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續纂淮關統志卷四鄉鎮

《續纂淮關統志卷四鄉鎮》[View] [Edit] [History]

1
續纂淮關統志 卷四鄉
2
淮安文獻叢刻
3
淮關統志卷之四鄉鎮
4
閘 壩橋 梁津 渡商稅里程附
5
關之設也,必扼要會而據通津。而淮關則兼倉、廠,併宿、海,分布甚廣,徑路叢雜,不得不備溯其疆隅也。故水道於《川原》志之矣,茲復詳其鄉鎮者,以各屬之津梁、閘壩、市集等處,皆百貨所流通,但惟於近關者載之,不概及也。志《鄉鎮》。
6
山陽縣境
7
板閘鎮淮城西北十二里。即明平江伯陳瑄開挑運河所建四閘之一也。面湖背海,左江右河,鎮居其中,為南北舟車之要道,故於此設關焉。臨河市廛密布,河南北居民數千家,關署鎮坐於北。而東街、南街、前後西街,鋪戶紛紜,人語雜沓。賴關務以資生者,幾居其半。
8
河北鎮距郡城北十里,新城西北三里。黃河未徙草灣以前,鎮在大河北岸,故名。今去關署隔鹽河一道,即古黃河舊路也。明正德十年,開支家河接漣水,建批驗引鹽所於此,後又築城護鹽。今城廢,四門尚存,淮北監掣同知駐此。鹽官所在,食力之家,合東西二里,不下數千戶。商賈負販,接跡於途,亦屬稅務要地。
9
平河橋鎮郡城南四十里,距下一鋪口二十里。昔橋今廢,而村落市肆兩相映帶,南北貨船帆檣絡繹,實淮關之門戶也。
10
汊河鎮郡城西南八十里。古名柘塘,水鄉也。蟹稻肥美,居人茂密,有桃源谷口之意。從泗州來,有墩阜十餘座,迤邐至鎮。二十里通高良澗、洪澤湖,東十餘里下白馬湖。雖非衝要關津,而由山邑泰安、世美諸鄉西南去運銷貨物不少。
11
烏沙河鎮距大關三里。在運河北岸。引鹽過壩,土物登舟,事雜言龐。本關設有稽查分口。
12
車家橋鎮郡城東四十里。古壽河所經,今通澗河,由此達流均溝口。薪米屯聚,貨物流通,據山邑東鄉之盛。
13
涇口鎮即澗河入蕩之所,在流均溝口稍北。稅房設立於此。
14
草灣鎮大關東北十里。人煙輳集,柴艘聚屯。鹽船從此過壩,淮關設有分口。
15
北辰堰一名北神堰。即今新城大北門外,古淮河隄也。吳王開邗溝,西北至末口入淮,後人於此立堰,名「北辰堰」,以此地本名北辰鎮也。古運道皆由此達淮。自黃與淮合流,堰外最稱險要。及黃、淮遠徙,堰外又成平陸矣。今猶名北辰坊。
16
高家堰城西南四十里。漢廣陵太守陳登所築,故又號為「陳公塘」。當日湖西為淮,本不相通。築堰原資灌溉,非以捍水患也。自河與淮合,二瀆並高,於是淮浸諸湖,匯而為一,洪水直抵堰下,衝蕩激射,危險可虞,加高增厚,屹若長城。而明代堰圮,七邑罹災。隆慶六年,漕撫王宗沐、知府陳文燭始議脩築,成功,郡人丁士美為文以記之。
17
高良澗壩郡城西南九十里。由清河澗沙埠橋入淮。萬歷二十四年,總漕褚鐵議澗口拆堰為滾水石壩,旋改為閘,洩淮水,東注寶應諸湖。
18
永豐壩在草灣對過。黃河居南,鹽河居北,東達安東、海州地方。引鹽自板浦場來者,到此過壩,駁至鹽所。淮關設有分口,稽徵鹽河往來貨稅。
19
仁字壩義字壩禮字壩智字壩信字壩五壩皆運河未築之前為湖水而設也。仁、義二壩,舊在新城東門外東北,自城南引湖水抵壩口,外即淮河。遇清江口淤塞,則運船由此盤壩入淮。壩東為纖路,西即城基。禮、智、信三壩俱在新城外西北,引湖水抵壩口,外即淮河。遇清江淤塞,則官民商船經此盤壩入淮。今五壩皆廢,仁、義、智三壩不知其處,惟禮字壩在新城西門外、信字壩在窯溝,猶為可考。
20
小壩在西湖嘴下。由市河達運河轉貨之處。
21
南鎖壩郡城西南一里許。往寶應路,與下一鋪相近。
22
上移風閘下移風閘按:淮郡舊志云:城西北二十里,永樂十五年建,今廢。又《行水金鑑》載:移風閘即板閘。閘西十五里即清江閘,又五里即福興閘,又二十里曰新莊閘。此平江伯陳瑄所建四閘也。淮關舊志又云:去城十里,地名板閘,舊名上移風閘,又三里許名下移風閘。二閘南北相望。是移風本有二閘,與板閘是一是二,不過相去三里許。乃自正德志以後,悉言板閘在城西十里,移風閘在城西二十里。與諸書不合。今諸閘皆廢,無從考証,惟備存各說,以俟知者。
23
上興文閘楊家廟對河東岸下一鋪之南。引運河水入寶帶河、下澗河,一路歸蕩。
24
下興文閘郡城西門外。一名響水閘。引運河水入城,一支繞文渠溝,東南達巽關;一支由八字橋入城河,東北達市河。
25
永利閘板閘鎮東三里烏沙河口。洩運河水入鹽河。
26
魚變河閘新城北門外。視鹽河水之大小為啟閉,俗訛為魚濱河。
27
澗河閘聯城東門外。
28
龍王廟閘澗河閘稍北。引水入市河。
29
文華寺通濟閘在山、清交界。為護城河發源。本以洩運河異漲,嗣緣開則民田被淹,經河督高公斌改挑運口時,於閘外築堤堵閉,民以為便。乾隆九年,復建雙孔涵洞,往往並非異漲,遽行開放,淹沒田禾。十一年,山陽知縣金秉祚詳准:仍遵原議,非異漲不得遽開。永定為例。
30
周家橋閘治西南百里。今改作壩,西接長淮,南達高寶,為旱道所必經,故設口稽徵走漏焉。
31
涇河閘城南五十里。舊於河東設關查禁私鹽,今廢。只由閘引運河水灌溉民田,以時啟閉。
32
古淮陰市在淮陰故城,即韓侯微時遇少年處。唐劉禹錫有《淮陰行》云:「簇簇淮陰市,竹樓緣岸上。好日起檣竿,鳥飛驚五兩。」今於舊城府署西立「淮陰市」碑,其實非是。
33
相家灣市沿禮字壩迤西向湖嘴。
34
西湖嘴市即上一鋪設口處。商賈輻輳,最為繁盛。明邱瓊山詩「揚州千載繁華景,移向一作在西湖嘴上頭」。詩人之言,誇過其實矣。
35
楊家廟集去下一鋪口三里。西南有護城河,上接武家墩,下入白馬湖,達寶應。又稍北有汊河,抵文華寺閘,直通清江。本關下一鋪守口丁役於此稽巡偷漏。
36
塔兒頭集城東南五十里,在涇河北岸。凡木植自仙女廟來,及販鹽自東蕩來。過湖者,多由此集。
37
滿浦坊在郡城西北。自湖嘴至窯溝一帶皆是。
38
通惠橋在關署前,關樓後。
39
太平橋在關署前,關樓北。
40
新建觀音庵橋在關署東北數十武。舊有愛蓮亭一座,亭前曲板紅橋,掩映湖光,頗饒佳致。三十九年,老壩漫溢之後,亭橋塌卸,舉目滄桑,惟大士像存焉。四十一年,餘任鹽政,而板閘士民俱欲因仍舊制建廟供佛,永垂不朽。獨苦於力有不逮,且司事者必得廉能公正、不辭勞瘁之人,一時正難其選。餘因憶及國學生田禮恭人品端方,識見闊大,久為鄉黨所欽,堪膺是任。當即薄捐俸廉,以佽工作之不足,并延田生董其事。田以庵前有小河一道,來往必需舟渡,復請於餘,開長甬道,跨河為橋。不但由街達庵,規模敞達,心目開明,即肩擔負販輩,自板閘往河北草灣去者,得此亦免繞道之苦。前於建庵碑文中未及詳載,今附記於此。初,橋南基地不盡屬庵,嗣經契買楊勳等地長三十七丈,又監生周于湯樂捐己地長十三丈。用是開通甬道,直抵東街。
41
邵公橋出板閘東街,在新路通源寺西數十武。舊來山子湖水由此達刁家嘴,下烏沙河。僧人悅賢自乾隆二十七年起,募脩新路,通長三百數十丈,盡用磚鋪,并貿石建此橋,甚為完固。三十九年,黃河老壩漫溢,路橋皆沉沙底,行人至此,多為悅賢惜之。
42
新莊橋在滿浦坊橋東數武。舊有「淮關保障」瓦房一間,為行人息肩之地,年久傾圮。乾隆三十一年,先大夫捐資重建。
43
頭橋新莊橋東。跨烏沙河,轉入鹽河。
44
步雲橋河北西里。跨鹽河。
45
利濟橋步雲橋東。亦跨鹽河。
46
湛真寺石橋一名程公橋,在湛真寺山門左。亦跨鹽河。雍正年間,僧人岳宗造。
47
西橋相家灣西。舊黃河經此,最為險要。
48
閘橋郡城東門外,龍王廟前。有碑。
49
黃土橋去郡城東三里,跨澗河上。雍正九年,歙人程夢鼐捐資重建,邑廩生吳寧諤有記。
50
淮關義渡三處本關口渡船一隻,每月給發工食銀一兩四錢,在經費內動支。
51
元天宮渡船一隻,每年酌捐給銀四兩八錢。
52
回施庵渡船一隻,每月支給工食銀一兩,大關捐發。
53
鹽城縣境
54
沙溝鎮縣西九十里。由大縱湖入官河,鹽河、塘河來船隻均由此過。
55
大岡鎮縣南六十里,在興、鹽界河之北。
56
岡門鎮縣西十八里,在西鹽河之北。
57
新興場縣北十八里,在北串場河東。
58
上岡鎮縣北五十里,在新興場北,范公堤西。堤外有閘,名「上岡閘」。凡北岡河、北串場河諸水,由此閘達廖家港,入海。
59
草堰閘縣北六十里,在范公堤外。凡東塘河、院道河諸水,由此達野潮洋,入海。乾隆五年,總理水利諸臣相度形勢,移建於劉團堡。
60
石閘縣東門外一里。萬歷四年,浚河建閘。後為海潮沖壞,傷及田廬。八年,築塞原口,另於石之南別置一閘,以資宣洩,後亦旋廢。國朝雍正七年,復議立閘,與上岡、草堰二閘先後建築,以禦鹹潮。乾隆六年,重修。二十六年,奏明在於該閘東、北二處設立分口。
61
天妃閘縣治北門外二里。舊河寬二十七丈,為七邑洩水要口。及秋后潮水越口而上,苦不可飲,鹵不可灌,甚則漫溢民田,土不可耕。屢議建閘,率以河身甚寬,土壤浮濡而止。乾隆三年,始行定議,建立斗門五、磯心四,闊九尺,雖上流暴雨驟至,不無阻束之嫌,而鹽邑斥鹵之患,庶乎免矣。
62
捍海堤縣治東一里許。即范公堤也。《宋史·河渠志》載:楚州沿海舊有捍海堰,東距大海,北接鹽城,袤一百四十二里。始自唐黜陟使李承祜所建,遮護民田,屏蔽鹽灶,其功甚大,日久傾圮。至天聖改元,范仲淹為泰州西溪鹽官,請於朝,調四萬餘夫脩築三旬,工稱永固,因得「范公」之名。嗣後,歷代脩築。實東南海疆一大保障也。
63
登瀛橋縣治西門外。南通蘇、杭,東通泰州,北由塘河達淮安,西由串場河至阜寧。亦屬通津聚貨之處。
64
通惠橋縣治北門外天妃廟前。一名朝京橋。康熙三十三年,知縣武韋皋建。乾隆六年,於此建閘,橋遂撤。
65
永利橋在上岡鎮。舊於此建閘。乾隆五年,閘移串場河東,改建為橋。
66
永濟橋在草堰口。舊亦於此建閘。乾隆五年,閘移劉團堡,改建為橋。
67
阜寧縣境
68
廟灣鎮在射陽湖濱。明萬歷二十二年,倭寇屢警,官民以無城為患,請於漕撫李戴,照原任巡撫唐順之所畫基址築城,以為守禦。五門環設,南門外市廛繁盛,較勝城內。該鎮本屬山邑,國朝雍正十年,析山陽、鹽城地為阜寧縣,即以此為治。
69
按:廟灣向有稅口,屬清江廠管轄,徵收工部梁頭錢糧,是以至今尚名「工部廳」。而喻口地方又有委弁稽徵商稅,繼亦遷駐廟灣,則屬海防職掌。康熙二十四年,部議以海通大洋,出入客舟,宜自內差督察。於是,欽差部司徵收海稅,駐上海縣,而廟灣則遙隸焉。今清江廠久經歸並淮關,而海關之廟灣等口亦已撥歸淮關就近兼管,則廟灣兩處稅口俱隸淮關矣。其原委互見於《建置》《關口》諸冊。
70
北沙鎮在海關西北四十五里。地近黃河。凡該處出產貨物,俱赴海關報納錢糧。
71
喻口鎮在縣治西南十二里。舊有委員稽徵貨稅,今關口遷於廟灣,而鎮亦替。
72
南羊寨北羊寨俱離海關三十里,在大沙河西,北去抵黃河堤費家窯地方,凡貨船由水路走新溝者多過此。
73
板湖集離海關五十里。西去達周門、羅鋪諸地方,凡貨物由旱路往來安、阜者多過此。
74
撒家集離海關四十里,板溝三里。集後有潮溝河、桃花灣、丹溝河,直達板湖集。
75
陸家舍即陸家樓,離海關五十里,在板溝南三里許。過此有馬兒溝等處,通潮通蕩,直達高、寶、蘇、杭。
76
永興集離海關六十里,朦朧口即設於此。東去十五里有鴈來河、魚生河,三十里有斐家橋、四棵樹、東塘河,各鄉莊所出土產,多由此過。
77
新溝集設有稽征分口,離海關正口十五里。
78
板溝集新溝口分役在此稽查,離本口三十里。
79
仁、義、禮、智、信、野各坊六坊俱在阜寧城內外。
80
大步橋在海關稅房之西。外通射陽湖,內通護城河。
81
新豐橋在海關稅房之東。外通射陽湖,內通阜寧城河。
82
上渡射陽湖上馬頭。
83
下渡射陽湖下馬頭。
84
中渡在新豐橋東南。
85
西渡在關廳之右。
86
朦朧渡對過即周家灣。
87
北沙渡過河即佃湖。
88
清河縣境
89
馬頭鎮距大關三十里,地近淮陰故城。鎮前有渡,舟楫如林。乾隆九年,拆去雙金閘,改為草壩。今天妃口於此分設稅房。
90
王家營鎮距大關十五里,與清江浦分河為界。陸路入京,此為孔道。康熙二十七年,水大衝鎮,知縣管鉅捐資買地,東遷里餘,居民復聚,財貨倍興。
91
浪石鎮距大關三十餘里。舊浪石渡有水道通海,為境內尾閭,後以水流淤墊,漸成沃壤。其地北近漁溝,南通王營,為仕宦、商民、車馬必由之所。
92
漁溝鎮去浪石鎮十二里。上達桃源眾興集,此為要站。
93
老子山鎮去關一百里,與盱、泗接壤。負山面湖,有稻塍綱罟之利,魚鹽商販昔皆叢集於此。後以湖水鬱不東注,淹及山下阪田,稻塍并漁利皆失其舊矣。
94
惠濟閘馬頭鎮東南七里。舊名通濟閘,明嘉靖年建,引淮水達漕運。後以河水南侵,閘底淤墊。康熙二十二年,新鑿漕河於迤南三里,更建閘座為新運口,名曰「惠濟」。
95
通濟閘正閘一座,越閘一座,在運口新挑河惠濟閘下,乾隆二年題建。
96
永濟閘甘羅城南,泰山墩北,與惠濟閘相望,亦通漕運,康熙三十四年建。
97
康濟閘舊清河縣治東,陶莊右。
98
廣濟閘舊清河縣治西,仲莊左。
99
雙金門閘康濟閘北,隸鹽河。
100
以上三閘詳見《川原》「中河」之下。
101
鹽河閘在仲莊稅房後。
102
清江浦閘明平江伯陳瑄開挑運河所建四閘之一。舊屬山陽,今隸清河,淮關設有分口。
103
減水大壩在蔣家場、王家營之間。因河水衝刷,北岸土弱易崩。康熙二十七年,總河靳公建立減水大壩,北達中河,共長一百丈,上造浮橋,下通水道,名「雞心孔」,百有三座。
104
天妃壩黃河東岸。自惠濟祠起,南接甘羅城,舊為黃、淮匯流要害之處,磚石堤工,共長四百八十二丈。
105
束水三壩黃河南,新運口內。因運口南接淮水,直瀉易溢,乃於上流折流分流,地面建三壩,收束水勢,以利漕艘。
106
舊減水石壩新減水石壩俱在王家營。
107
草壩乾隆九年,拆去雙金閘,改為草壩。在新開河頭對岸。
108
新築攔黃壩黃水奪淮灌入里河運口,不但有妨漕艘,并惠濟祠前險工當衝,關係淮城非淺。乾隆四十一年,督臣高晉、河臣薩載欽承聖諭,於陶莊開挑引河一道,舊河口則築壩攔截黃水,工程鞏固,運口亦無倒灌之虞,漕艘、居民永沾利賴矣。
109
王家營渡凡南來起旱北去者,必至此渡黃,雇車上站,實為淮屬要津。
110
清江官渡山陽舊設官渡十餘處,船隻、人工皆有經費,今俱廢矣。惟外河風濤不測,渡船狹小,時有覆溺之患。康熙四十二年,淮揚道王謙率船政同知滿都、外河同知南夢班捐造大馬船四隻,畀長年領之,甚為往來之便。乾隆四年,知縣沈光會增造救生紅船一隻,並募水手六名。今隸清河縣管轄。
111
安東縣境
112
長樂鎮縣治北一百里,與海州交界。舊建石閘,為護鹽關,後因分黃導淮,奉文拆毀,洩黃水入海,即舊《志》所載北頭關口處所,今廢。
113
潮河鎮縣治東北一百二十里,通裏河入海。
114
五港鎮縣治東北六十里,在遏蠻河邊。
115
漣水壩縣治東南二百五十八步。
116
黃家渡治南一百二十五步。過河通府治。舊為僻境,明末總兵柏永馥鎮安東,由此往來,遂成大道。康熙中,邑人朱以德造馬船二隻,行人便之。
117
中河渡縣治北十餘里。隸安邑者為下中河,一名鹽河。乾隆初年,邑人徐如棠造巨艦為義渡,每歲修葺為常。
118
平旺河渡縣治東北八十里。并跨有大橋。
119
顏家河渡縣治西三十里。河闊溜急,南北要津。土民小舟私渡,往往勒掯行人,公私不便。萬歷年間,知縣黃成章捐置官船一隻、水手二名;軍門陳薦添造馬船一隻、水手二名,以便往來。
120
桃源縣境
121
白洋河鎮縣治西六十里。與宿遷接壤,為商民叢集之地。兩邑市民爭界,構訟頻年。天啟五年,知府宋祖舜斷從市橋中分,橋東為桃源,橋西為宿遷,檄縣刊榜,懸示通衢,至今無異。
122
眾興集在運河北岸。為入京孔道,商民輳集,稱桃源巨鎮。
123
崔鎮治西北三十里,亦在運河邊。為舟車孔道。
124
歸仁集在桃、宿二邑之交劉武溝地方,與淮關後湖口相近。
125
三義壩三岔鎮兩處皆關屬稽徵之所。
126
北門外黃河渡康熙初年,同知姚廷棟、知縣眭文煥各捐造馬船一隻,又於每船立高腳牌一面,限定人數,不許擁擠,違者罪之。
127
眾興運河渡知縣眭文煥捐造馬船一隻,人咸德之。
128
海州境
129
新安鎮州治東南平旺河東。與安東接境。
130
響水口鎮在州南。為安東民便河出口入北潮河處。
131
新壩治南四十五里小伊山之北。以海堰衝決,乃於此築壩。臨壩有鎮,亦貨物會集之所。
132
官河壩在新壩、漣河之南。達州西諸河。
133
板浦鎮州南四十里。產鹽旺盛之地,貨物繁興。
134
沭陽縣境
135
高家溝鎮治東九十里。與安東接境,南即金湖。
136
下埠集冶[治]東九十里。近湖孔道,人稠貨聚,集西有橋。
137
贛榆縣境
138
青口鎮治東南小沙河之東。水陸市廛,通商大鎮。
139
蠻子灣鎮
140
治南六十里,大沙河之南十五里。商賈所集,通海行舟。
141
宿遷縣境
142
小河口鎮治西南十里,離陳家道口三里。
143
仰化集治東南劉老澗地方。離東關四十里、孫家塘二十里。
144
裹頭閘在縣治西北皂河中。即淮關長山口分設稅房處。
145
五壩縣治東北,為駱馬湖尾閭。
146
永濟橋縣治東北。橋西有六塘口分設稅房,過此北去為進京官路。
147
淮關稅大使徵收商稅各地方里程附
148
山陽縣轄
149
舊城內各地方聯城內各地方新城內各地方
150
城外鎮海莊
151
東關下、澗河、西關下、西門外、南關下、南門外、南鎖壩、北關下、滿浦、鐘樓角、三官殿、淮北東西二里。
152
以上各離大關十二三里不等。
153
石塘、晏公廟、西官莊、羅古墩、皈依莊、更子頭鋪。
154
以上各離大關二十里。
155
受河、周家莊、北澗、馬鋪、乾溝、畢家灣、南二鋪等鎮。
156
以上各離大關三十里。
157
南灣、石橋梢、三鋪。
158
以上各離大關四十里。
159
汴塘、黃集莊、嚴家集、澗南北、成灌莊、七孔橋、東西安基、和尚莊、新工、柳鋪灣等鎮。
160
以上各離大關五十里。
161
水晶湖、葛家莊、南武墩、涇河上下壩、羊腸集、螞蟻甸、大雲莊、顏家河真武廟、赤晏廟。
162
以上各離大關六十里。
163
順成集、黃家集、花家集、陸家集、老隄頭。
164
以上各離大關七十里。
165
焦木莊、南嘴頭、地鋪頭、史家蕩、姚家蕩、柴溝、陡溝、唐嚴岡、高良澗、苑頭集、越城、三角巡、岔河、駙馬營、塔兒頭、徐甸等鎮。
166
以上各離大關八十里。
167
曹甸、左家堡、施家河、崔家河、涇口、蛇峰、長沙、西岡、建義、東作、宥城、萬家集、官渡、雙溝、古溝、南甸等鎮。
168
以上各離大關九十里。
169
周橋、太倉、大小茭陵。
170
以上各離大關一百里。
171
阜寧縣轄
172
蘇家嘴、鳳谷村。
173
離淮關一百一十里。
174
湖。
175
離淮關一百三十里。
176
軋東溝、朦朧、草堰、益林、清溝等鎮。
177
離淮關一百六十里。
178
管計溝、撒家集、周門、蘆鋪、東坎等集。
179
離淮關一百八十里。
180
縣城內外附近坊莊。
181
離淮關二百四五十里不等。
182
徐家集、南羊寨、北羊寨、大套、北沙、喻口等鎮。
183
離淮關二百八十里。
184
頭灶、二、三套、天賜場等鎮。
185
離淮關三百里。
186
山陽境新分屬清河縣轄
187
清江浦各坊、洪福官祿莊。
188
離大關十四五里不等。
189
草灣。
190
離大關二十里。
191
永豐莊、周家莊。
192
離大關二十四五里不等。
193
劉家河、朱元莊。
194
離大關三十里。
195
頭、二、三、四井、二閘、何家莊。
196
離大關二十八九里不等。
197
高家堰、北武墩等莊。
198
離大關四十里。
199
按:舊志纂於康熙二十五年。所載淮、徐二倉屬各州、縣至為詳悉。自淮倉歸併淮關,一切積貯轉輸俱責成各地方官專司,淮關只於抽分項下,分別四稅、商稅并灰契、小稅等名目解部清款。而曩時倉屬州、縣,今非所轄,無庸贅錄。至淮廠徵收各牙儈地方,今昔異致,廢興不一,茲據稅課司現征之鄉村集鎮而備載之,俾膺斯任者按籍而可稽其地,正不妨與舊志有異同也。
URN: ctp:ws277291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