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二十八

《大明會典卷之二百二十八》[View] [Edit] [History]

1
錦衣衛
2
錦衣衛、本儀鑾司。
3
國初設拱衛司、領校尉、隸都督府。洪武二年、定為親軍都尉府、統中左右前後五衛軍士、而儀鑾司隸焉。十五年、罷府及司、置錦衣衛。統軍與諸衛同。所屬有南北鎮撫司十四所。所隸又有將軍力士校尉人等。其職掌直
4
駕、侍衛、巡察、捕緝等事。恩功寄祿無常員、恒以都指揮都督統之。永樂定都後、照例開設。雖職事仍舊、而任遇漸加、視諸衛獨重焉
5
6
聖節、正旦、冬至、三大廟會。朔望日、及每日常朝。並
7
郊祀等項。
8
車駕出入。該設鹵簿儀仗、俱本衛提督所屬官校、
9
依次陳列
10
凡遇
11
陞殿。本衛堂上官一員、懸金牌於
12
御座前稍西侍衛。其遇大朝會。千戶六員、具朝服於殿前侍班
13
凡常朝。輪指揮一員、千戶二員、百戶十員、旗校五百名、於
14
奉天門 今皇極門 下、擺列侍衛、聽候糾儀拏人。朝退、輪百戶一員、巡察
15
皇城四圍。其餘分守
16
東華西華等門、聽候
17
宣喚。至夜、輪百戶二員、校尉四十名、同該日指揮、於內直房直宿。以備傳報。其餘出宿外直房
18
凡常朝。百官叩頭畢、本衛堂上官、升立於
19
御座西。正統間、徙立
20
奉天門 今皇極門 西陛下。嘉靖九年、復令於
21
御座西立、東向。遇有
22
宣喚、則掌印官傳
23
24
凡大祀
25
圜丘。先期二日、委把總千戶一員、督率百戶十二員旗校四百九十二名、抬香亭輿亭、請
26
太祖高皇帝神版、詣壇配
27
天。次日、
28
聖駕出郊、本衛堂上官、俱披帶隨侍。選委把總千戶二員、千百戶一百四十二員、旗校軍餘力士五千四百二名、將軍一千五百四十六員名、各供事
29
30
駕在齋宮。本衛堂上官、俱入宿衛、及巡視警蹕。其齋宮門、
31
天壇門、每門各千戶一員、百戶一員守衛。
32
正陽門千百戶二員、傳燈旗校五十名、沿途傳報至
33
內宮
34
凡祭
35
北郊、及
36
幸學。俱用大駕本衛官員旗校等隨侍執事、與
37
大祀同
38
39
牲、
40
朝日、
41
夕月、
42
耕耤、祭
43
歷代帝王、俱用丹陛駕。本衛堂上官、服大紅蟒衣飛魚、烏紗帽、鸞帶、佩繡春刀。千百戶、青綠錦繡服。各隨侍
44
凡祭
45
太廟
46
社稷、俱用常朝駕。本衛堂上官、大紅便服隨侍
47
凡有事於四郊。本衛千戶六員、會同科道、督察點閘駕儀。四員、會同科道、督察點閘三千營旗幟、及本衛將軍
48
49
經筵日。本衛掌印官、於
50
文華殿侍衛。該直千百戶二員、校尉三十名、於殿外聽候
51
52
車駕巡幸。本衛堂上官俱從。嘉靖十八年南巡、以
53
欽製武陳駕儀、授本衛陳設。令堂上官二員、充前驅使。五員、充護蹕使。一員、充整頓鹵簿、兼防護屬車使。又令於內日輪一員騎侍、就奏起落輿輦。又令委千戶一員、帶校尉三十名、管傳放炮。千百戶六十員、旗校一千名、聽差鎮撫司官一員、聽候理刑。東司房理刑官一員、提調緝事。千戶五員、充輦乘把總。千百戶二員、管領各項執事、兼管
54
駕帖朝儀。二員、沿途總理輿輦、築立封堆。三員、管理糧草。五十員、沿途分管撥之。五十員、沿途輪流上直。三十五員、各帶旗校十名、分往各站整頓燈籠燎火、及選奉抬輿輦良家子弟人夫
55
凡遇
56
親王出府。錦衣衛撥隨侍校尉六百名。弘治七年題准、
57
親王隨侍校尉、至就國之日、聽以一半從行
58
凡奉
59
旨於午門外、或京畿道鞫問罪囚。本衛堂上官、同三法司官會問
60
凡錦衣衛囚人病故。監察御史、刑部主事、同往相視。其有奉
61
欽依相視者、次日早、赴
62
御前複
63
64
凡擊登聞鼓訴冤、並錦衣衛等衙門捉獲人犯、三法司處決罪囚、奉
65
欽依者。俱該錦衣衛直日官、將原給
66
駕帖、填寫緣由、列名批鈐、以憑送問處決
67
凡登聞鼓下所受詞狀、並虜中投降男子、該收勇士、夷人習儀該給馬騎、年例打冰打蓼草等事該撥軍士、俱奉
68
旨該兵科承行者。錦衣衛當直官、填寫
69
駕帖、送兵科僉名、給與施行
70
凡每歲秋後、
71
承天門外審錄重囚。本衛堂上官、同三法司、及各衙門官會審
72
凡奉
73
旨處決重囚。本衛從刑科給
74
駕帖差官同法司監決。其囚人家屬或奏訴得
75
旨姑留者、校尉從刑科批手、馳至市曹停刑
76
凡奉
77
旨差官出外勘問事情。係會同三法司堂上官者、於指揮內具名上請。會同科道部屬官者、於千戶內具名上請
78
嘉靖十五年題准、本衛帶俸官、奉
79
命勘事外夷者。添注見任管事
80
凡錦衣衛差人勘提囚犯到京。禮科給事中引奏請
81
82
凡奉
83
旨提取罪犯。本衛從刑科給
84
駕帖、都察院給批、差官前去。其差官、就於該直千百戶內具名上請
85
86
殿試舉人、本衛堂上官、充巡綽官。其歲貢生員、於
87
午門內考試、俱本衛官校看守
88
凡錦衣衛缺掌印管事官。於本衛、及各衛指揮內推舉
89
凡五軍官舍比試。總小旗併槍。本衛堂上官、同內外官監視。仍差撥官校看守
90
凡侍衛將軍有缺、本衛堂上官、會同管領將軍官、兵科都給事中、御史、選補。其五年一次考選
91
欽命堂上官一員、會同管領將軍官、兵部侍郎、兵科都給事中、甄別去留
92
凡錦衣衛侍衛將軍、自為一營。遇下班之日、照例操練、從管領侍衛官提督
93
凡本衛軍政官員。例免考察
94
凡各衛官員。嘉靖十三年、令只於原衛帶俸。錦衣衛係近侍衙門、各衛官無故不得擅入
95
凡本衛官員、隨從皂隸。正統中奏准、管事指揮、鎮撫司管事鎮撫、俱照文官品級例。帶俸都督、各六名。帶俸都指揮、指揮、各四名。錦衣衛直堂二十名。鎮撫司直廳五名。看監三十三名。經歷司直廳四名
96
97
山陵巡禁樵採。每季委百戶二員、旗校二十名
98
凡朝覲官員到京之時。本衛選差千戶一員、百戶一員、帶領旗校三十名、在於吏部門首、訪察姦弊
99
凡緝捕京城內外盜賊。本衛指揮一員、奉
100
敕專管、領屬官五員、旗校一百名
101
凡緝訪京城內外姦宄。本衛掌印官、奉
102
敕專管、領屬官二員、旗校八十名。其東廠內臣奉
103
敕緝訪、別領官校、俱本衛差撥
104
凡淨身男子潛住京師者。成化十五年、令巡城御史、錦衣衛官、督同五城兵馬、逐回原籍。若該城內外有容留者、並火甲鄰佑人等一體究治。本身枷號一個月、滿日打一百押回。如再來京、並其父兄等俱治罪
105
弘治元年、令錦衣衛拘審淨身人、送順天府遞回原籍官司、五日一點閘、不在者、即杖併戶頭、追回見官、不許容縱
106
凡京城內外、修理街道、疏通溝渠。本衛指揮一員、奉
107
旨專管、領屬官二員、旗校五十名
108
凡五城兵馬司地方、每季委千戶一員、百戶十員、旗校二百五十名分管。城外地方、千戶五員、百戶十員、旗校二百五十名分巡。各緝捕盜賊
109
凡京城內外喇唬凶徒。每季委千戶一員、百戶一員、旗校五十名緝捕
110
凡通州、張家灣、河西務地方姦盜。每季委千戶一員、百戶一員、旗校五十名緝捕。俱支給口糧
111
凡京城各門課鈔。每季委百戶九員監收
112
凡會同館夷人乘坐馬匹。每季委百戶一員監撥
113
凡採辦朝會金燈庭燎、並貼買宣官及騎操馬匹。並於本衛原撥蘆場內取用。嘉靖九年
114
郊禮、令本衛出辦沿途燈籠火把、增撥尹家灣等處葦地二(土商)。後又以葦地渰沒。奏准、每所差旗校五名、於產有地方採納蘆葦、除免雜差
115
凡在京錦衣等衛原額屯田。共六千三百三十八頃五十一畝八分二釐七毫八絲。見額五千五十二頃八十五畝七分四釐三毫
116
凡本衛官吏、舍人、旗校、軍士、象奴俸糧、坐撥京倉關支。匠役、於通州倉關支
117
凡本衛旗校軍士象奴、胖襖鞋褲。每五年一給
118
經歷司
119
掌本衛文移出入等事。諸衛並同
120
凡錦衣衛、令史六名、典吏十七名、倉攢典一名。鎮撫司、司吏四名、典吏九名。馴象所、司吏共二十四名、倉攢典一名。百戶所、司吏共八十七名。北鎮撫司、典吏十名
121
鎮撫司
122
洪武十五年、設鎮撫司。二十年革、燒毀本衛刑具、獄囚盡送刑部審理。二十六年、又申鞫刑之禁。永樂間復設、掌問理本衛刑名、兼理軍匠、是為南鎮撫司。其北鎮撫司、本添設、專理
123
詔獄。成化十四年、始增鑄印信、設鎮撫二員。分理刑、管軍匠、各為一司
124
凡問刑。悉照舊例、徑自奏請、不經本衛。或本衛有事送問、問畢、仍自具奏、俱不呈堂
125
凡鞫問姦惡重情、得實。具奏請
126
旨發落。內外官員有犯送問、亦如之。舊制俱不用參語。成化元年、始令覆奏用參語
127
凡獄情。宣德六年令、看監千百戶等、有透漏獄情者、斬
128
成化二十年令、一應大小獄情、俱要嚴密關防、不許透漏、及受人囑托。本衛堂上官、亦不許干預。有故違者、指實奏聞、治以重罪
129
凡東廠、及本衛各處送到囚犯。弘治十三年、令本司從公審察究問、務得真情。若有冤枉、即與辯理、不許拘定成案、濫及無辜
130
凡本司紙札。正統五年奏準、令囚人買用
131
凡本司獄具。弘治十三年奏準、悉照各衙門衛制行
132
凡本司直廳百戶一員、當該吏典十名、辦事吏二十名、總旗一名、校尉三十名。看監百戶五員、總旗五名、校尉一百名、皂隸三十名。直堂把門皂隸十一名
133
錦衣中所
134
錦衣左所
135
錦衣右所
136
錦衣前所
137
錦衣後所
138
各所官分領軍士、與諸衛同。而各所又分十司、統領校尉、掌鹵簿儀仗。及直
139
駕拏人直宿等事。凡本衛各項差委、輪流承行
140
鑾輿司
141
大輅一乘   玊輅一乘
142
大馬輦一乘  小馬輦一乘
143
步輦一乘   大涼步輦一乘
144
板轎一乘   寶匣一座
145
具服幄殿一座
146
擎蓋司
147
黃羅銷金九龍傘一把
148
黃羅曲柄繡九龍傘一把
149
紫羅素方傘四把
150
紅羅素方傘四把
151
青羅銷金傘三把
152
紅羅銷金傘三把
153
黃羅銷金傘三把
154
白羅銷金傘三把
155
皂羅銷金傘三把
156
黃油絹銷金雨傘一把
157
紅羅曲柄繡傘四把
158
紅羅直柄華蓋繡傘四把
159
黃羅直柄繡傘四把
160
紅羅直柄繡傘四把
161
黃羅曲柄繡傘二把 銀鈴全
162
五方傘十把
163
扇手司
164
紅黃羅雙龍扇四十把
165
紅黃羅單龍扇二十把
166
紅黃素羅扇四十把
167
紅繡雉方扇十二把
168
紅羅繡花扇十二把
169
雙龍壽扇二把
170
旌節司
171
金節三對   方天戟四對
172
響節十二對
173
旛幢司
174
黃麾一對   絳引旛五對
175
傳教旛五對  告止旛五對
176
信旛五對   政平訟理旛一對
177
龍頭竿五對  朱雀幢一
178
玄武幢一   青龍幢一
179
白虎幢一   豹尾二對
180
羽葆幢五對  御仗一對 新增
181
班劍司
182
班劍三對   儀刀三對
183
吾杖三對   立□三對
184
臥□三對   柳仗一對 新增
185
斧鉞司
186
金盆罐一副  金交椅一把
187
金腳踏一個  紅紗燈三對
188
紅紙燈三對  (耽去耳改魚)燈三對
189
骨朵三對   金鉞三對
190
金燈三對   單龍戟三對
191
雙龍戟三對
192
戈戟司
193
儀鍠氅十對  戈氅十對
194
戟氅十對   御仗一對 新增
195
矢司
196
盔甲一百副  弓矢一百副
197
刀一百把   盾一百面
198
馴馬司
199
金鞍錦韉馬三十匹
200
上中所
201
上左所
202
上右所
203
上前所
204
上後所
205
中後所
206
親軍所
207
各所官、分管力士、及軍匠。其侍衛將軍千百戶總旗等、於中後所支俸食糧。凡文移、用上中所印信
208
馴象所
209
本所官、領本衛軍奴養象、以備朝會陳列。及駕
210
輦馱寶之用
211
212
大祀。用象三十一隻
213
大明門象二隻
214
長安左右門象四隻
215
正陽橋象二隻
216
正陽牌坊迤南、東西街象二隻
217
西天門裏外、象四隻
218
南天門象二隻
219
東天門象二隻
220
北天門象二隻
221
齋宮各門象六隻
222
寶匣象一只
223
玉輅輦象二隻
224
大輅輦象二隻
225
226
聖節、正旦、冬至、三大朝會。用象三十隻
227
寶匣象一隻
228
玊輅輦象二隻
229
大輅輦象二隻
230
奉天門前象四隻
231
東西角門前象四隻
232
午門象六隻
233
端門象四隻
234
承天門象四隻
235
長安左右門象四隻
236
凡享
237
太廟。用象十隻、列于
238
承天門內
239
凡常朝。用象六隻、列於
240
午門前
241
旗手衛
242
國初置旗手千戶所。洪武十八年、升為衛。永樂中、照例開設。掌
243
大駕金鼓旗纛、統領隨駕力士、及宿衛等事
244
計開
245
肅字旗一面  靖字旗一面
246
金鼓旗一對  北斗旗一面
247
日旗一面   月旗一面
248
雲旗一面   雨旗一面
249
雷旗一面   風旗一面
250
木星旗一面  火星旗一面
251
土星旗一面  金星旗一面
252
水星旗一面  青龍旗一面
253
朱雀旗一面  白虎旗一面
254
玄武旗一面  角宿旗一面
255
亢宿旗一面  氐宿旗一面
256
房宿旗一面  心宿旗一面
257
尾宿旗一面  箕宿旗一面
258
斗宿旗一面  牛宿旗一面
259
女宿旗一面  虛宿旗一面
260
危宿旗一面  室宿旗一面
261
壁宿旗一面  奎宿旗一面
262
婁宿旗一面  胃宿旗一面
263
昴宿旗一面  畢宿旗一面
264
觜宿旗一面  參宿旗一面
265
井宿旗一面  鬼宿旗一面
266
柳宿旗一面  星宿旗一面
267
張宿旗一面  翼宿旗一面
268
軫宿旗一面  中嶽旗一面
269
東嶽旗一面  南嶽旗一面
270
西嶽旗一面  北嶽旗一面
271
江旗一面   河旗一面
272
淮旗一面   濟旗一面
273
天鹿旗一面  天馬旗一面
274
鸞旗一面   麟旗一面
275
白澤旗一面  熊旗一面
276
羆旗一面   紅纛一對
277
皂纛一把   金龍畫角二十四枝
278
小銅角一對  大銅角一對
279
鼓四十八面  金四面
280
鉦四面    杖鼓四個
281
笛四管    板四串
282
門旗四對   黃旗四十面
283
金龍旗十二面 紅節一對
284
纓頭一個   豹尾一個
285
286
聖節、正旦、冬至、三大朝會、本衛官、先期於
287
御前奏請金鼓旗纛擺列。遇
288
郊祀等項、
289
車駕出入、則陳於錦衣衛鹵簿之前。每歲六月六日、照例奏請曬晾
290
凡每月朔望日、神機營提督官、請祭
291
神旗。本衛遣官軍於
292
門樓上迎請導從至教場。祭畢迎回、仍如法置放
293
凡每歲仲秋、祭
294
旗纛之神。本衛掌印官行禮。祭畢復
295
296
凡鐘鼓樓鐘鼓。每夜遣軍人依時撞擊、以憑巡警
297
凡宿衛。分守
298
皇城南面地方
299
金吾前衛
300
洪武間上十衛之一。永樂以後、照例開設。掌守衛
301
皇城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遇陳設鹵簿、掌擎執方天戟二十四件
302
金吾後衛
303
建置同前。掌守衛
304
皇城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305
羽林左衛
306
建置同前。掌守衛
307
皇城東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308
羽林右衛
309
建置同前。掌守衛
310
皇城西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311
府軍衛
312
建置同前。掌守衛
313
皇城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314
府軍左衛
315
建置同前。掌守衛
316
皇城東面
317
府軍右衛
318
建置同前。掌守衛
319
皇城西面
320
府軍前衛
321
建置同前。掌輪番帶刀侍衛。統領幼軍
322
府軍後衛
323
建置同前。掌守衛
324
皇城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325
虎賁左衛
326
建置同前。掌守衛
327
皇城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328
金吾左衛
329
洪武三十五年、以燕山左護衛改設。掌守衛
330
皇城東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331
金吾右衛
332
洪武三十五年、以燕山右護衛改設。掌守衛
333
皇城西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334
羽林前衛
335
洪武三十五年、以燕山中護衛改設。掌守衛
336
皇城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337
燕山左衛
338
洪武間北平屬衛。永樂四年、升親軍。掌守衛
339
皇城東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340
燕山右衛
341
改置同前。掌守衛
342
皇城西面
343
燕山前衛
344
改置同前。掌守衛
345
皇城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346
大興左衛
347
改置同前。掌守衛
348
皇城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349
濟陽衛
350
改置同前。掌守衛
351
皇城南面
352
濟州衛
353
改置同前。掌守衛
354
皇城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355
通州衛
356
改置同前。掌守衛
357
皇城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358
各衛通行事例
359
凡旗手等二十衛指揮等官。每日輪四十員、懸金牌、佩刀、於
360
皇城門丹墀左右侍衛。朝退、巡綽各門。其巡警京城各門。系各衛衛所鎮撫、與五軍屬衛、相兼輪直、見五府項下
361
南京錦衣等衛 建置事例見前
362
凡奉
363
旨處決重囚。本衛從刑科給
364
駕帖差官同法司監決。其囚人家屬或奏訴得
365
旨姑留者、校尉從刑科批手、馳至市曹停刑
366
凡奉
367
旨差官出外勘問事情。系會同三法司堂上官者、於指揮內具名上請。會同科道部屬官者、於千戶內具名上請
368
嘉靖十五年題准、本衛帶俸官、奉
369
命勘事外夷者。添注見任管事
370
凡錦衣衛差人勘提囚犯到京。禮科給事中引奏請
371
372
凡奉
373
旨提取罪犯。本衛從刑科給
374
駕帖、都察院給批、差官前去。其差官、就於該直千百戶內具名上請
375
376
殿試舉人、本衛堂上官、充巡綽官。其歲貢生員、於
377
午門內考試、俱本衛官校看守
378
凡錦衣衛缺掌印管事官。於本衛、及各衛指揮內推舉
379
凡五軍官舍比試。總小旗並槍。本衛堂上官、同內外官監視。仍差撥官校看守
380
凡侍衛將軍有缺、本衛堂上官、會同管領將軍官、兵科都給事中、御史、選補。其五年一次考選
381
欽命堂上官一員、會同管領將軍官、兵部侍郎、兵科都給事中、甄別去留
382
凡錦衣衛侍衛將軍、自為一營。遇下班之日、照例操練、從管領侍衛官提督
383
凡本衛軍政官員。例免考察
384
凡各衛官員。嘉靖十三年、令只於原衛帶俸。錦衣衛系近侍衙門、各衛官無故不得擅入
385
凡本衛官員、隨從皂隸。正統中奏准、管事指揮、鎮撫司管事鎮撫、俱照文官品級例。帶俸都督、各六名。帶俸都指揮、指揮、各四名。錦衣衛直堂二十名。鎮撫司直廳五名。看監三十三名。經歷司直廳四名
386
387
山陵巡禁樵採。每季委百戶二員、旗校二十名
388
凡朝覲官員到京之時。本衛選差千戶一員、百戶一員、帶領旗校三十名、在於吏部門首、訪察奸弊
389
凡緝捕京城內外盜賊。本衛指揮一員、奉
390
敕專管、領屬官五員、旗校一百名
391
凡緝訪京城內外奸宄。本衛掌印官、奉
392
敕專管、領屬官二員、旗校八十名。其東廠內臣奉
393
敕緝訪、別領官校、俱本衛差撥
394
凡淨身男子潛住京師者。成化十五年、令巡城御史、錦衣衛官、督同五城兵馬、逐回原籍。若該城內外有容留者、並火甲鄰佑人等一體究治。本身枷號一個月、滿日打一百押回。如再來京、並其父兄等俱治罪
395
弘治元年、令錦衣衛拘審淨身人、送順天府遞回原籍官司、五日一點閘、不在者、即杖並戶頭、追回見官、不許容縱
396
凡京城內外、修理街道、疏通溝渠。本衛指揮一員、奉
397
旨專管、領屬官二員、旗校五十名
398
凡五城兵馬司地方、每季委千戶一員、百戶十員、旗校二百五十名分管。城外地方、千戶五員、百戶十員、旗校二百五十名分巡。各緝捕盜賊
399
凡京城內外喇唬凶徒。每季委千戶一員、百戶一員、旗校五十名緝捕
400
凡通州、張家灣、河西務地方奸盜。每季委千戶一員、百戶一員、旗校五十名緝捕。俱支給口糧
401
凡京城各門課鈔。每季委百戶九員監收
402
凡會同館夷人乘坐馬匹。每季委百戶一員監撥
403
凡採辦朝會金燈庭燎、並貼買宣官及騎操馬匹。並於本衛原撥蘆場內取用。嘉靖九年
404
郊禮、令本衛出辦沿途燈籠火把、增撥尹家灣等處葦地二(土商)。後又以葦地渰沒。奏准、每所差旗校五名、於產有地方採納蘆葦、除免雜差
405
凡在京錦衣等衛原額屯田。共六千三百三十八頃五十一畝八分二厘七毫八絲。見額五千五十二頃八十五畝七分四厘三毫
406
凡本衛官吏、舍人、旗校、軍士、象奴俸糧、坐撥京倉關支。匠役、於通州倉關支
407
凡本衛旗校軍士象奴、胖襖鞋褲。每五年一給
408
經歷司
409
掌本衛文移出入等事。諸衛並同
410
凡錦衣衛、令史六名、典吏十七名、倉攢典一名。鎮撫司、司吏四名、典吏九名。馴象所、司吏共二十四名、倉攢典一名。百戶所、司吏共八十七名。北鎮撫司、典吏十名
411 鎮撫司
412 洪武十五年、設鎮撫司。二十年革、燒毀本衛刑具、獄囚盡送刑部審理。二十六年、又申鞫刑之禁。永樂間複設、掌問理本衛刑名、兼理軍匠、是為南鎮撫司。其北鎮撫司、本添設、專理
413 詔獄。成化十四年、始增鑄印信、設鎮撫二員。分理刑、管軍匠、各為一司
414 凡問刑。悉照舊例、徑自奏請、不經本衛。或本衛有事送問、問畢、仍自具奏、俱不呈堂
415 凡鞫問奸惡重情、得實。具奏請
416 旨發落。內外官員有犯送問、亦如之。舊制俱不用參語。成化元年、始令覆奏用參語
417 凡獄情。宣德六年令、看監千百戶等、有透漏獄情者、斬
418 成化二十年令、一應大小獄情、俱要嚴密關防、不許透漏、及受人囑托。本衛堂上官、亦不許干預。有故違者、指實奏聞、治以重罪
419 凡東廠、及本衛各處送到囚犯。弘治十三年、令本司從公審察究問、務得真情。若有冤枉、即與辯理、不許拘定成案、濫及無辜
420 凡本司紙札。正統五年奏准、令囚人買用
421 凡本司獄具。弘治十三年奏准、悉照各衙門衛制行
422 凡本司直廳百戶一員、當該吏典十名、辦事吏二十名、總旗一名、校尉三十名。看監百戶五員、總旗五名、校尉一百名、皂隸三十名。直堂把門皂隸十一名
423 錦衣中所
424 錦衣左所
425 錦衣右所
426 錦衣前所
427 錦衣後所
428 各所官分領軍士、與諸衛同。而各所又分十司、統領校尉、掌鹵簿儀仗。及直
429 駕拏人直宿等事。凡本衛各項差委、輪流承行
430 鑾輿司
431 大輅一乘   玊輅一乘
432 大馬輦一乘  小馬輦一乘
433 步輦一乘   大涼步輦一乘
434 板轎一乘   寶匣一座
435 具服幄殿一座
436 擎蓋司
437 黃羅銷金九龍傘一把
438 黃羅曲柄繡九龍傘一把
439 紫羅素方傘四把
440 紅羅素方傘四把
441 青羅銷金傘三把
442 紅羅銷金傘三把
443 黃羅銷金傘三把
444 白羅銷金傘三把
445 皂羅銷金傘三把
446 黃油絹銷金雨傘一把
447 紅羅曲柄繡傘四把
448 紅羅直柄華蓋繡傘四把
449 黃羅直柄繡傘四把
450 紅羅直柄繡傘四把
451 黃羅曲柄繡傘二把 銀鈴全
452 五方傘十把
453 扇手司
454 紅黃羅雙龍扇四十把
455 紅黃羅單龍扇二十把
456 紅黃素羅扇四十把
457 紅繡雉方扇十二把
458 紅羅繡花扇十二把
459 雙龍壽扇二把
460 旌節司
461 金節三對   方天戟四對
462 響節十二對
463 旛幢司
464 黃麾一對   絳引旛五對
465 傳教旛五對  告止旛五對
466 信旛五對   政平訟理旛一對
467 龍頭竿五對  朱雀幢一
468 玄武幢一   青龍幢一
469 白虎幢一   豹尾二對
470 羽葆幢五對  御仗一對 新增
471 班劍司
472 班劍三對   儀刀三對
473 吾杖三對   立□三對
474 臥□三對   柳仗一對 新增
475 斧鉞司
476 金盆罐一副  金交椅一把
477 金腳踏一個  紅紗燈三對
478 紅紙燈三對  (耽去耳改魚)燈三對
479 骨朵三對   金鉞三對
480 金燈三對   單龍戟三對
481 雙龍戟三對
482 戈戟司
483 儀鍠氅十對  戈氅十對
484 戟氅十對   御仗一對 新增
485 弓矢司
486 盔甲一百副  弓矢一百副
487 刀一百把   盾一百面
488 馴馬司
489 金鞍錦韉馬三十匹
490 上中所
491 上左所
492 上右所
493 上前所
494 上後所
495 中後所
496 親軍所
497 各所官、分管力士、及軍匠。其侍衛將軍千百戶總旗等、於中後所支俸食糧。凡文移、用上中所印信
498 馴象所
499 本所官、領本衛軍奴養象、以備朝會陳列。及駕
500 輦馱寶之用
501
502 大祀。用象三十一只
503 大明門象二隻
504 長安左右門象四隻
505 正陽橋象二隻
506 正陽牌坊迤南、東西街象二隻
507 西天門裏外、象四隻
508 南天門象二隻
509 東天門象二隻
510 北天門象二隻
511 齋宮各門象六隻
512 寶匣象一只
513 玉輅輦象二隻
514 大輅輦象二隻
515
516 聖節、正旦、冬至、三大朝會。用象三十隻
517 寶匣象一只
518 玊輅輦象二隻
519 大輅輦象二隻
520 奉天門前象四隻
521 東西角門前象四隻
522 午門象六隻
523 端門象四隻
524 承天門象四隻
525 長安左右門象四隻
526 凡享
527 太廟。用象十隻、列於
528 承天門內
529 凡常朝。用象六隻、列於
530 午門前
531 旗手衛
532 國初置旗手千戶所。洪武十八年、升為衛。永樂中、照例開設。掌
533 大駕金鼓旗纛、統領隨駕力士、及宿衛等事
534 計開
535 肅字旗一面  靖字旗一面
536 金鼓旗一對  北斗旗一面
537 日旗一面   月旗一面
538 雲旗一面   雨旗一面
539 雷旗一面   風旗一面
540 木星旗一面  火星旗一面
541 土星旗一面  金星旗一面
542 水星旗一面  青龍旗一面
543 朱雀旗一面  白虎旗一面
544 玄武旗一面  角宿旗一面
545 亢宿旗一面  氐宿旗一面
546 房宿旗一面  心宿旗一面
547 尾宿旗一面  箕宿旗一面
548 斗宿旗一面  牛宿旗一面
549 女宿旗一面  虛宿旗一面
550 危宿旗一面  室宿旗一面
551 壁宿旗一面  奎宿旗一面
552 婁宿旗一面  胃宿旗一面
553 昴宿旗一面  畢宿旗一面
554 觜宿旗一面  參宿旗一面
555 井宿旗一面  鬼宿旗一面
556 柳宿旗一面  星宿旗一面
557 張宿旗一面  翼宿旗一面
558 軫宿旗一面  中嶽旗一面
559 東嶽旗一面  南嶽旗一面
560 西嶽旗一面  北嶽旗一面
561 江旗一面   河旗一面
562 淮旗一面   濟旗一面
563 天鹿旗一面  天馬旗一面
564 鸞旗一面   麟旗一面
565 白澤旗一面  熊旗一面
566 羆旗一面   紅纛一對
567 皂纛一把   金龍畫角二十四枝
568 小銅角一對  大銅角一對
569 鼓四十八面  金四面
570 鉦四面    杖鼓四個
571 笛四管    板四串
572 門旗四對   黃旗四十面
573 金龍旗十二面 紅節一對
574 纓頭一個   豹尾一個
575
576 聖節、正旦、冬至、三大朝會、本衛官、先期於
577 御前奏請金鼓旗纛擺列。遇
578 郊祀等項、
579 車駕出入、則陳於錦衣衛鹵簿之前。每歲六月六日、照例奏請曬晾
580 凡每月朔望日、神機營提督官、請祭
581 神旗。本衛遣官軍於
582 午門樓上迎請導從至教場。祭畢迎回、仍如法置放
583 凡每歲仲秋、祭
584 旗纛之神。本衛掌印官行禮。祭畢複
585
586 凡鐘鼓樓鐘鼓。每夜遣軍人依時撞擊、以憑巡警
587 凡宿衛。分守
588 皇城南面地方
589 金吾前衛
590 洪武間上十衛之一。永樂以後、照例開設。掌守衛
591 皇城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遇陳設鹵簿、掌擎執方天戟二十四件
592 金吾後衛
593 建置同前。掌守衛
594 皇城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595 羽林左衛
596 建置同前。掌守衛
597 皇城東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598 羽林右衛
599 建置同前。掌守衛
600 皇城西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601 府軍衛
602 建置同前。掌守衛
603 皇城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604 府軍左衛
605 建置同前。掌守衛
606 皇城東面
607 府軍右衛
608 建置同前。掌守衛
609 皇城西面
610 府軍前衛
611 建置同前。掌輪番帶刀侍衛。統領幼軍
612 府軍後衛
613 建置同前。掌守衛
614 皇城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615 虎賁左衛
616 建置同前。掌守衛
617 皇城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618 金吾左衛
619 洪武三十五年、以燕山左護衛改設。掌守衛
620 皇城東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621 金吾右衛
622 洪武三十五年、以燕山右護衛改設。掌守衛
623 皇城西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624 羽林前衛
625 洪武三十五年、以燕山中護衛改設。掌守衛
626 皇城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627 燕山左衛
628 洪武間北平屬衛。永樂四年、升親軍。掌守衛
629 皇城東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630 燕山右衛
631 改置同前。掌守衛
632 皇城西面
633 燕山前衛
634 改置同前。掌守衛
635 皇城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636 大興左衛
637 改置同前。掌守衛
638 皇城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639 濟陽衛
640 改置同前。掌守衛
641 皇城南面
642 濟州衛
643 改置同前。掌守衛
644 皇城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645 通州衛
646 改置同前。掌守衛
647 皇城北面、及巡警京城各門
648 各衛通行事例
649 凡旗手等二十衛指揮等官。每日輪四十員、懸金牌、佩刀、於
650 皇城門丹墀左右侍衛。朝退、巡綽各門。其巡警京城各門。系各衛衛所鎮撫、與五軍屬衛、相兼輪直、見五府項下
651 南京錦衣等衛 建置事例見前
URN: ctp:ws202091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