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之十五

《卷之十五》[View] [Edit] [History]

1
壇廟二
2
古田縣
3
社稷壇在縣治西里許。宋景德二年建於縣東,尋遷縣西南。元元貞間,遷今所。明成化十五年修。萬歷二十六年重修。
4
風雲雷雨境內山川城隍壇在縣治東南半里許。明洪武初建。成化十五年修。萬歷二十六年重修。
5
先農壇在南關外里許。
6
邑厲壇舊在縣西北二里許。明洪武三年建。正德元年改立北門外。國朝乾隆三年重修。
7
城隍廟一在雲津坊,為舊廟;一在縣治西,為新廟。皆祀拓主神。唐開元中,大姓劉疆率其部歸於州,始立縣。卒後,邑人思之,為立廟,號寧境。宋景德中,縣令李堪毀淫祠,不廢侯廟。即雲津坊舊廟。未幾,民請遷,更立今所。崇寧二年,賜額惠應。政和二年,封順寧侯,後加正應。寶祐中,加號靈顯,封為城隍之神。元、明屢修。國朝康熙四十四年,修新廟,五十一年,重修舊廟。宋餘發林《城隍廟記略》:神姓劉,名疆。世生此土。唐開元間,始與其徒,以其地請於天子而立縣。玄宗嘉其忠順,仍使掌縣事。未幾,納職請吏於朝,偕其子弟族人,退居以俟朝命。天子不欲奪其志,詔有司敘其功德,加其封爵,使食祿於家。疆天性仁厚,友愛諸弟,延及其下。歿後,邑人思之,為立廟,號寧境。歲時祭之,感應如響,廟貌至今猶存,咸稱為古田拓主廟。累加封贈。至宋謚為順寧正應侯,夫人林氏號順應左夫人,鄭氏號正寧右夫人,父母子弟同享廟食至今,可謂遠也已。嗚呼!如侯者,忠君仁民,保族安身,生為民主,歿為神宗,不亦人傑矣哉!明張以寧《增廣城隍廟記略》:郡邑皆有城隍祠,由唐始。古田祀順寧正應靈顯侯,報本也。吾閩自無諸扶翼漢室,民為冠帶,迄唐開元,獨斯邑未造。劉侯篳路山林,乃疆乃畝,挈而歸諸職方氏,風氣日開,富庶以教,惟吾侯之力也。在禮,有功烈於民,能御大災,捍大患者,歿則祀。侯之烈光昭圖牒,視古之祀法奚其愧,祀在邑西麓。嘉定中,加前號,提封百里,實與長民者共理之,翊庇生民,除其邪祲雨暘,祈禱有應如響,革命初,邑罹多故,靈蹟益顯。邑之吏民念無以報侯惠,大德八年甲辰肇謀,即侯之祠,增廣地基,圯棟腐瓦,咸易其舊。至順中,復得邑尹趙公孟額、丞胡公薛徹,二宰咸孚誠意贊導,像設俱新,黝堊交煥,訖功於至元丙子。於是,高明完麗,稱侯之功烈與吏民尊祀之意,邑人請以寧記之。」
8
關帝廟在縣宇後左。明萬歷三年,知縣周炎建。
9
孚應廟在縣南囦關。舊號陸川廟。祀劉疆弟。宋紹興二十七年,封英濟侯。
10
安邑廟在縣南門外。宋時建。祀林溢、林希。邑有水旱,禱輒應。邑令邱雙薦以聞,賜額「顯應」,封溢昭烈侯,希昭惠侯。靈淵廟,在縣北五里。舊號羊角龍王廟。宋紹興十四年,賜今額,封溥濟侯。
11
靈應廟在縣西北臺山下。祀宋縣令李堪。嘉定間建。端平三年,賜額「靈應」。明萬歷二十七年,重修。宋趙以夫《靈應廟記略》清源留君元亮宰吾邑之明年,以書來告。縣北台寺有遺愛侯祠,地狹屋敝,從邑人請,廣而新之。既成,求文記其事。侯姓李,諱堪。景德間,初宰邑,有功於民,具載圖記,及侯之所自為圖記。其大者,興學校、排異教,拆淫祠、以禮經變其俗。至今,家絃戶誦,聲明而文物矣,皆侯賜也。始,民共祠侯於學。歲久,學遷於溪之東,基化為寺。邑長傅公康欲更其廟。未報,傅公去,及是以書屬留君,元亮,竟其志。於是,飭材鳩工,嚴廟貌以崇敬,飾輪奐以妥靈。侯之愛民,致民之愛侯,厥惟舊哉。留君,秦國丞相正諸孫,有理劇才,撫字餘力,能表章前哲,以淑人心。傅公去邑三十年矣。踐華登要,猶卻顧舊治,思所以尚賢植教,不忘其民如此。侯得百里而君之,十世之民思之、敬之如一日,其必有道矣。所謂聲高位宏,其所施功崇業鉅,則大丞之享,通國之典,非侯其誰?是皆可書,以詔來者。」
12
顯應廟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祀宋縣令黃師益。紹定六年,賜額,封靈佑侯。
13
真武廟在囦關分司南。
14
順懿宮又名龍源廟在縣東三十里臨水洞。《閩都記》:神姓陳氏,閩下渡陳昌女,名靖姑。嫁劉杞,卒年二十四。臨水有洞,產巨蛇,時吐氣為癘疫。一日,有朱衣人執劍,索白蛇斬之。鄉人詰之,告以姓名。乃知其神也,為立廟,祀於洞。有梳妝樓。宋淳祐間,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宋縣令洪天錫立碑,明張以寧為記。明徐火勃《龍源廟》詩:「臨江遺廟祀嬋娟,少女宣靈五代年。蝌斗橫縱階下出,妖蛇降伏井中眠。春秋野老更羅袖,伏臘村童送紙錢。苔滿古碑行客弔,妝樓無主鎖寒煙。」
15
東嶽廟在紫極宮後。
16
文昌祠在北臺山下。明萬歷二十三年建。
17
李延平祠在縣治南門。明嘉靖初建。祀宋儒李侗。以朱子門人林用中、林允中、林夔孫、程若中、余偶、林好古、林大春、蔣康國袝。
18
崇德祠在縣坊三保。明嘉靖初建。祀參議魏棨。明徐宗魯《方伯魏公遺愛祠記略》:「閩壤憑山距海,自昔為要荒之域,故多剽悍草竊。嘉靖癸未歲,盜起古田,縱掠旁邑,以巖谷為巢穴,屯聚弗解。或獻議於臺使曰:杉洋、盜藪也,不如屠之。使盜無所舍,且易有功。時布政司參議魏公分守茲境,獨持不可,曰:杉洋千家,豈有人皆盜耶?渠魁未獲,乃荼毒無辜以要功,吾不忍也。臺使感其言,屬公往經略之。公至,勒兵守要害,以防竄潰。徐遣父老諭盜,曰:首亂者,周馬良也。能擒馬良來降,餘斷罔治。不然,若屬無噍類矣。盜乃大患,縛周馬良詣軍前請死,群黨解散,古田以寧,臺使上公功,進秩焉。公天性敦樸,言若不出口,至遇變故,則斷以定見,屹然不能奪。如古田之役是已。顧又謙厚不伐,人鮮知者,千家之命,實賴片言全活,故愛公真如父母,相與立生祠,繪公像,歲時祀之。壬寅春,公之子大理寺正良貴奉敕慮囚於閩,父老迎問公起居,知已謝世,又相與哭祠下盡哀。有司以狀請於餘,請祠祀古田之學宮,餘惟表章仁賢,有益風教,公之治績與東郡、廣陵,媲美齊休,祠而表之,弗可以已。乃檄有司,葺其舊祠,而名宦之請,則咨議於藩臬諸公,僉曰:允宜。乃複檄有司,祗修彞典云。公諱棨,字喬儀,江西新建縣人。弘治已丑進士,歷官吏部郎中,出蒞閩藩最久,自參議擢左參政右布政使致仕,嘗行部至延平,值大旱,齋沐禱雨,輒應。有慶雲上覆,公行雨中,獨不濡。此其至誠恤民,能動天鑒,不特古田去思可紀也。」
19
熊公祠在三保。明嘉靖間建。祀巡司熊彥迪。明朱衡《穀口巡檢熊公祠記略》:「熊公彥迪,江西南昌人。早歲嘗疏於朝二十事,其一乞罷江西採辦大木尤偉,及官穀口巡司,以捍賊功,捷聞,擢南京兵馬司。其鄉井宦所之績,蓋相方云。公逝百五十年,人人尸祝,愈久不忘,既祀名宦,又祀之專祠,豎石於亭,知縣向縞請文勒石,以慰邦人。公官穀口,永福寇起,蟠據桃花洞,全閩震撼。公於是統領官兵數千,直搗巢穴,擒其酋首數十人,餘黨悉平。蓋官兵之不能剿守,令尉之不能平,一巡檢身任之,其功豈不金訇然偉哉?公以功附錄《成祖實錄》,凡讀史者皆知。谷口微官,有可祀之功如此,故曰以勸功者也。他如被檄,清荒田千頃,建虎溪寨,保障一方,其功尚多。公身後俱貴顯,參政公洛,督學公汲,先後入閩,炳然相望,其功德深于民者,彥迪公遺之也。以熊世美在閩,則人心不磨,雖石固,有時而泐云。」
20
徐公祠在五保。明隆慶五年建。祀前邑令徐建。
21
金公祠在黃田驛。祀明巡撫金學曾。學曾有免黃田代辦滄峽木貢夫役民懷祀之。
22
報功祠在南門外。明萬歷二十八年建。祀明邑令王所,徐建,巡檢熊彥迪。
23
懷德祠在囦關。明萬歷間建。祀鹽運分司林烈,馬森為記。
24
陳公祠在囦關。祀明監運分司陳懋昭。
25
蕭公祠在囦關對溪小武當山。祀明鹽運分司蕭敏道。
26
屠公祠在囦關驛傍。祀明鹽運分司屠本畯。明楊德周詩:「鹽廁多嘉譽,詩篇更擅場。勒銘今峴首,聞笛舊山陽。古路千峰落,芳祠一水長。清風倍惆悵,獨薦荔支香。」
27
劉公祠在縣治二保。祀明邑令劉若金。
28
陳公祠一在縣治三保,一在南關六保,一在黃田。俱康熙四十年建。祀國朝巡撫前邑令陳瑸。
29
屏南縣
30
社稷壇在西門外隔溪。
31
風雲雷雨境內山川城隍壇在南門外迎恩橋北。
32
先農壇在東門外。
33
邑厲壇在城北山麓。
34
關帝廟在東門內大街。
35
忠孝祠
36
節義祠俱在東門內大街。
37
城隍廟在東門內後街。
38
閩清縣
39
社稷壇在縣治南三里許。
40
風雲雷雨境內山川城隍壇在德懷廟後。
41
先農壇在縣南龍岡庵舊址。
42
邑歷壇在縣治北七里。
43
城隍廟舊在縣西門內。明天順六年,移建西門外。國朝乾隆七年,重修。
44
關帝廟在縣治東。
45
天後宮在西門外。
46
昭顯廟在縣西梅川。神姓陳,事王審知,有功於閩,民為之立廟。宋咸平初修建。天聖四年,大水、高陵墊溺,廟在下,水不為害。元符間,民益新之。紹興元年,賜額「德威」。三十年,封昭顯侯。明洪武末,復建二從神祠於廟東西。永樂十六年,西廟火。正統六年,重建。明楊應曉《重修昭顯廟記》:「昭顯廟者,祀四將軍及董公、沈公者也。按四將軍相傳姓陳氏,河南固始人。唐景福中,事王審知有功,受封爵曰翊惠,曰顯惠,曰威遠,曰懷遠。及沒,民為立廟鐘南山之麓,是為南廟。元至順間,縣尹董公禎,國朝洪武中縣尹沈公源,蒞官,和易清慎,惠澤及民。邑人建祠縣西祀之。祠毀,併祀於南廟。故今稱西南二祠六將軍云。邑有水旱癘疫,祈無弗應。民有不直者,輒爭相控誓,雖絲髮曖昧,罔敢隱,盜賊蠹民者,若陰譴,立就擒獲,誠屹然一巨鎮也。初,廟址為南宮夫人殿,邑人改創昭顯;而遷夫人於後殿,東西廡則陳、蔡二總管。蓋原從陳將軍入閩者。歲久,廟日就圯。餘承乏茲邑,覽之嘆曰:是尚可不更新乎?乃屬鄉老謝元泮、吳道充輩,倡議修葺。諏日經營,藏工庀物,飾而像貌,崇而殿階,峻而垣墉,繪而丹堊,併祀伽藍土地於兩廡。而以戰死義勇吳開等從焉。輪奐交美,望之巋然改觀矣。或曰:昭顯,祀典不載,祀之非禮也。餘曰:祀者,祀其利于民者也。將軍生沛其澤,沒赫其靈。後先輝映,其功德之在楚民,博且鉅矣,惡得不祀哉?曰:從以戰死,義勇何也?曰:見危授命,自昔稱難,賊至,義勇率眾禦之以死,所謂捐軀民事者也,此其所由從也。竊思之,梅邑無城,周回萬山中,多嵐瘴。民半流寓,爭訟易起。使非有神者主之,尚能使奸宄不萌耶?災疫不生耶?狡偽者自輸其情耶?嗟夫,餘于斯,而益信將軍之功德,垂庇無窮也。其廟享世世,宜夫!落成之日,鄉老咸丐餘言,以志不忘,於是乎記。」
47
龍王廟在縣東龍津。宋宣和三年,敕建。政和六年,賜額「顯利」。元泰定初重修。
48
武功廟在仁壽里龍源。宋紹聖間,朝請大夫蕭磐,在浯州值風濤,遙望江滸有廟,默禱之。雲中三人,皆紫袍金帶,風遂息。磐感靈貺,拜謁廟下,神果三人,曰感應、曰靈應、曰威應,皆號將軍。遂錄其封號以歸。祀所居主山後。
49
德懷廟在縣南鐘山。神姓陳,紹興三十年,封英惠靈顯侯。
50
薛丕廟在護仁里名山上。逸人薛丕居山中,或傳其為仙。鄉人即所居祀之。正統八年重建。
51
張聖君祠在廣濟巖。神,宋時永陽人,生而靈慧,沒後神光夜發,屢著靈異,人祠祀之。明弘治中重建。萬歷間重修。
52
董公祠在縣西。祀元縣尹董楨。
53
長樂縣
54
社稷壇在縣治西。宋時建。元至正二十七年,重建。明洪武六年修。正統、弘治中重修。
55
風雲雷雨境內山川城隍壇在縣治西南一里。元至正二十七年建。明洪武六年修。十一年重修。正統、弘治中,再修。
56
先農壇在東關外。
57
邑厲壇在天王寺側。舊在坑尾山。明洪武十一年,遷班鳩嶺下。弘治六年,移今所。崇禎十二年,重建。
58
城隍廟在縣治後東華觀傍。宋元祐間建。明洪武十四年遷縣東隅城外。正德七年,以其地建五賢祠,復遷今所。嘉靖四十年重修。明潘援《重修城隍廟記略》:長樂城隍廟,舊在縣治後,東華觀側。創自宋元佑間,至我朝洪武辛酉,縣令邱宗亮遷置今所。正統中,縣令龍韜復因舊制,而修葺之。歷今數十年,職長民者,率視如傳舍,而弗之肯顧,頹圯相仍,幾至不屋。弘治戊午,王侯以進士為邑令長,補敝扶傾,眾廢畢舉。爰謁斯廟,目擊而心惻,曰:吾職茲土,神將于我乎依,使不圖改觀,將鞠遺址為草莽矣。厥責安逃?遂自規畫,計財鳩工,首葺中堂,高敞雅潔,視昔有加。內深其宮,為神攸棲。前擴其庭,啟民皈仰。旁翼以廊,便有事者進退。外崇其門,聳行道者觀瞻。構堅易朽,起撓為隆,輪奐翬飛,藻繪明煥,始工于是歲十月,落成於今之四月。事辦而民不知勞,費廣而財不告匱。誠所謂見之超特,才之卓越,而能為人所難者矣。邑之父老群拜請曰:昔無今有,維我侯之績,不有紀述,曷勸方來?願盡顛末,以鏤諸石。竊惟城隍立廟,在古未有,而創于唐。蓋《周禮》安民救荒,必索鬼神,祭法亦謂能捍大患,禦大災,則祀之。城隍之神,為民禦災捍患,凡水旱疾癘,在所必禱,廟祀之制,亦以義起之者歟!況國典褒封優崇祀禮,又當加之意而不可緩焉者也。侯為此舉,揆於義而稱,稽于制而宜。雖事神也,實為民也。古良牧之用心,殆不是過。使先侯為令者,心侯之心,則必不致敝。繼侯為令者,能事侯之事,又何廟之有廢為患哉?侯名漁字時霖,浙之象山人。
59
天後宮在西隅南山之陽。明永樂十年建。一在仙磁水粵,一在港尾,一在文石,一在松下,一在梅花,一在後山。一名濟舟廟,在四都翁山嶺。
60
越王廟在二十一都越王山。詳見閩縣。
61
通津廟在十四都。閩永隆四年,封通津侯。
62
通濟祠在十一都。祀通濟之神。唐大中十一年建。宋太平興國元年重建。唐裏人林崇禮創,故鄉人呼曰:「崇禮祠」。又有通濟廟,在臨水渡。宋端平間建。後遷其神於郭門樓上。
63
林公祠在大宏里。祀唐水部林慎思。
64
思德堂在二十三都。祀唐倉曹林鶠。
65
顯應廟初名植柱,在八都。《三山志》:唐開元中,有神降于察山之陰,乘大水,沂湍流而上。漁者心異之,取置石室中,望之若植柱。嘗有洪氏女浣紗其旁,見若銀卮浮水中,褰裳探之,水漸深,為蛟所吞。其家訴于神,不終日,雷雨暴作,刳蛟於水濱,得女死蛟腹中。洪氏感涕,虛其居,刻所取木為像,塑其女配焉。宋景祐中,禱雨獲應,更立廟宇。紹興三年,賜額「顯應」。
66
祈雨祠在十三都黑龍潭。宋元豐元年建。歲旱禱雨處。
67
桂林祠在十一都。宋元豐二年建。
68
靈通王廟在十三都。祀神陳通與其弟靈。宋宣和間,敕封王爵。
69
金吾祖廟在大宏裏。《縣志》:里人林通元有善行。卒,人莫知其為神也。宋初。有寇至,望見神人樹旗幟禦之,遂退。是日,降靈於人,述生平及父母妻子甚悉,事聞,敕賜廟額。
70
高隍廟在縣治西隅。《縣志》:宋元豐間,縣尉高氏奉其所祀神,曰:高將軍來,立廟祀之。永樂三年重建。嘉靖中毀,復建。
71
瑞溝行祠在二都。《縣志》:「神,宋莆田縣法曹。時有犯法者數百人,當刑。法曹陰縱之,獨抱其文案溺溝而沒。縣令上其事於朝,遂立祠祀之。」
72
元明廟在縣儀門東。祀司倉庫之神,元元統間建。
73
利孚廟在臨水渡。元元統間建。
74
祠山廟在十洋街。初在縣東南,元至正十年建。
75
昭利廟在十五都。元至正八年建。詳見侯官。
76
汾陽王廟在縣東太平橋北。《縣志》:「唐咸通中,光州王想,從兄審知節度閩都,攝令長樂,奉所祀汾陽王,來家於芝山之陽,即山北為廟,又刻本廟碑銘于廡上,廟號福惠。」元至正間修。明洪武、隆慶間重修,後圯。崇禎十三年修建。明劉沂春《重修汾陽王廟記略》:芝峰之麓,林泉鬱秀,有廟翼然,祀郭汾陽王令公也。歷宋于今,幾經葺治,邇且就圯。崇禎十一年,夏侯蒞茲土,值軍興告急。侯不擾民,而餉用充,未期月,政通而人以和,尤念成民,而致力於神也。新文廟,飾賢祠,諸廢興矣。拜汾陽王祠下,穆然有鼎新之思焉。諸父老為言,士民於王,有求必禱,禱必應。其最異者,嘉靖間倭薄孤城,圍中數萬生齒,誰不岌岌者,王顯其靈旌,耀於壁壘,金鼓以齊步伐,夜則燈火明滅,行枚雜遝,隱見廟中,倭以有備也。驚而宵遁。此城守人所共見,傳至今不衰。今之既庶既繁,王實生之。侯聞之,作而曰:「令公奠李唐于再造,洗吐番,回紇之腥,不污中原,功蓋天下,千古所欽,祀之非諂。血食於茲,能使島夷奪魄,而邑咸寧,威莫震焉!德莫隆焉!可令其廟弗治乎?于是,慨捐俸貲,鳩工慮材,完其舊圯,增其未備。不二月,而復告成。廟貌輝煌,視昔有加。侯之致力於神者周,其成全吾民者,又寧有艾乎?爰因諸耆之請,援筆記之。侯諱允彞,別號緩公,直隸華亭人。
77
五賢祠在縣東城外。明正德七年建。祀朱子,以邑先儒黃乾、劉砥、劉礪、陳木開衣付東西二亭。匾曰:「源頭活水」,曰「天光雲影」。門額曰:「溪山第一」,皆摹朱子墨跡。明馬思理《五賢祠記略》:吾邑自朱文公過化而後,以理道相觀摩。數百年來,理學名宿相踵于世。近氣運稍歇,俗不能無少變,然元氣終固,則其風教所從來者久遠也。麗邑東郊有祠,祀文公而配以直卿輩四先生。四先生皆邑產,即文公過化時所從遊,稱入室者,祠顏、五賢附文公,而榮邑產也。祠之前楹,顏曰:崇正。由此思之,艱難險阻之中,淄澠互淆,文公獨能不失其正,又得四先生,審百家之同異,定所歸依,卒也羽翼正統,章程百代,則四先生之獲分文公未座,而稱五賢,豈待今日論定哉?是祠創自正德壬申,歷今兩甲子。中間經幾修,修久仍復圯。武林鄭侯捐俸重新之,其工視前加毖,而意良厚。凡我多士,尊朱日久,其於四先生之微言懿行,又所稱童習而裏談之者,亦曾有明睿端莊,造詣純篤,獨得師傳者乎?則請以質之直卿先生,有蚤歲聞道,力行不倦,無忝相訓者乎?則請以質之自修先生;有夙秉異姿,承家學之源流,篤志敏道,力闢佛老,軼眉山而媲美河南者乎?則請質之履之,用之二先生。之四先生者,其進修各別,要以立志端方,用功堅苦,卓然不為異說所惑、生死所動,而克底成德,一也。吾黨勉之,流風未遠,師範尚存,但堅向往,決不落莫。況有賢侯振鐸其上,此亦千秋一快事也。侯名尚友,浙江錢唐人。是祠,修于餘歸田之後。故載筆而為之記。鄭世威《五賢祠》詩:「南來獨抱伯牙琴,清夜誰能嘆賞音。流水盈科看後進,高山仰止見初心。千年進學宗鄒魯,一脈真傳貫古今。迤邐道通光霽滿,從容步徹白雲深」。陳省《五賢祠》詩「遠宗周孔近師程,通會諸儒集大成。修已治人留疏草,正心誠意誓生平。一從趙相讒人忌,遂有斯文偽學名。卦得遁爻因遠跡,海濱過化列群英」。夏完淳《五賢祠》詩:「安昌千嶂合,綿亙復嵯峨。高峰隱雲際,日照澗生波。駕言往東隅,祠宇倚山阿。青地映綠草,峭閣響鳴珂。肅肅瞻遺像,徘徊起嘯歌。巍茲五君子,講學潛幽坡。依師被讒逐,亮節不改柯。苾芬永懷報,濟濟士民和。山川自今古,大道長不磨。」
78
三賢祠在晦翁岩。祀朱子及劉砥、劉礪。岩即朱子講學處也。明葉向高《三賢祠記略》:晦翁岩故名龍峰。宋劉先生伯仲,曰砥,曰礪者,讀書其中。考亭先生避偽學至此,二先生師事焉。巖甚奇峭幽絕,逶迤而上,可數百武。有石對峙如削,為石門。考亭先生手書「讀書處」鐫焉。石門之上有祠,祀考亭,以二先生配。有司歲時展禮。其巔有海天山月亭。學使者潘公所建。久之,祠亭俱圯。孝廉袁公來教邑庠,以祀事至,不勝懷賢舉廢之念。白于邑令萬侯,鳩工慮材,一新其舊。堂廡門楹,無不俱飾,又嚴禁樵採。而以隙地,及請于大參畢公,得荒洲一區,俾守祠者得食其力。於是,地勝益增,而三先生之俎豆益虔且毖。劉之裔孫諸生自源輩群走而請于餘,願一言昭示來茲。余聞今新學繁興,異論肆起,有能彈射紫陽,詆訾前哲者,則世共以為高,遂令國家二百餘年尊崇宋儒統一聖真之功令盡廢格不行。士習人心,日以頹壞,余甚憂焉,而力不能挽。睹侯與袁君茲舉,大足為紫陽生色,且使士子聞之,亦知濂洛一脈,雖當剝蝕之餘,猶有賢人君子為之表章,即其足跡所經之地,師弟講習之區,猶能使數百年後,人之景慕不忘如此,其所關于世道,良為不小。是以因劉氏諸生之請,不辭而紀其事,則不獨為一邑一姓之私情矣。葉向高《二賢祠》詩:「寂歷岩扉晝不扃,昔賢曾此授遺經。年深但見松杉古,人去長聞俎豆馨。蒼蘚剔殘餘片石,白雲踏盡出孤亭。一從鳧臼與飛來後,夜夜空山有客星。松徑蕭蕭路幾盤,芳祠瞻拜肅衣冠。天涯何代無逋客,海上千秋有講壇。古戍梅花殘月曉,芳村荔樹早霜寒。懷賢莫起前朝恨,留得名山此日看。」
79
楊公祠在四都。祀宋揚州都統使楊夢鬥。《縣志》:夢斗字子仰,邑四都人。登文天祥榜,累官揚州都統使,鎮服夷蠻。兄琦、弟叔濟、姪次鄭,各以職守一方。景炎末,公從文天祥起兵,死于揚子江。故里父老感夢詫異,為建祠故里廬墓之側。扁曰:「敕封都統大使宋進士文章節義祠。」祈禱迭應。
80
西越雙清祠在五賢祠旁。明崇禎十三年建。祀邑令鄭尚友、李奇珍。明夏允彞《雙清祠記略》:「雙清之祀,以祀武塘李公四可,武林鄭公月庵。餘蓋于兩公治邑,知直道在民,不容掩也。餘以崇禎十一年蒞茲土,去鄭公僅一年,去李公且三十年矣。然士民語賢令,必舉兩公,他令不得望焉。餘每庭決事,士民相訾詆,輒曰:若人也,非良。鄭公嘗創之矣。其事有舊牘者,必曰:斯事也,鄭公嘗剖之。是歸曲于某,若以鄭公言,必無誤者。餘有所興革,士民即又輒曰:斯利也,李公嘗興之,于今漸沒。斯害也,李公嘗革之,于今復起。若以李公所措施,無不當者,問及他令事,則曰:某公事豈能遁公腹中耶?嗟乎!李公雖貴為京卿,今沒矣。鄭公平擢司空屬,旋沒,民何私于二公哉!三十年來,吏斯土者,何他無所稱述也。因詢諸輿誦,熟知兩公之政。李公精穎絕人,剖獄訟如神,凡民所願興而不得,願革而無從者,公悉為施行之。鄭公,學道人也,悃愊無華,以誠與人,久而民信之。其治事也,皇皇無須臾之暇。此兩公之異致也。若其潔以持身,慈以字下,遇旱步禱,訓士以禮,則兩公所同也。李公與餘同邑人,鄭公餘同年友也。在五賢祠之旁。」
81
連江縣
82
社稷壇在玉泉山前。初在美政街,宋慶元間,移建今所。明洪武間重修。國朝雍正九年,繚之以垣。
83
風雲雷雨境內山川城隍壇在新安里。明洪武間建。國朝雍正九年,繚之以垣。
84
先農壇在北郊之原。國朝雍正六年敕建。
85
邑厲壇在縣北一里。明洪武五年建。弘治間重修。國朝康熙四十四年重建。
86
關帝廟在縣儀門左。國朝康熙五年建。一在北茭。
87
城隍廟在縣治左。宋乾道九年建。明洪武、宣德、景泰、嘉靖間修。國朝順治十八年康熙十一年、二十八年,重修。
88
文昌祠在鳳凰池。
89
忠義孝悌祠見《學校》。
90
節孝祠見《學校》。
91
天後宮在江夏街。一在欽平下里。
92
東嶽行祠在郊阪,宋紹興間建。
93
威奇廟在仁壽街。舊在縣治東,王步下街。明嘉靖三十年建。《縣志》:「神姓王,名長瑞。漢景帝時,赤林嶺賊楊暉變亂,徵神督剿,旬日,暉授首。敘功,封將軍。武帝朝,封地主威奇王,後數效陰功,生民賴之。」
94
按:漢武徙閩民,而虛其地,不應神有封號,且「威奇」二字,亦頗怪誕。但屢著捍患功,姑存之。
95
靈溪廟在嘉賢下里。祀漢閩越王郢第三子白馬三郎,宋紹興間建。一在清河裏。詳見閩縣。
96
祠山行祠在玉泉山。宋嘉定三年建。祀漢張渤。詳見閩縣。
97
溫麻廟在黃家墩。晉太康三年建。祀舊鎮之神,前吳、後李二公。明宣德三年重修。國朝康熙十三年重建。
98
大小亭廟在縣東江口。《三山志》:「晉時,有黃助兄弟二人,漢黃香孫也。舟回自海南,至是遇風,兄弟連臂,浮於江岸,夜則畫沙成字,表其履歷。復見夢於鄉人,曰為我南山作墳,北山立廟,吾能辟災降福。如其言,里無虎豹之患,建鹽亭,獲其利。人號其兄廟為大亭,弟廟為小亭。」五代閩時,大亭號孚濟將軍,小亭號昭遠將軍。
99
東平王祠在縣治後。祀唐御史中丞張巡。嘉靖間修建。按《建寧志》:鄧茂七作亂,祈于神,不許。賊怒,焚廟。有頃,大雨狂風拔賊營旗幟,眾披靡。復見夢于人,糾眾擊之,賊忽聞金鼓喧天,人馬辟易大敗,斬首千五百級。
100
靈尊廟在縣西濂湖旁。《縣志》:「神鄭璋,字琳叔,光州固始人。唐末,督兵討黃巢于光化里,南至金雞山下沒,因葬焉。後有林特捧香火至邑,因建廟祀之。夢卜多靈。」
101
佑聖宮在縣東北。嘉定六年建,祀真武。一在治西,一在治南,後移通濟橋。一在治北縣署後。
102
臨水行祠在溫麻廟西。詳見古田。
103
靈勇廟在縣土重後。宋嘉定二年建。祀唐僖宗時金吾大將軍黃忠肅。《縣志》:「神嘗戰黃巢於三衢,仗鉞人閩,沒而為神。後唐封金吾無敵侯。靖康初,建寇葉儂侵縣境,至羅崙,望神兵遁去。景定四年賜額。一在新安里。」
104
昭利廟在縣東演嶼。詳見侯官。
105
靈顯廟在省魁坊內。《縣志》:「神,黃孟,字叔達,句容人。唐季游閩,沒而有靈。宋紹興間,海寇朱明攻縣治,神見夢於人,示默祐。未幾,寇解去。景定四年,賜額。咸淳二年,封福惠侯。
106
英顯廟在新安里兌峰。《閩都記》:「神,蕭孔沖,字仲謀,建安人。唐莊宗時,中甲科,不樂仕進,削髮為僧。志行堅苦,能伏虎豹,沒而邑人祠之。宋靖康、紹興間寇警,兩現神異,累封昭烈正順公。寶祐元年,旱禱輒應。」元賜廟額。明洪武中重建。萬歷十八年又建。大學士吳沈為記。國朝雍正十年增修。
107
爐峰廟在縣北安德里。《三山志》:「唐景福中,王氏入閩,淮民隨之。始至,有桴浮香爐及書硯,漂於岸側,其人異之,曰:此吾州杜三郎故物也。因創為祠。五代閩時,封高義侯,改稽聖侯。南唐升靈瑞侯。鄭南卿為記。」
108
靈應廟在九龍山下。唐季立廟。宋靖康初,顯靈以退建寇。明景泰四年,賜廟額。
109
康王行祠在嶽廟左。明永樂間建。祀宋彭國軍節度使康保裔。
110
靈佑廟在縣治西九井後。宋嘉定五年建。寶祐三年賜額。明嘉靖四年,移建靈勇廟後。神黃姓,贅于邑陳氏。自言沒當為神。宋開禧五年,邑火,顯靈。俄大雨,火滅。
111
靈應祠在城隍廟內東偏。一在新安里。祀宋卓祐之。詳見侯官。
112
靈惠廟在新安里。初立廟永福龜嶺,後移祀於此。明建文三年賜額。《縣志》:「神黃裳,宋德祐時將,英勇殊特,與元兵鏖戰洪塘被殺,猶自持頭就頸,遇老嫗問曰,頭斷亦可續乎?嫗曰:不能。遂殭而死。」
113
五通行祠在丹陽。宋紹興五年建。
114
下演廟在永貴里。宋淳熙元年建。災旱疾疫,有禱輒應。
115
靈順行祠在上里梅山。宋咸淳四年建,中祀五顯,左祀廣平王。
116
惠應廟在二十九都。《縣志》:神,閩人黃季,字世長。唐開成二年,蔭補,遷判官。建隆間,顯跡壚山,發靈磁窯江。咸淳二年賜額。
117
靈源廟在二十九都,又有行祠在仁賢里《縣志》:神姓阮名實,女兄弟三人。舊傳祠前有大蛇,人罹其氣多病虐,立祠鎮之,遂息。」
118
遺愛祠在東湖山左。唐咸通間建,明嘉靖三年改建湖西。祀唐知縣劉達、宋知縣鞠仲謀,二人前後興復水利。後以明知縣歐陽瀚、里人林堯袝。國朝康熙十一年,又袝祀署縣王紹芝、郡守王之儀。乾隆三年重修。宋李彌遜詩:「山繞平湖綠四邊,兩公遺愛至今傳。頻風引釣魚隨艇,穀雨催耕水拍田。敗葉丹青悲落日,荒庭簪笏想流年。桐鄉不廢春秋祀,簫鼓雞豚久更虔。」陳成已詩:「水自湖心一泒分,高低晚望稻垂雲。侵漁爭畔人如鬼,莫向祠前聽祭文。」
119
保固祠在東郊興龍觀西。祀明署知縣徐訪。嘉靖間建。國朝雍正八年重修。
120
羅源縣
121
社稷壇在西隅棣華坊。宋時建於縣西北。元至大三年,移建今所。明洪武初重建。
122
風雲雷雨境內山川城隍壇在縣治東沈尉橋。
123
先農壇
124
邑厲壇在北門外。
125
城隍廟在縣治東。宋時建。明洪武十二年重建。
126
關帝廟一在縣治西,一在縣堂右。
127
天後宮在東門外。
128
忠孝祠在明倫堂右。
129
節烈祠在義學前。
130
佑聖宮在縣西北。宋淳熙間建。
131
昭佑祠在羅平里石塘。《閩都記》:「神,黃岳,寧德人。唐末,由鄉貢入太學。」巢寇入閩,民避地無所衣食,聞岳行誼,從之如歸,所活甚眾。王審知辟為幕屬,不就。朱溫篡唐,欲致岳為輔弼,不能拒,遂赴水死。邑人立祠祀焉。元至正間重修。」
132
順懿廟在西洋嶺。祀臨水陳夫人。詳見古田。
133
英惠廟在河陽邨。《閩都記》:神,陳蘇,邑人也。宋太平興國中,立祠祀之。嘉定二年,封英惠王,賜廟額。
134
忠烈祠在縣治西二里許。宋紹興間建。元、明歷修。國朝康熙三十七年重建。《閩都記》:「神陳霸先,霍口里人。五代時,從王審知為先鋒。戰賊至白塔嶺,馬踣被害。遂著靈跡,因建祠祀之。宋時,封護國佑民忠烈王。」
135
雙烈祠在西門城內。祀石氏二烈女。康熙四十年重修。
136
李公祠在西門雙烈祠左。祀明分巡道李樂。明萬歷間建。國朝康熙五十年,重建。明王應鐘《李公遺愛祠記略》:「邑負山宅谷,環引滄溟,南控長溪,右連省會,俱距百餘里,亦巖邑也。邑原有城,卑隘可踰。庠生陳公達議更拓,時礫石雜砌。歲久漸圯。於雄峙設險之勝,大闕如也。往年夷島潛發,侵掠福安、寧德諸邑。邑士民恒惴然,亟求增城,以便防守。顧嗇於財,阻於費。當道者,莫肯殫心力籌度,竟委之誰何?鐘嘗謂茲城之役須有廟堂規模、山岳幹運者始克集事,殆有待其人乎?歲已卯,臨川李公以監司重臣按巡至邑,顧盼斯城,即毅然拓而新之。悉心料理,給支餉銀六千兩,以為經費。工食之資,于糧里征派,加節省焉。且調度有節,督勸有力,民不重勞,工不糜費。未踰時,而新城告訖工矣。城成,形勢巋然,吾邑千百世之永賴也。既踰月,公以遷秩行矣。邑之人士縉紳,永維公之德,報思無由,相與集工鳩材祠公而祝之,且寄之堅城,以貽久遠。
137
永福縣
138
社稷壇在縣北北溪橋東。明洪武初建。
139
風雲雷雨境內山川城隍壇在縣南沙灣。
140
先農壇在縣東小東亨。國朝雍正五年敕建。
141
邑厲壇在縣北三里。
142
城隍廟在縣治東。明洪武元年建,萬歷三十二年重修。
143
關帝廟在東鎮樓。
144
忠義祠見《學校》。
145
節孝祠在縣治水門內。
146
文昌閣在沙灣。一在文廟前,一在漳溪,一在蒼霞。
147
玄壇廟在縣前。
148
東岳宮在東門外。宋吳太傅經建。
149
徐真君廟在二十都。祀漢徐登。
150
花林廟在二十都。祀天后。
151
藍田宮在二十三都。
152
顯濟廟在龍嶼。水旱疾疫,有禱輒應。宋黃定《顯濟廟記》:定髫齡時,與群兒戲龍溪祠下。視東壁間有斷碑,載長神張氏,名大郎,次神秀氏,名大敷。唐未,由固始來閩。樂茲地隹山水,卜居,輕貲急義,時能振乏。其沒也,立廟而祠之。水旱災疾,禱輒應之。廟初亦草創載闢,每一釐役,弗勸而趨。蓋神之庇此鄉也久,故人之事神也勤。餘未進士時,夢抵神宮,二神為起立,顧予曰:後子必為聞人,族亦衍以大,今未也。比壯遊場屋,歷落久不遇,每謁祠未嘗不發愧意,神殆戲我。年二十八,始補太學生。旬月前,有異禽采質紫章,集於舍,旦旦蜚鳴,若告其征。辛酉,預薦亦如之。壬辰,奏春官亦如之。已而對彤庭,叨首唱。是禽之至也,率如前。耆老或言曩有廟像,時有禽如雀,馴集神位,合境異之,羅而置諸像中,品色與今所見同。噫,亦異矣。定東歸,拜祠下,訪斷碑已碎裂,深維靈迹昭著,不有登載,後且湮沒,姑說梗概,異時力倘可及,願乞與褒封,且特書屢書,以像神貺未晚也。乾道十年。
153
威靈廟在洑口。宋紹興元年,賜額。十九年,封靈貺侯。宋黃彞威《顯廟記》:「永泰縣東南二里,大溪之濱,高阜之上,有護境王廟存焉。王姓陳,諱必勝,漢時人也。家於閩城之烏石山。兄弟九人,皆著奇節,沒而有靈,肇顯於洑口之地,其民相與立祠貌,欽事之。唐永泰二年,茲邑初置。邑人柯氏者,漁于川中流,有若枯木,汛然而來,怪而視之。乃洑口祠所立王刻像也。既嘗所經見,愈驚懼。亟推之,以溯波而上。如是數四,乃奔告邑人。邑人素奉王之威德,相謂曰:吾邑初置,王之來,其為吾民之福歟。乃即今廟之址,疊石為屋,以安其像。自是遠近欽向,禱祀輻輳。旋建祠宇,以嚴祭饗之事,其應如響。旱潦凶札之沴,茲邑常少,實王之庇。官吏視事,必先伏謁祠下,為洑口城隍之神,幾三百年。皇佑四年壬辰,江夏黃機目廟宇將弛,與邑中善士,勸民出金,市珍材,度良工,造寢殿、饗亭,饌廚、賓廳,翼以回廊,端以大門,總一百二十餘楹。又塑王及夫人之像,衣冠之飾,機帳之具悉備。左右部從或塑、或繪,無慮百數。庶以宅王之威神,福民於永永無所愧焉。彞向年奉詔,免解赴春官,將行,有禱於王,默念彞苟被一命而還,當以鄙文仰記王之休德。今迹若窮躓,其明白之心,敢欺神歟。因廟之成,故謹書其實,以信來者。紹興元年,賜廟額「威顯」。十九年初,封靈貺侯,時嘉祐七年。」
154
印溪廟在汰口。祀唐開閩將軍李姓,逸其名。舟楫往來,屢著靈跡。
155
龜嶺廟在二十八都。祀宋大夫黃裳。詳見連江。
156
鰲頭宮在漳溪。宋紹興三年建。一在龍津里。元陳俊建。
157
陳十五真官廟在嵩口。宋陳稚推舍田為塘,以資灌溉,里人德而祀之。
158
靈惠廟在大樟鎮。神,唐元里人,陳姓。急人之困,沒而靈顯,里人祀之。
159
威濟靈應廟在汰口。宋寶祐五年,封英惠廣利王,妻封協惠福順妃,子封濟美翊忠侯。宋李德榕《威濟靈應廟記》:「十年九月朔,德榕來領簿職。甫三日,吏以謁廟請,齋戒走祠下,置果酌奠,顧目兮肸蚃,拜手起敬,畢事退。知神為茲邑憑依也久矣。走而讀其碑,得神之所以烜赫靈貺百里者,不可以一二計。歲有十一月,朝廷以邑人有請,增錫封謚,滋知神之福此邦也甚厚,而食茲土也無愧。又知民之為神請也無媚辭,而朝廷之加神封也無濫。予乃是歲除夕,邑遭回祿,丙夜火作,畚手局四施,不可響邇,乃疾趨而禱之神,反而之火所,則見暴風俄興,勢若用戢,因之人力所加,卒至撲滅。詰旦,躬詣祠下謝萬一。初邑民請神,誥命未下,乃戒祝者,誥至,則并其事紀於石,以答神貺,且配舊碑而雙於庭。嗣歲中夏,始克就緒。既又虞無以永邦人不朽之報,乃遺之《迎送神辭》云:神之來兮翳雲旂,紛前導兮後隨,坎坎兮擊鼓,薦馨芬兮蘭杜,肴豐兮酒旨,鬱荔煙兮迤邐。願我神兮孔歆,民稽首兮拜且喜。神之臨兮皇皇,爛侯服兮黼黻。章異靈兮昭晰。嘉貺沓兮未央。潦以陽兮,旱以雨,驅厲鬼兮滅□方。著報稱兮安寓,渙新封兮有光。神之去兮,躡天雲,言叩謁兮帝閽,為民兮有請。下土愆兮蘄帝赦眚,坻京兮歲成,安堵兮生生。民有依兮神以食,萬有千歲兮潔粢豐盛。累封英惠廣利大王,聖父王,子王,夫人宇文氏,皆屢加封號。淳熙十一年。」
160
周公祠在縣學儀門東。祀明知縣周煥。萬歷三十六年,以守城死義邑人黃楷、林居美、林大有、鄢俊衣付。
161
陳袁二公祠在縣南。祀明知縣陳克侯、袁世用。
162
按:明柯潛有《謁王翰祠》詩,載在邑志。祠廟未詳何地,記以備考。
163
福清縣
164
社稷壇在縣治北隅,鷲峰山麓。明洪武六年建。國朝乾隆二年,移永福里。九年複移今所。
165
風雲雷雨境內山川城隍壇在縣南隅龍首山右。明洪武六年建。
166
先農壇在縣南新豐里水南寺右。
167
邑厲壇在縣治北隅鷲峰山麓。明洪武六年建。
168
城隍廟在縣治東北。宋嘉定元年建。明正統、弘治,嘉靖、泰昌間歷修。國朝雍正五年重建。
169
天后宮在海壇。一在瑞巖,一在龍山巔。又稱靈慈廟。
170
靈著王廟在縣西隅後王山。神陳元光,唐永隆初,以鷹揚將軍隨父政戌閩,鎮漳州。討賊,戰沒,立廟漳浦,封王。宋邑人自漳浦請神香火,祀于縣前王巷。英靈顯赫,後遷今所。
171
東平王廟在溪頭。祀唐張巡
172
都巡感應廟在縣西隅。神許忠,建安人,唐末都巡檢使,屯兵福清。乾符五年,破走黃巢。明年卒。人思其功,為請于朝,賜額「感應」。
173
康王行祠在東嶽祠旁。宋咸平中建。神為彭國軍節度使康保裔,與契丹戰死,甚著靈異,宇內通祀之。
174
昭應廟在蘇田里漁溪。《三山志》:「閩王牙將盧雄,戰沒漁溪。因立廟,號通感王。紹興二十六年,賜今額。」
175
東嶽行祠在覆釜山。宋嘉定八年建,明洪武間重修。
176
元明王廟在縣治西。神姓陳,名無考。五代閩時,封王爵。宋元佑二年重建,四年,復創行祠於縣東。
177
孚應廟在義泉嶺下。神陳姓,夫人鮑氏,能禁虎暴。宋淳祐中賜額。
178
昭靈廟在光賢里餘坑。《三山志》:「張天師乘鐵舟抵浮山,舍舟而陸,憩於盤石,陟而北,留巨跡鹿蹤於蒼石上。天禧元年,邑人高贇率眾立廟。熙寧十年,封保禧真人。紹興八年,賜額『昭靈』。三十年,加封妙應。乾道三年,加『普祐』。
179
忠懿王廟在潯洋里。五代時,王以軍民築大湖洋塍,民因祀之。一在海壇里,曰白馬王廟。
180
龍江祠在海口龍山南。祀宋儒林光朝、林亦之、陳藻。宋末建。
181
一拂先生祠在西關外。祀宋監安上門鄭俠。明正德十五建。國朝乾隆年重修。明葉向高《一拂先生祠記》:「一拂先生者,宋熙寧中,上《流民圖》鄭公俠也。罷官歸,只餘一拂,故稱一拂先生。嘉定中,易先生名為介,今祠名仍稱一拂者,以此邦人習焉,不欲改也。餘惟先生聲名在天壤,忠義在簡編,魂魄在名山,俎豆在郡國,千秋無斁,焉用辭已。取先生傳及謚議讀之,嘆曰:嗟夫,世之淺窺乎先生也。彼以流民一圖為先生重耳。夫先生力拒權相之招,至口舀以美官而不顧,屢觸群奸之怒,至中以危禍而不辭。汲汲皇皇為萬姓請命,此其人豈僅以慷慨敢言,自表見者。銀臺之疏一上,人主至感嘆咨嗟,傍徨不寐。舉其平日,群臣間日夜講求,以為振古之事業,一旦而幾於盡格。是時,元老大臣如富、韓諸公,力爭而不得,而先生以監門小吏,乃能得之,其精誠力量為何如乎?先生一爭於安石而佹勝,再爭於惠卿輩而遂不悟,新法之行而罷,罷而復行,先生之竄而歸,歸而復竄,以卒成元豐、紹聖之禍焉。此天也,非先生之所能為也。吾讀先生前後疏,語皆忠憤激烈。至於用兵之利害,群小之奸欺,反覆開陳,無所顧忌。千載而下,猶足酸鼻,宜其足以感人主之心而動其聽,使世之臣人者皆如先生,天下豈有不可為之事哉?先生之志雖售,而精忠勁節已足暴於天下,萬世無所復憾。獨惜元佑匯征之時,僅以廣文一秩,置先生於遠郡,而無能推轂同升,以究先生之用。則司馬諸賢亦有不得辭其責者,後之議先生,謚曰:介,介然特立於眾小人之中,猶可及也。介然特立於眾君子之中,不可及也。斯其為知先生矣。」董應舉《一拂先生祠錄》:董生應舉,伏讀先生祠錄,作而嘆曰:嗟夫!此王介甫、呂平甫諸人所極力擠抑,欲置之死。元佑諸君子所心賢,而未敢輒援者。今乃令人景慕至此哉。予嘗反覆公傳,詳其始末。公之卓然招麾不動,志士或能之,獨其結忠致命,期於必濟,當九閽不通之日,觸禁行權,擅發馬遞,竟能危動主聽,轉旱為霖,使人不知所從,人是為奇耳。造次一疏,遂關宋室興亡。三百年來,鮮有其比,即唐子方、鄒志完,號稱敢言,其言僅止於宮闈。以公視之,特猶劍首之一吷,至若劉向、屈平劘奸傷亂,言含慟痛,見若蓍龜,非不有關宗社而入之無術,徒鬱而自慚。由是觀之,不特大節耿著,其識力才術固足以當天下之所難,而為其所不敢。是夫子所謂剛而可與權者,而當時以為狂,斥去之,其知者,以為介,以為合於殺身成仁,難進易退之說,竟無有知公之關係社稷者,非獨介甫不知,即司馬公亦不知,非獨司馬公不知,即東坡亦未必知之。蓋至紹聖決裂,靖康播遷,公言一一皆驗,而公始見矣。使當時盡用公,即不必有元祐,使元祐得公為助,亦何至調停,而竟遺後患乎?此志士所以拊膺長嘆也。其後百年,至嘉定,始為公易名祠,建於金陵。又四百餘年而祠始復、公之精神氣象與其讀書之景山齋,寂歷夙夜流觴皆赫若目前,臨風撫吟,猶足起懦興頑,使人追想而不能已。東望半山已煙消雲散,不可復道矣。嗟夫,世之所恃,固在此不在彼也。按邑立介公祠,未有記。此一拂先生祠,乃金陵清涼寺。先生從父監稅江寧讀書於此,後人即其地祠焉。葉文忠、董司空二文皆載金陵祠錄中,錄之於此,以見介公之在吾鄉,其忠誠不可沒,而兩先生闡揚鴻文,均足並垂不朽云?王應山《謁鄭介公祠》詩:「汗青久矣懷高誼,此日蕭然吊古祠。戶外松筠標勁操,里中蘋藻薦遐思。下僚有疏頻憂國,新法非宜最忤時。安上監門圖草在,玉融無麥一淒其。」葉向高詩:「上相宣麻出禁城,紛紛新法盡逢迎。蒼生幾下監門淚,青史長留抗疏名。啼盡杜鵑應有恨,歌殘鴻雁不勝情。只今多少流民在,猶向清朝望太平。乍傳封事到銀臺,折檻朱雲亦壯哉。十日真堪霖雨遍,九天驚見書圖開。長余正氣千年在,猶有清風隔代來。一自名卿題詠後,春風蘋藻共徘徊。」
182
忠烈祠在城東。祀宋招撫使劉仝祖與妻林氏,及林氏之兄林同,明萬歷二年建。國朝乾隆年重修。明葉向高《忠烈祠記略》:「忠烈祠者,祀宋招撫使劉同祖與其妻林氏及林氏之兄處士同也。景炎之季,宋室播遷,越在南海。招撫以國子丞家居,與處士念世為宋臣,圖所以報宋。未幾,事敗。盛服坐堂上,嚙指血題詩於壁而死。語具《忠義集》及《八閩志》中。招撫敗,遂自經,有司執林氏,詰反狀,林恚而叱曰:「吾夫吾兄以死報國,何言反乎?血詩尚存,汝不知耶?遂遇害。時林、劉子孫僅存如線。入明,而其事已更百餘年,稍以湮沒。又更二百餘年,而至隆、萬之間、劉之裔孫宗獻乃鳴其事于邑令南陵許公,以聞於學使者永豐宋公、開府桂林殷公,博稽故實,甚核而章。乃檄邑為特祠以祀。劉之子孫乃請邑令,擇地於城東山亭堂之左,而建祠焉。樹綽楔于其前,額曰:忠烈祠。祠成,而父老人士之稍知故實者,咸咨嗟瞻拜,嘆忠義之在天地間,更歷代而不可泯滅如此。邑令春秋致祭,俱如儀,毋敢闕怠。至後令乃弗躬,而葺郡乘者至訛林氏於永福。劉之諸生繼忠力白而正之,而請邑人郭建初為記其略。建初,博物君子,其論次甚辨,且謂不佞:「高,汝宜為之記。」不佞慨觀史傳,忠臣義士不稱乏矣。乃世獨艷稱文信國之忠,揭而與穹壤並垂。今處士兄妹之慷慨捐軀,大義皎然,何慚信國?乃信國以元宰,處士以布衣,林又女流,斯愈難而奇矣。不佞蓋過燕市,而徘徊信國祠下,為文以吊,悲信國之忠,乃招撫事火亙灼若,沉淪三百餘年,而猶關甲乙之口,天之報忠臣,終不爽也。余甚傷忠義之晦,而復為之幸。因紀其始末,令為劉裔者,勒之石以垂無窮,且為吾邑重。」
183
陳大參祠祀陳貴誼。宋紹定二年,詔罷福清稅,貴誼力也,邑人德而祀之。
184
林簡肅祠在鳳凰山麓。祀宋少師林栗。
185
報功祠在縣治中。祀中丞汪道昆、少保戚繼光。一在海口鎮,祀中丞王恂、巡按吉澄、樊獻科,郡守祁清、節推徐必達、邑侯王崇文。嘉靖四十四年建。萬歷三十一年重修。今圯。
186
公祠在縣西門內。祀少保戚繼光。國朝雍正十一年重修。一在海口鎮。明隆慶元年建。明王一言《戚公祠記》:夫建非常之功者,必有宏大之本。垂不朽之名者,根於充養之實。古之君子,出而為文武之憲,退而為孝友之敦,其道一而已矣。我國家承平日久,乃今卦氣入咸之九三,正當儲戎器,以戒不虞之時。東南頻歲多事,南塘戚公銜命仗鉞,自浙及閩。以八月七日,兵抵福寧橫嶼。橫嶼之賊窠據者二年。公以至之二日,一鼓盡殲之。即念九日,兵抵福清。福清之賊窠,徙興泉之間者三年。公以至之四日。一鼓而殲其半。其西南以他兵弗備,而突其半,方圖追蕩之計,可刻期定矣。倭患自元世祖不能服,恃其刁刁,出沒水國,獸聚鳥徙,鋒不可當,蹂躪我疆土,攻掠我城邑,神人之憤極矣。公千里赴敵,不一月,連破二大窠,何其神哉!虎狼之雄,兩地僵戶皆數十里,而奔崩竄伏,聞聲而隳落者數百里。繫累之眾生奪於鋒敵之下,得全歸者以數千計。播遷流離之民,持攜相率,而復其本業者,以數萬計。頃刻回生,恩同覆載,功德可稱量哉!公且恂恂不自居,曰:聖天子之福。督撫司道之功,將士之勇。其所養何如哉?夫操守定,而紀律嚴,韜略嫻,而智勇備。此一將之事也。余讀公先行,鑿鑿乎肝膈之真,忠愛之誠,藹然可掬。觀公之兵,少長有禮,勞而不怨,勝而不驕,肅而不擾,思愛其上而不二。此豈可以尋常才智之將例論哉?《孫武子》十三篇首言道。而所謂道,曰:智、信、仁、勇、嚴。武子雖不能盡之,其道理卻自正當。《採薇》之詩,以道使人而不怨。《木太杜》:以已之心為民之心,而民忠上。即公所言所行,實得此意。故其功名學術,體用相須,無歉古人,可謂賢將矣哉!公行,士民思慕,為公立祠。餘唯我朝人物,如王文成,雖不可以將材例之,其贛州家祠而戶祝之,公善學文成者,祠之祝之,故宜。」
187
仰止祠在鳳凰山麓。祀明大學士葉文忠向高。
188
頌德祠在漁溪。祀明御史林汝翥。
189
林公祠在瑞巖山。祀明戶科都給事中林正亨。
190
美報祠在縣南門外。祀明尚寶司司丞葉成學。
191
義烈祠在縣北聖蹟寺旁。明夏叔慎兄弟子姪。
URN: ctp:ws237630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