42
萬歷三年題准、各處歲貢生員、該府州縣提調官、俱要查其節年屢考一等二等、曾經科舉、及年在六十以下、三十以上者照依食糧前後、選取六人送考。提學官擇其最優者起貢。其年力衰邁者、即授以儒官、不准起送
43
○十一年題准、各府州縣遇歲貢之年、止用一正一陪送考、擇其頗優者一人、充貢赴部
44
凡恩貢。弘治八年奏准、自九年起、至十三年止。順天應天二府、四年各該貢六名者、許貢一十二名。其餘府學、每年該貢一名者、許貢二名。州學三年該貢二名者、二年許貢三名。縣學衛學、二年該貢一名者、每年各貢一名。以後仍照見行例
45
嘉靖十年題准、照宣德正統天順年間事例、今歲各學廩膳生員、果係學行出群、年三十以上者、府學許貢三人。州學許貢二人。縣衛學各貢一人。以後仍照該貢年限數目起送。如廩膳內無人、許於增廣附學內考取、務求真才以應
46
明詔。如有名實不稱、及夤緣乾進情弊、聽撫按糾舉
47
隆慶三年題准、將各府州縣衛儒學廩膳生員、不拘食糧淺深、通行考試、務取文行兼優、年力精壯者、府學二人、州縣衛學各一人、以充
48
恩貢。俱限本年到部、聽翰林院嚴加考校
49
凡補貢。永樂十九年、令歲貢生員起送到部、遇有事故、不許補貢。其在家或中途事故者、勘明、准令次考補貢。若丁憂及患病、勘明、仍補該年之貢。如托故延至二年之外者、亦不准收。有司朦朧送補者、各治罪
50
成化四年、令歲貢已起送、或在家中途事故、過一年之上、不許補貢
51
弘治十六年奏准、如遇貢缺、取具所缺事故緣由、並原給咨批朱卷、申繳提學官查明、將次貢考補。過一年以上者、照例不許補貢
52
正德九年奏准、凡應本年貢、已經考中、領有試卷、丁憂患病回家、不拘已未給文、服滿病痊、雖三年外、各該衙門再查無礙、結送補本年貢。若重給文後、又違限三年之上者、雖有患帖、亦發為民。補貢年月、以本地方到部限期為始。其應貢生員、未曾到部填寫格眼、遇有事故、該衙門咨申試卷、並將以次生員、申送提學官處考補。過一年之上者駁回。若違例起送、本部通將經該官吏、並提學官參究 萬曆三年題准補貢例。見後風憲官提督條下
53
凡三氏歲貢。成化元年、令三氏學、三年貢一人。提學官考試起送
54
正德四年、令三氏學每三年貢孔氏子孫一人。至第四次、方貢顏孟子孫一人。仍行提學官考選曾經科舉者、不許將年老無學之人、一概入選收用
55
嘉靖六年、令三氏子孫、照州學例、設廩增各三十名、以廩膳名次起貢
56
凡期限。洪武十六年奏准、天下歲貢生員、俱限正月至京
57
○十八年、令貢不如期者、以違制論
58
永樂二年、令歲貢、直隸浙江河南限正月到部。山東山西陜西湖廣福建江西限二月。四川廣西廣東限三月
59
成化十七年、令提學官考過該貢生員、務遵永樂初年
60
欽定限期赴部考試。如有過限三個月之上者、壓考一次。一年之上者、照例問罪。託故在家三年之上者、雖有堪據文憑、亦不准收
61
萬曆二年題准、提學官每歲預將次年應貢生員、通行考定、給領朱卷起文、通限次年三月十五日以前到部。禮部題請、於四月內定期廷試。試畢。願就教者、禮部考送吏部覆請、於六月內廷試。如貢生三月內不到者、俱壓次年候考。罷去秋試、以復初制 先年春月廷試未到者、于秋月補試、至是革
62
凡考試。洪武十六年定、歲貢生員至京、從翰林院試經義四書義各一道、判語一條。中式者入國子監。不中者罰充吏
63
○十八年、令歲貢不中式者、遣復學肄業。提調官吏、論以貢舉非其人律。教官訓導、罰俸一年
64
○二十四年奏准、歲貢不中者、有司官任及三年者照例論罪。二年者住俸半年。一年者住俸三個月。學官無分久近、照例責罰。生員食廩五年者充吏。不及者復學。次年復不中者、雖未及五年、亦充吏
65
○二十六年定、歲貢生員到部、禮部奏聞、從翰林院考試。如果中式者、送國子監讀書。其入學五年以上、及二次不中者發充吏典。提調官吏、及教官訓導、照例決罰
66
○又令四川土官衙門歲貢生員、免考送監
67
○二十八年奏準、歲貢初試不中者、遣復學停廩肄業。提調官教官取招。生員限次年再試。兩廣四川限兩年再試。複不中者、照例充吏。提調官教官、仍舊責罰
68
○三十年、令歲貢不中復學者、免停廩
69
嘉靖十一年、令歲貢到部考試不中五名以上者、提學官降一級。三名以上者、提學并帶考御史從兩京都察院、按察司官從巡按御史、各提問。其考試不中生員、不許容留在京、聽候下次覆考
70
○十五年題准、歲貢生員復試不中、例該充吏者、給賜衣巾終身
71
隆慶三年題準、恩貢不中如一省發回三名以上、禮部即將提學參奏、降級別用 萬歷三年題准、見後風憲官提督條下
72
凡就教。成化十四年、令歲貢生員願授教職者、雖南監人數、亦送北監坐監一年。本監按季考試能通三場文字、委係家貧親老、許送吏部。考中者方送廷試。取中、選用。不中、仍送回本監肄業
73
○十七年、令歲貢生員願就教職者、禮部嚴加考試。果堪師範、徑送吏部照例覆考除授。考不中者、分送南北二監讀書
74
嘉靖二十七年奏准、歲貢廷試之後、驗年五十以下、精力未衰、送監卒業。餘查人數多寡、願就教者、准送吏部考除
75
隆慶三年題准、恩貢考中者、分送兩京國子監讀書、不許告就教職
76
凡不願授職。嘉靖十三年、令應貢到京、願告冠帶榮身者、聽。禮部照例行
77
○十八年、
78
詔天下歲貢生員應貢到部、有年老不願仕者、與正七品散官
79
凡病故。嘉靖二十七年、令歲貢投文到部、若有病故者、查照見行事例、咨行兵部起關應付還鄉
80
科舉
81
國初仿古賓興之制。定以子午卯酉年秋八月、各直省皆試士于鄉。中式者、貢於禮部。次年春、禮部奏請會試天下貢士。取中式者、引奏陛見、
82
上親策試之。欽定甲第、賜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初鄉舉各以地方人才多寡為額、多者不過四十人。會試臨期奏請、取中式者亦不過百人。別以人才薦舉他途進者、往往至大官、不盡由科目。其後海內學者日眾、貢額漸增、士就試禮部者至四五千人。所舉視舊額率增數倍。天下英俊之士、非此不得進用、科條禁令、日以益繁矣。今並列于後
83
科舉通例
84
凡開科。洪武三年
85
詔設科取士。以今年八月為始。使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選。京師及各行省鄉試。八月初九日、試初場。又三日、試第二場。又三日、試第三場。初場、經義二道。四書義一道。第二場、論一道。第三場、策一道。後十日、復以騎射書算律五事試之。鄉試中式、行省咨中書省判送禮部會試。其中選者、
86
上親策於庭、第其高下。五經義限五百字以上、四書義限三百字以上、論亦如之。策惟務直述、不尚文藻。限一千字以上。其高麗、安南、占城、等國。如有經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國鄉試、許貢赴京師會試。不拘額數選取
87
○四年、
88
詔各行省連試三年。自後三年一舉、著為定例
89
○十七年定、一三年大比。八月初九日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經義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許各減一道。四書義主朱子集注。經義、易主程朱傳義。書主蔡氏傳、及古註疏。詩主朱子集傳。春秋主左氏公羊穀梁胡氏張洽傳。禮記主古註疏。 後四書五經主大仝 十二日第二場、試論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語五條。詔誥表內科一道。十五日第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道。未能者許減二道。俱三百字以上。其中式舉人、出給公據、官為應付廩給腳力、赴禮部印卷會試。就將鄉試文字、咨繳本部照驗。以鄉試之次年、二月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為三場。舉人不拘額數
90
○一舉人試卷及筆墨硯自備。每場草卷正卷、各紙十二幅。首書姓名年甲籍貫三代本經。 會試殿試並同 前期、在內赴應天府、在外赴布政司印卷。置簿附寫。于縫上用印鈐記。仍將印卷官姓名、置長條印記、用于卷尾、各還舉人
91
○一試前二日、圖畫東西行席舍間數、編排開寫某行間、系某處舉人某人坐。又于間內貼其姓名出榜曉示
92
○一試之日、黎明、舉人入場。每軍一人看守。禁講問代冒。黃昏納卷。未畢者、給燭三枝。燭盡文不成者、扶出
93
成化二年定、考試等官、俱于當月初七日入院
94
○十年定監試官、都察院十日以前、選差公正御史。公同提調官、于至公堂編次號圖、提點席舍、審察執役人等、禁約希求考試聲譽。每場進題、考試官先行密封、不許進題官與聞、以致露洩。生員作文全場減場者、監試官各用全減關防印記。至黃昏、全場謄正未畢者給燭。稿不完者扶出
95
隆慶元年奏准、揭曉之日、提調官即將中式舉人朱墨卷、發出提學道、查驗墨卷字跡、與先前考取科舉原卷、如果出自一手、即令本生于朱墨二卷上親供腳色、提學官用印鈐封。兩京送京府、各省送布政司、差人星馳解部。如試錄先到、而解卷到遲者、將提調官參究治罪。若驗係謄過文卷、而提調官輒為印鈐者、一併參治。其各生赴部、止用文書、不必再錄原卷
96
萬曆元年奏准、各處鄉試、行令提調官轉行主考官、除初場照舊分經外。其二三場改發別房、各另品題、呈送主考定奪。查果三場俱優者、即置之高選。後場俊異、而初場純疵相半者、酌量收錄。若初場雖善、而後場空疏者、不得一概中式。如有後場雷同作弊者、查將本生從重問擬。其提調主考等官、仍蹈故習者、聽撫按官及禮部查究
97
○四年議准、場中編號、令監試提調官親自掣簽、一面登記號簿、一面楷書卷面、待其入坐、令軍人各驗看字號。如有不同、即時扶出。又委官間出不意、稽查一二。若有通同容隱者、士子即扶出。守號軍人一並究治。謄錄所官、須督責書手真正楷書、如有一字脫誤、及遺落股數者、許對讀所舉送監試提調官究治 會試同
98
凡文字格式。洪武四年、令科舉凡詞理平順者、皆預選列。惟吏胥心術已壞、不許應試
99
○十七年、令文字回避
100
御名
101
廟諱。及不許自敘辛苦門地。謄錄官檢點得出、送提調監試官閱過不錄
102
○二十四年定文字格式。一凡出題、或經或史、所問須要含蓄不顯、使答者自詳問意、以觀才識
103
○一凡對策、須參詳題意、明白對答。如問錢糧即言錢糧、如問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務在典實、不許敷衍繁文。遇當寫題處、亦止曰云雲、不必重述
104
○一凡作四書經義、破承之下、便入大講、不許重寫官題
105
○又令科舉歲貢、于
106
大誥內出題、或策論判語參試
107
正統六年、令出題不許摘裂牽綴、及問非所當問。取文務須淳實典雅、不許浮華。違者從風憲官糾劾治罪
108
成化十三年、令舉人文字。凡遇
109
御名
110
廟諱下一字、俱要減寫點畫。考試等官、不許越數多取。出題校文、須依經按傳、文理純正。不許監臨等官干預。小錄不許開寫掌行科舉文字吏典、及謄錄對讀生員姓名
111
弘治七年、令作文務要純雅通暢、不許用浮華險怪艱澀之辭。答策不許引用繆誤雜書。其陳及時務、須斟酌得宜、便于實用、不許泛為夸大、及偏執私見、有乖醇厚之風。
112
御名
113
廟諱、及
114
親王名諱、仍依舊制二字不偏諱、不必缺其點畫。違者黜落。文字試題上、不許加奉試字。其正卷務依所出題目次第楷書、不許草書、及先後錯亂。舉人止憑文字高下去取、不得論其地方中式多寡、臨時偏徇進黜、以廢公論。小錄文字、不許提調監試等官代作、及將舉人原文改刻。其考試等官各開職名。不許稱張公李公字樣
115
○十七年、令各處進到小錄有乖違者、禮部與翰林院參奏究問
116
嘉靖六年奏准、科場文字、務要平實典雅、不許浮華險怪、以壞文體。試錄只依士子本文、稍加潤色
117
○十七年題准、會試校文、務要醇正典雅、明白通暢、合于程式者、方許取中。其有似前駕虛翼偽、鉤棘軋茁之文、必加黜落。仍聽考試官摘出不寫經傳本旨、不循體制、及引用莊列背道不經之言、悖謬尤甚者、將試卷送出、以憑本部指實奏請除名、不許再試
118
十八年、令今後鄉試進到試錄、禮部詳閱舉奏。如有叛經離道、詭辭邪說、定將監臨考試等官罪黜。取中舉人、辨驗公據得實、革退為民
119
萬曆元年奏准、試錄序文、必典實簡古、明白正大、俱若成化弘治年間文體。督撫等官、不許妄加稱獎、以蹈浮靡之弊
120
○又奏准、士子經書文字、照先年題准限六百字上下。冗長浮泛者、不得中式
121
○八年奏准、限五百字。過多者不許謄錄
122
○十三年題准、程式文字、就將士子中式試卷、純正典實者、依制刊刻、不許主司代作。其後場果有學問該博、即前場稍未純、亦許甄錄。中間字句不甚妥當者、不妨稍為修飾。但不許增損過多、致掩本文
123
凡科場禁例。洪武五年、令舉人不中程式、為有司所黜、多不省已自修、往往摭拾主司細故、謗毀以逞私忿者、罪之
124
○七年奏准、生儒點名進場時、嚴行□檢。入舍後、詳加伺察。如有犯者、照例於舉場前。枷號一月、滿日問罪革為民
125
○十三年奏准、謄錄生宜多增名數、嚴加考選臨期責令所官用心督責。有脫誤差訛者、除查究外、仍將本卷另謄。對讀生查出者、量行給賞。至于分卷謄錄之時、須將前後所收試卷勻散、以防姦弊
126
○十七年、令凡試官、不得將弟男子侄親屬入院、徇私取中。違者指實陳告
127
成化二年、令舉人不許懷挾、並越舍互錄、及浼託軍匠人等夾帶文字。其軍匠人等、亦不許替帶、及縱容懷挾互錄文字。違者、各治以罪
128
弘治七年、令應舉生儒人等、不許未熟三場初學之士、及外處人冒濫入試。亦不許重冒古今顯者姓名、有即改正。席舍照依編定字號、並所治本經、相間入坐、毋得攙越錯亂
129
○十三年奏准、應試生儒舉人監生、但有懷挾文字銀兩、并越舍與人換寫文字者、俱問發充吏、三考滿日為民。若係官吏、就發為民。其官旗軍人夫匠人等、受財代替夾帶傳遞、及縱容不舉察者、旗軍調邊衛食糧差操。官罰俸一年。夫匠發口外為民。若冒頂正軍入場看守、屬軍衛者、發邊衛。屬有司者、發附近。俱充軍
130
○十七年奏準、凡科舉入場及開榜之日、如挾私投匿名文書、中傷士子者、在內聽巡城御史五城兵馬司、在外聽按察司、並應捕人役、緝挐到官、依律治罪。見者即便依律燒毀。不許考試官諉以避嫌、妄退文卷。其士子果有作弊實跡、聽明白具告治罪。違者、並聽監試御史糾舉
131
嘉靖四十四年議准、舉人入場、務要嚴加□檢、放入就舍。如有懷挾、及浼託人夾帶文字入場埋藏抄謄、並越舍與人換寫者、□檢得出、拏送兵馬司究問、枷號一月、發回充吏、滿日為民。不行覺察捉拏者、軍調邊衛、官罰俸一年
132
隆慶元年奏准、積年棍徒、每遇大比之年、假考官親識、多方設計誆騙、污蔑主司。今後如有前項姦徒、照例問擬外。其生儒用賄是實、一體枷號、滿日押發口外為民
133
大明會典 鄉試 學校 鄉飲酒禮
134
鄉試
135
凡鄉試額數。洪武三年定、直隸府州貢額百人。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北平、福建、浙江、江西、湖廣、各四十名。廣西、廣東、各二十五人。若人才多處、或不及者、不拘額數
136
○十七年定、舉人不拘額數、從實充貢
137
洪熙元年、定取士額數。南京國子監並南直隸、共八十名。北京國子監并北直隸、共五十名。江西、五十名。浙江、福建、各四十五名。湖廣、廣東、各四十名。河南、四川、各三十五名。陜西、山西、山東、各三十名。廣西、二十名。雲南、交址、各十名
138
○□德四年、令雲南鄉試增五名
139
○七年、令順天府鄉試額取八十名
140
正統二年、令開科不拘額數
141
○五年、復定取士額。順天府、仍八十名。應天府百名。浙江、福建、皆六十名。江西、六十五名。河南、廣東、皆五十名。湖廣、五十五名。山東、四川、皆四十五名。陜西、山西、皆四十名。廣西、三十名。雲南、二十名
142
○六年、令順天府鄉試增二十名
143
景泰元年、令開科不拘額數
144
四年、復定取士額。南北直隸各增三十五名。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廣、山東、各增三十名。廣東、四川、陜西、山西、廣西、各增二十五名。雲南、增十名
145
成化三年、令雲南鄉試復增十名
146
○十年、令雲南解額復增五名
147
弘治七年、令雲貴解額共增五名
148
嘉靖十四年、令貴州另自開科。其解額、雲南四十名。貴州二十五名
149
○十九年、令增湖廣解額五名
150
○二十五年、令增貴州鄉試解額五名
151
隆慶四年奏准、兩京國子監恩貢生員數多、暫增額各十五名。不為例
152
萬曆元年、令增雲南解額五名
153
凡考試官。洪武十七年定、考試官皆訪明經公正之士、于儒官儒士內選用。官出幣帛、先期敦聘。主文考試二員、文幣各二表裏。同考試官四員、文幣各一表裏。在內應天府請。在外各布政司請
154
永樂十五年、令北京行部、及應天府鄉試考試官、
155
命翰林院春坊官主考。
156
賜宴于本部及本府
157
正統六年、令考官必求文學老成、行止端莊者。不許將六十歲以上、及致仕養病、與署事舉人、并年少新進、學力未至者舉用
158
景泰元年、令在京在外鄉試同考試官、五經許用五員、專經考試
159
○三年、令凡科舉、布按二司會同巡按御史公同推保見任教官、年五十以下三十以上、平日精通文學、持身廉謹者、聘充考官
160
天順三年、令兩京鄉試易詩書三經、各添考官一員
161
弘治四年、令各處提學官平日巡歷地方、將教官考定等第、以備科舉聘取。若有不堪、即從彼處提學官、於等第內別舉、不許徇私
162
○七年、令考官不許聽囑濫請。各將舉一職名咨呈禮部
163
○十七年、令從公訪舉考試官、不拘職任、務在得人。有不勝任者、罪坐所舉官員
164
嘉靖六年、令兩京鄉試、除主考照例奏請
165
簡命。禮部仍會吏部、于兩京六科部屬等官內、訪舉每經一員、隨考試官入院、各總校本房。其餘仍用教官。各布政司預呈禮部、亦會舉京官、或進士、每處二員主考。監臨官不許干預內簾職事
166
○又奏准、鄉試除主考官上請會舉。其同考官、巡按御史移文別省請取、止具某經員數、不許明列姓名。聽彼處巡按御史會提學官推舉開送
167
萬曆四年議准、兩京鄉試、取到同考教官、令該府提調官、察其衰老者、以禮止回。或偶病及不到者、仍查照近科事例、在京于觀政進士、及聽補甲科官員、南京于附近推官知縣內各選補
168
○十三年奏准各省仍用京官主考。凡遇鄉試之年、巡按御史奏請、禮部會同吏部、于在廷諸臣內、訪其學行兼優者、疏名上請每省分遣二員。仍酌量道里近遠、先期奏差
169
凡入場官員。洪武十七年定、一提調官。在內應天府官一員。在外布政司官一員。監試官。在內監察御史二員。在外按察司官二員。供給官。在內應天府官一員。在外府官一員。收掌試卷官一員。彌封官一員。謄錄官一員。書寫、於府州縣生員人吏內選用。對讀官四員。受卷官二員。以上皆選居官清慎者充之。巡綽監門□檢懷挾官四員。在內從都督府委官。在外從守禦官委官
170
○一考試官及簾內簾外官、許各將不識字從人一名、不許縱令出入
171
○一試官入院之後。提調官監試官、封鑰內外門戶、不許私自出入。如送試卷、或供給物料、提調監試官、眼同開門點檢送入、即便封鑰。舉人作文畢、送受卷官收受、類送彌封官撰字號封記、送謄錄所、謄錄畢、送對讀官、對讀畢、送內簾看。提調監試官不得干預
172
○一□檢懷挾官、凡遇每場舉人入院、一一□檢。除印過試卷及筆墨硯外、不得將片紙隻字。□檢得出、即記姓名扶出。仍行本貫、不許再試
173
○一巡綽官、凡遇舉人入院、並須禁約喧哄。如已入席舍、常川巡綽、不得私相談論。及覺察簾內外、不得泄露事務
174
○一受卷所置立文簿、凡遇舉人投卷、就于簿上附名交納、以憑稽數、毋致遺失
175
○一彌封所、先將試卷密封舉人姓名、用印關防。仍置簿編次三合成字號、照樣于試卷上附書、毋致漏泄
176
○一謄錄所、務依舉人原卷字數語句、謄錄相同。於上附書某人謄錄無差、毋致脫漏添換
177
○一對讀所、一人對紅卷、一人對墨卷、須一字一句用心對同、于後附書某人對讀無差、毋致脫漏
178
○一舉人試卷用墨筆。謄錄對讀受卷皆用紅筆。考試官用青筆。其用墨筆處不許用紅。用紅處不用墨。毋致混
179
成化二年定、一巡綽□檢看守官軍、止于在營差撥、曾差者不許再差。若他人冒頂正軍入場者罪之。提調監試官公同往來巡視、不許私自入號。其巡綽官、止于號門外看察。不許入內與舉人交接。違者、聽提調監試官舉問
180
○一試場外、照例五城兵馬率領火夫弓兵、嚴加防守、不得違誤
181
○一每場謄錄紅卷、送入內簾考試。候三場考試已定。方許弔取墨卷于公堂比對字號、毋致疏漏
182
○一謄錄對讀等官、取吏部聽選官、年四十上下、五品、至七品、有行止者、充
183
○一謄錄對讀所、須真正謄錄、明白對讀。若謄錄字樣差失潦草、及對讀不出者、罪之
184
○六年、令監臨等官、不許侵奪考官職掌。若場中有弊、照例舉問
185
○十年定、一受卷供給巡綽等官入院、監試官□檢鋪陳衣箱等物、不許夾帶文字朱紅墨筆。廚役皂隸人等、審實正身供事、不許久慣之徒、私替出入
186
○一□檢巡綽、取在外都司輪班京操官軍、三場調用。把門人等、時加更換。不許軍人故帶文字、裝誣生員、勒取財物
187
弘治四年、令各處鄉試、簾內事不許簾外干預。考官務以禮待、不許二司並御史欺凌斥辱。文章純駁、悉聽去取、不得簾外巧立五經官以奪其權。如考官不能勝任、而取士弗當、刊文有差、連舉主坐罪
188
凡應試。洪武十七年定、一三年大比、直隸府州縣、試於應天府。外府州縣、試於各布政司
189
○一應試。國子學生府州縣學生員之學成者、儒士之未仕者、官之未入流而無錢糧等項黏帶者、皆由有司保舉性資敦厚、文行可稱者、各具年甲籍貫三代本經、縣州申府、府申布政司、鄉試。其學官、及罷閒官吏、倡優之家、隸卒之徒、與居父母之喪者、並不許應試
190
永樂三年、令北直隸府州縣于順天府鄉試
191
洪熙元年、令貴州願試者、就試湖廣
192
宣德二年、令貴州就試雲南
193
正統九年奏准、各處應試生儒人等、從提學官考送。在京各衙門吏典承差人等、聽本衙門保勘、禮部嚴考通經無犯者送試。仍行原籍勘實、不許扶同詐冒
194
○又令三氏教授司生員、應山東鄉試、本處提學考選
195
景泰元年、令應試儒士冊內、原無名籍儒士、及贅婿義男、並文武官舍軍校匠餘、悉不許於外郡入試
196
天順二年、令兩京天文生陰陽人、及官生子弟、許就在京鄉試
197
○八年奏准、依親監生、從提學官考就本處鄉試
198
成化二十一年、令南京監生人等、從南京都察院考送應天府鄉試
199
弘治五年奏准、吏部聽選監生、給假在家者、許就本處鄉試。醫士醫生在冊食糧執役者、方許在京應試。其在部未考歲貢、或在監告就教職監生、及不係在任依親官生、並天文生陰陽人、例不許習他業者、皆不許入試
200
○十年、令太醫院各官醫下子孫弟侄、本院冊內有名者、照舊鄉試
201
正德十年、令兩京武學幼官及軍職子弟、有志科目者、亦許應試、惟不充貢
202
○又奏准、兩京文職衙門、及各布政司、凡有弟男人等、回籍鄉試者、令赴告本州縣取結明白、轉送提學官考試入場。不許徑于仕宦衙門移文起送。其提學官一體遵守、不許阿徇。違者、通查參究
203
嘉靖六年奏准、歲貢出身教職、歷任三年、教有成效、提學官考試文學優長者、許就見任地方入試
204
○十年題准、直隸德州左等衛儒、學聽山東提學官管轄、就于山東布政司應試。遼東生儒、聽遼東巡按御史考送順天府應試
205
○十六年題準、今後順天府鄉試儒士、務要查審辨驗籍貫明白。其附籍可疑之人、取有同鄉正途出身官印信保結、方許應試
206
○二十二年議准、在京應試監生、備查在監在歷、果無增減月日、託故遲延、及選期未及先到等項情弊、方許收考。其歷滿歲貢援例監生、有志進取者、許赴原籍提學官處、同生儒考選應試
207
○又題准、湖廣清浪鎮遠五開平溪偏橋等衛軍生、改就貴州鄉試
208
凡科場應用物料。洪武十七年定、在京及各布政司搭蓋試院房舍、並供用筆墨心紅紙札飲食之類、皆于官錢支給、咨報戶部
209
正統九年、令今後各布政司、如遇鄉試畢日、將試院內所用一應物件、照數發去在城府分收貯、令人看守、待下科取用。中間若有損壞者、修整完備送用。免致再科擾民
210
弘治七年奏准、雲南貴州鄉試進呈錄、稱雲貴鄉試錄。貴州量助錢糧、以備雲南供給
211
會試
212
凡會試額數。洪武三年
213
詔禮部會試額取舉人百名
214
洪熙元年奏准、會試取士、臨期請
215
旨不過百名。南卷取十之六。北卷取十之四。後復以百名為率、南北各退五卷為中卷 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應天、直隸松江、蘇州、常州、鎮江、徽州、寧國、池州、太平、淮安、揚州十六省府、廣德一州、為南卷。山東、山西、河南、陜西、順天、直隸保定、真定、河間、順德、大名、永平、廣平十二省府、延慶、保安二州、遼東、大寧、萬全三都司、為北卷。四川、廣西、雲南、貴州、廬州、鳳陽、安慶七省府、徐、滁、和三州、為中卷
216
正統五年奏准、增額為百五十人
217
○十三年以後、仍不拘額數
218
景泰元年、令會試文字合格者、通具中數、臨期奏請定奪
219
成化二十二年奏准、南北卷復各退二卷為中卷
220
弘治三年奏准、南北卷仍照舊例、止各退五名為中卷 會試中式無定額。大約國初以百名為率。間有增損、多者、如洪武十八年永樂三年俱四百七十二名、永樂十三年三百五十名。少者、如洪武二十四年三十一名。三十年五十二名。成化而後、以三百名為率。多者、如正德九年嘉靖二年三十二年四十四年隆慶二年五年俱四百名。少者、如成化五年八年俱二百五十名。各科三百名之外、或增二十名、或五十名。俱臨時 欽定
221
凡考試官。洪武十八年、令會試主考官二員、并同考官三員、臨期具奏、于翰林院官請用。其餘同考官五員、于在外學官請用
222
○又令考試官員、俱用表裏禮靖
223
永樂七年、令會試考官
224
賜宴于禮部
225
正統四年奏准、會試考官、翰林春坊專其事。京官由科第有學行者、兼取以充。教官不許
226
天順元年、令考官不拘員數、務在得人
227
成化十七年、令會試同考官、書詩經各增一員、共十四員
228
正德六年、令增會試用同考官共十七員。翰林官十一員、科部各三員。內分易經四房、書經四房、詩經五房、春秋二房、禮記二房、
229
凡入場官員。景泰元年、令會試受卷彌封謄錄對讀等官、于吏部聽選官取用
230
成化二年、令禮部官一員、提督供給
231
弘治七年奏准、受卷、彌封謄錄對讀官增十六員、謄錄等生員、照例除在京并通州學外、于順天府所屬並鄰近學、選撥已冠能書生員七百名
232
嘉靖三十二年、令禮部尚書止是領題進呈。有子入試者、不必回避。侍郎該充知貢舉官入場。有子應試者、許回避。查照弘治十五年例、
233
命吏部侍郎一員、充知貢舉官、入院供事
234
凡應試。洪武十八年、令會試下第舉人、願回讀書、以俟後舉者、聽
235
○三十年、令再試寄監下第舉人中式者、次其等第、除教授教諭訓導。不中者為州吏目
236
永樂七年、令下第舉人、再試送國子監進學。其優等者、仍賜冠帶、或加俸級。後令發回原學進業
237
天順八年、令教官由舉人署職、任滿該升、年四十以下、願會試者、聽
238
成化二十三年奏准、舉人授教官六年有功蹟者、許會試
239
弘治十二年、令署職教官、照成化二十三年例、兩科准算六年願會試者、聽。其任滿該陞、如遇會試將近、不拘年歲、亦許會試。若給假、或捏病、久不入選、窺伺會試者、不准
240
○十七年、令教官由舉人九年考滿、不拘署職實授、及功蹟有無、願入試者、聽
241
嘉靖十年題準、會試除新科舉人、齎執公據外。凡依親等項復班舉人、有不由本布政司倒文到部者、照例送問。各該承行官吏查參。其止齎原給文引者、不拘日期遠近、一切不准入試
242
萬曆三年題准、兩京各省舉人、有未經入監、及監事未畢告回原籍者、俱限三個月、起送到部、發監肄業。其原入南監者、仍赴該監依期起文會試。若未經入監、雖有原籍起送公文、不准入場。以後每科會試畢日、凡舉人下第、及中副榜、不願就教者、查照前例、盡數分送兩監肄業。並不許假借告病依親等項名色、告給引回籍
243
○五年題准、各房閱卷、凡士子文字合式者、除正卷外、悉將備卷每房少或五七卷、多則十餘卷、批詳次序、間列數目、一併查對姓名籍貫、付禮部提調司官、以次填入副榜、不必拘定額數
244
凡科場應用物入。弘治七年、令各布政司并應天府、量將本處科舉供給餘銀送部、以備會試供給。雲南兩廣免送
245
嘉靖十七年題准、試院應用物件、並板木紙札、及登科錄紙札等項銀一千九百五十兩。供給銀五百兩。筵宴銀三百兩。俱各省科舉用剩銀解用。內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四川、各二百七十兩。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廣東、應天府、各二百兩。雲南、廣西、各一百兩。其刊字刷印等匠工食、俱北直隸各府解用。內真定府二十八兩。保定府二十五兩二錢。大名、永平二府、各二十二兩四錢。順德、廣平二府、各一十九兩六錢。河間府、一十四兩
246
殿試
247
凡殿試。洪武三年定、殿試時務策一道。惟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其出身、第一甲第一名、從六品。第二第三名、正七品、賜進士及第。第二甲、正七品、賜進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賜同進士出身
248
○四年、定恩榮次第。二月十九日、
249
御奉天殿策試貢士。二十日、
250
午門外唱名、張挂黃榜。
251
奉天殿欽聽宣
252
諭、同除授職名。于
253
奉天門謝
254
恩。二十二日、賜宴于中書省。二十三日、國子學謁先聖、行釋菜禮
255
永樂二年定、前期、禮部奏請讀卷并執事等官、其讀卷、以內閣官、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正官、詹事府、翰林院堂上官。提調、以禮部尚書、侍郎。監試、以監察御史二員。受卷、彌封、掌卷、俱以翰林院、春坊、司經局、光祿寺、鴻臚寺、尚寶司、六科、及
256
制敕房官。巡綽、以錦衣等衛官。印卷、以禮部儀制司官。供給、以光祿寺、禮部精膳司官。至日、
257
上御奉天殿。親賜策問。 儀見策士 諸舉人對策畢、詣
258
東角門納卷、出。受卷官以試卷送彌封官、彌封訖。送掌卷官、轉送
259
東閣讀卷官處、詳定高下。明日讀卷官、俱詣
260
文華殿讀卷。
261
御筆親定三名次第。
262
賜讀卷官宴。 儀見策士 宴畢、仍
263
賜鈔。退於
264
東閣拆第二甲三甲試卷。逐旋封送
265
內閣、填寫黃榜。明日讀卷官、俱詣
266
華蓋殿。內閣官拆
267
上所定三卷、填榜訖。
268
上御奉天殿傳
269
制、畢。 儀見策士 張挂黃榜于
270
長安左門外。順天府官、用傘蓋儀從、送狀元歸第。明日
271
賜狀元及進士宴于禮部。
272
命大臣一員待宴。讀卷執事等官皆預。進士並各官皆簪花一枝。 花剪彩為之。其上有銅牌、鈒恩榮宴三字。惟狀元所簪花、枝葉皆銀、飾以翠羽、其牌用銀抹金 教坊司承應。宴畢。狀元及進士赴鴻臚寺習儀。又明日、
273
賜狀元冠帶朝服一襲。諸進士寶鈔、人五錠。後三日、狀元率諸進士上表謝
274
儀見策士 明日、狀元率諸進士詣國子監、謁
275
先師廟、行釋菜禮。禮畢、易冠服。禮部奏請
276
命工部于國子監立石題名
277
弘治六年奏准、讀卷并放榜等項、遞移次一日
278
嘉靖五年奏准、受卷彌封官、不許檢看文字、及與掌卷官往來。各卷糊名畢、用關防鈐蓋送掌卷官處、轉送讀卷官。內除
279
內閣首一人總看各卷、不必分授。其餘讀卷官、各將所看文字第為三等。先將上等一卷、送
280
內閣公同定擬一甲三名。餘卷從
281
內閣至翰林院、各填一卷。周而複始
URN: ctp:ws139868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