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二十六成三年,盡十年

《卷二十六成三年,盡十年》[View] [Edit] [History]

1
三年,春,王正月,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伐鄭。宋、衛未葬,而稱爵以接鄰國,非禮也。
2
[疏]注「宋衛」至「禮也」。○正義曰:僖九年傳曰「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會諸侯,故曰子。凡在喪,公侯曰子」。傳因未葬而發在喪之例。是先君未葬,嗣君不得稱爵以會諸侯也。知非逾年得成君者,文八年八月,天王崩,九年春,毛伯來求金,傳曰:「不書王命,未葬也。」彼王既逾年矣,猶不得稱王命臣,知諸侯雖則逾年,但是未葬,不得稱爵以接鄰國,正以王不命,臣明知其非禮也。
3
辛亥,葬衛穆公。無傳。
4
二月,公至自伐鄭。無傳。
5
甲子,新宮災,三日哭。無傳。三年喪畢,宣公神主新入廟,故謂之新宮。書三日哭,善得禮。宗廟,親之神靈所馮居,而遇災,故哀而哭之。○馮,皮冰反。
6
[疏]注「三年」至「哭之」。○正義曰:《公羊傳》曰:「新宮者何?宣公之宮也。宣宮則曷為謂之新宮?不忍言也。其言三日哭何?廟災,三日哭,禮也。」《穀梁傳》曰:「新宮者,禰宮也。三日哭,哀也。其哀,禮也。迫近不敢稱謚,恭也。」二《傳》皆以新宮為宣宮,三日哭為得禮,故杜依用之。宣公以其十八年冬十月薨,至二年十月而大祥,祥而禘祭,神主新始入廟,故謂之新宮。《禮·檀弓記》曰:「有焚其先人之室,則三日哭。故曰:新宮火,亦三日哭。」鄭玄云:「謂人燒其宗廟新宮。火,人火也。」《記》稱「新宮火」者,指此「新宮災」耳。傳例曰:「天火曰災,人火曰火。」三家經、傳有五字,皆為災。鄭玄以為人火,雖非其義,要天火、人火,其哭皆當三日,是其善得禮也。哀三年桓宮、僖宮災,不言哭,而此言三日哭者,《釋例》曰:「新宮者,宣公之廟,父廟也。諒闇始闋,而遇天災,故感而哭之以致哀,異於餘廟也。」
7
乙亥,葬宋文公。無傳。七月而葬,緩。
8
夏,公如晉。
9
鄭公子去疾帥師伐許。
10
公至自晉。無傳。
11
秋,叔孫僑如帥師圍棘。棘,汶陽田之邑,在濟北蛇丘縣。○蛇,以支反,一音如字。
12
大雩。無傳。以過時書。
13
晉郤克、衛孫良夫伐廧咎如。赤狄別種。○廧,在良反。咎,古刀反。種,章勇反。
14
冬,十有一月,晉侯使荀庚來聘。
15
衛侯使孫良夫來聘。
16
丙午,及荀庚盟。
17
[疏]「及荀庚盟」。○正義曰:隱元年及宋人盟於宿,魯之微者及之也。此言及荀庚盟,及孫良夫盟,十一年及郤犨盟,皆是公自及之,非臣及之也。知者,僖二十八年傳「晉欒枝入盟鄭伯」,襄十一年傳「晉趙武入盟鄭伯」,「鄭子展出盟晉侯」,臣對君者,皆君自與盟,知此使來,亦公自與盟也。上言來聘,盟又不地,盟於國都,公親可知,故不言公。
18
丁未,及孫良夫盟。先晉後衛,尊霸主。
19
鄭伐許。無傳。不將帥,告辭略。○將,子匠反。帥,所類反。
20
[疏]「傳不書」至「辭略」。○正義曰:直舉國名,傳無其說,知是告辭略,故史異文耳。賈逵云:「鄭,小國,與大國爭諸侯,仍伐許。不稱將帥,夷狄之,剌無知也。此年夏,鄭公子去疾帥師伐許,明年冬,鄭伯伐許,先後並無貶責,何獨此伐偏剌之?
21
三年,春,諸侯伐鄭,次于伯牛,討邲之役也。伯牛,鄭地。邲役在宣十二年。遂東侵鄭。晉潛軍深入。鄭公子偃帥師禦之,偃,穆公子。使東鄙覆諸鄤,覆,伏兵也。○覆,扶又反,注同。鄤,亡袁反,又莫於反;徐,武旦反,一音萬。敗諸丘輿。鄤、丘輿,皆鄭地。晉偏軍為鄭所敗,故不書。皇戍如楚獻捷。
22
夏,公如晉,拜汶陽之田。前年晉使齊歸魯汶陽田故。
23
許恃楚而不事鄭,鄭子良伐許。
24
晉人歸楚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之尸於楚,以求知罃。邲之戰,楚獲知罃。於是荀首佐中軍矣,荀首,知罃父。故楚人許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執事不以釁鼓,以血塗鼓為釁鼓。○勝音升,下注同。俘,芳夫反。馘,古獲反。釁,許覲反。
25
[疏]注「以血」至「釁鼓」。○正義曰:《說文》:「釁,血祭也。」《禮·雜記》釁廟之禮云:「雍人舉羊升屋,自中,中屋南面,刲羊,血流于前,乃降。」釁廟,以血塗廟,知釁鼓,以血塗鼓也。
26
使歸即戮,君之惠也。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
27
[疏]「然則德我乎」。○正義曰:德加於彼,彼荷其恩,故謂荷恩為德。《論語》「以德報德」,傳稱「王德狄人」,皆是也。
28
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紓,緩也。○紓音舒。各懲其忿,以相宥也。宥,赦也。○懲,直升反。宥音又。兩釋纍囚,以成其好。纍,繫也。○累,力誰反。好,呼報反,下同。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言二國本不為己。○與音預。為,於偽反。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王曰:「雖然,必告不穀。」對曰:「以君之靈,累臣得歸骨於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戮其不勝任。○任音壬,下「亦不任」同。
29
[疏]「死且不朽」。○正義曰:懷荷君恩,身雖死而朽腐,此恩不朽腐也。死尚不朽,以示其至死不忘也。
30
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稱於異國君曰外臣。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若不獲命,君不許戮。而使嗣宗職,嗣其祖宗之位職。次及於事,而帥偏師,以脩封疆,雖遇執事,遇楚將帥。○彊,居良反。將,子亮反。帥,所類反。其弗敢違,違,辟也。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王曰:「晉未可與爭。」重為之禮而歸之。○秋,叔孫僑如圍棘,取汶陽之田。棘不服,故圍之。僑如,叔孫得臣子。
31
晉郤克、衛孫良夫伐廧咎如,討赤狄之餘焉。宣十五年,晉滅赤狄潞氏,其餘民散入廧咎如,故討之。
32
[疏]注「宣十」至「討之」。○正義曰:謂赤狄餘民散入咎如,之內今伐咎如者,來就咎如之內,討彼赤狄餘黨,然廧咎如容赤狄餘民,則咎如亦赤狄矣。劉炫以為,廧咎如之國,即是赤狄之餘。今知不然者,以赤狄之國,種類極多,潞氏、甲氏、鐸辰皋落氏等,皆是其類,並為建國。假令路氏、甲氏、鐸辰皋落雖滅,自外猶存,則是不滅者多,止應言討赤狄之類,不得稱「餘」。且伐者,聲其鐘鼓;討者,責其罪狀。以廧咎如容受赤狄餘黨,故伐而討責。若以廧咎如即是赤狄之餘,應取土地,興兵絕滅,何當唯伐討而已?劉以廧咎如即是赤狄之餘,而規杜,非也。
33
廧咎如潰,上失民也。此傳釋經之文。而經無「廧咎如潰」,蓋經闕此四字。○潰,戶內反。
34
[疏]注「此傳」至「四字」。○正義曰:傳言「上失民也」,釋經「潰」文;若經無「潰」文,則傳無所解,故疑經闕此四字。《釋例》曰:「傳文『廧咎如潰,上失民也』,今經但言『伐廧咎如』,無『廧咎如潰』之文。若經本無此文,則丘明為橫益經文,而加失民之傳也。」是言知經闕之意也。文三年潰逃已有例矣,復發傳者,嫌夷狄異於中國,故重發也。
35
冬,十一月,晉侯使荀庚來聘,且尋盟。尋元年赤棘盟。荀庚,林父之子。衛侯使孫良夫來聘,且尋盟。尋宣七年盟。公問諸臧宣叔曰:「仲行伯之於晉也,其位在三;下卿。
36
[疏]「其位在三」。○正義曰:於時郤克將中軍,荀首佐之;荀庚將上軍,是其位在三也。注云「下卿」者,傳稱「小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又言「衛在晉,不得為次國」,則以衛為小國。荀庚若是中卿,自然當先晉矣,乃云「晉為盟主,其將先之」,直以盟主先晉,明是二人位等,以此知荀庚是下卿也。晉立三軍,將佐有六,第三猶為下卿,則其餘皆下卿也。蓋以諸侯之禮,唯合三卿,三是其正,故定以三人為上、中、下,餘皆從下卿也。卿有上、下,年賜晉三帥,皆以三命之服者,侯伯之卿,禮皆三命,上卿、下卿,命不異也。
37
孫子之於衛也,位為上卿,將誰先?」對曰:「次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降一等。小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下大夫。降大國二等。上下如是,古之制也。古制:公為大國,侯、伯為次國,子、男為小國。衛在晉,不得為次國。春秋時以強弱為大小,故衛雖侯爵,猶為小國。
38
[疏]注「春秋」至「小國」。○正義曰:古制,公為大國,侯、伯為次國,子、男為小國。以土地之大小、命數為等差也。春秋之世,彊陵弱,大吞小,爵雖不能自改,地則以力升降。諸侯聚會,彊者為雄;史書時事,大小為序。此事不可改易,仲尼即而用之。宋公在齊侯之下,許男在曹伯之上,不復計爵之尊卑。故衛雖侯爵,猶為小國,以地狹小故也。襄二十五年傳子產語晉曰:「今大國多數圻矣。」圻方千里,是晉有方千里者三四也。昭五年、十三年傳皆言晉有革車四千乘,計衛比於晉,不過當五六分之一耳,故不得為次國。其為次國者,當齊、秦乎?
39
晉為盟主,其將先之。」計等則二人位敵,以盟主,故先晉。丙午,盟晉;丁未,盟衛,禮也。
40
十二月,甲戌,晉作六軍。為六軍,僭王也。萬二千五百人為軍。○僣,子念反。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騅、趙旃皆為卿,賞鞍之功也。韓厥為新中軍,趙括佐之。鞏朔為新上軍,韓穿佐之。荀騅為新下軍,趙旃佐之。晉舊自有三軍,今增此,故為六軍。○騅音隹。
41
[疏]注「韓厥」至「六軍」。○正義曰:杜知韓厥為新中軍及上下新軍將佐者,以下六年傳云「韓厥將新中軍,且為僕大夫」。時晉更增置新中、上、下三軍,韓厥將新中軍,名居其首,故杜依名配其將佐。
42
齊侯朝于晉,將授玉。行朝禮。
43
[疏]「將授玉」。○正義曰:玉,謂所執之圭也。凡諸侯相朝,升堂授玉於兩楹之間。於此時郤克趨進,故記之也。《史記·齊世家》曰:「頃公十一年,晉初置六軍。頃公朝晉,欲尊王晉景公,景公不敢受。」《晉世家》云:「景公十二年,齊頃公如晉,欲上尊景公為王,景公讓不敢。」然此時天子雖微,諸侯並盛。晉文不敢請隧,楚莊不敢問鼎。又齊弱於晉所較不多;豈為一戰而勝,便即以王相許?準時度勢,理必不然。竊原馬遷之意,所以有此說者,當讀此傳「將授玉」,以為「將授王」,遂節成為此謬辭耳。
44
郤克趨進曰:「此行也,君為婦人之笑辱也,寡君未之敢任。」言齊侯之來,以謝婦人之笑,非為脩好,故云晉君不任當此惠。○君為,于偽反,下「為兩君」同。任音壬。晉侯享齊侯。齊侯視韓厥,韓厥曰:「君知厥也乎?」齊侯曰:「服改矣。」戎、朝異服也。言服改,明識其人。
45
[疏]注「戎朝異服」。○正義曰:《周禮·司服》:「凡兵事,韋弁服。」《禮·玉藻記》云:「諸侯皮弁以聽朔,朝服以日視朝。」《聘禮》「賓皮弁聘,公皮弁迎賓」。迎聘客尚以皮弁,迎朝賓必皮弁矣。在朝君臣同服,公當皮弁,則韓厥於時亦皮弁也。鄭玄云:「韋弁,以韎韋為弁,又以為衣裳。《春秋傳》曰晉郤至衣韎韋之跗注是也。」皮弁之服,十五升白布,衣素,積以為裳。是戎、朝異服也。
46
韓厥登,舉爵曰:「臣之不敢愛死,為兩君之在此堂也。」
47
荀罃之在楚也,鄭賈人有將置諸褚中以出。既謀之,未行,而楚人歸之。賈人如晉,荀罃善視之,如實出己。賈人曰:「吾無其功,敢有其實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誣君子。」遂適齊。傳言知罃之賢。○賈音古,下同。置,之豉反。褚,中呂反。
48
四年,春,宋公使華元來聘。
49
三月,壬申,鄭伯堅卒。無傳。二年大夫盟于蜀。壬申,二月二十八日。
50
杞伯來朝。
51
夏,四月,甲寅,臧孫許卒。無傳。
52
公如晉。
53
葬鄭襄公。無傳。
54
秋,公至自晉。
55
冬,城鄆。無傳。公欲叛晉,故城而為備。○鄆音運。
56
[疏]「冬城鄆」。○正義曰:《釋例·土地名》:「魯有二鄆。」文十二年城諸及鄆,杜云:「此東鄆,莒、魯所爭者,城陽姑幕縣南有員亭,或曰,鄆即員也。」成十六年傳:晉人執季文子,公待于鄆。杜云:「此西鄆,昭公所出居者,東郡廩丘縣東有鄆城。」然則此為公欲叛晉,故城鄆以為備,當西鄆也。
57
鄭伯伐許。
58
四年,春,宋華元來聘,通嗣君也。宋共公即位。○共音恭。
59
[疏]「通嗣君也」。○正義曰:文元年公孫敖如齊,傳曰:「始聘焉,禮也。凡君即位,卿出並聘,踐脩舊好,要結外援,好事鄰國,以衛社稷,忠信卑讓之道也。」其事與此一也,謂君初即位,聘鄰國耳。在魯而出,謂之「始聘」,自外而來,謂之「通嗣君」,言彼君嗣位以來,未與魯通,於此始通之也。
60
「杞伯來朝」,歸叔姬故也。將出叔姬,先脩禮朝魯,言其故。
61
夏,公如晉。晉侯見公,不敬季文子曰:「晉侯必不免。言將不能壽終也。後十年陷廁而死。《詩》曰:『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詩·頌》。言天道顯明,受其命甚難,不可不敬以奉之。○易,以豉反。夫晉侯之命在諸侯矣,可不敬乎?」敬諸侯,則得天命。
62
秋,公至自晉,欲求成于楚而叛晉。季文子曰:「不可!晉雖無道,未可叛也。國大臣睦,而邇於我,邇,近也。諸侯聽焉,未可以貳。聽,服也。《史佚之志》有之,周文王大史。○大音泰。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與魯異姓。其肯字我乎?」公乃止。字,愛也。
63
冬,十一月,鄭公孫申帥師疆許田,前年鄭伐許,侵其田,今正其界。○疆,居良反。許人敗諸展陂。鄭伯伐許,取鉏任、泠敦之田。展陂,亦許地。○陂,彼皮反。鉏,仕居反。任音壬。泠,力丁反。
64
晉欒書將中軍,代郤克。○將,子匠反。荀首佐之,士燮佐上軍,以救許伐鄭,取泛、祭。氾、祭,鄭地。成皋縣東有泛水。○泛音凡,注同,或音祀。祭,惻介反。
65
[疏]注「泛祭」至「泛水」。○正義曰:杜注滎陽中牟縣有東泛,襄城縣有南氾,知此氾,祭,非彼二氾。而以成皋縣東有氾水者,以傳為晉伐鄭,取泛、祭,既為晉人所取,當是鄭之西北界,即今之泛水也。字書水旁巳為汜,水旁已為泛。字相亂也。《漢書音義》亦為氾。今泛水上源謂氾谷。
66
楚子反救鄭,鄭伯與許男訟焉。於子反前爭曲直。皇戌攝鄭伯之辭,代之對。子反不能決也。曰:「君若辱在寡君,寡君與其二三臣共聽兩君之所欲,成其可知也。欲使自屈在楚子前決之。不然,側不足以知二國之成。」側,子反名。為明年許愬鄭於楚張本。○愬音素。
67
晉趙嬰通於趙莊姬。趙嬰,趙盾弟。莊姬,趙朔妻。朔,盾之子。
68
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來歸。出也。傳在前年。
69
[疏]「杞叔姬來歸」。○正義曰:杞既出之,猶稱杞者,《雜記》曰:「諸侯出夫人,夫人比至于其國,以夫人之禮行;至,以夫人入。」鄭玄云:「行道以夫人之禮者,棄妻致命其家,乃義絕不用,此為始。」
70
仲孫蔑如宋。
71
夏,叔孫僑如會晉荀首于穀。穀,齊地。
72
梁山崩。記異也。梁山在馮翊夏陽縣北。
73
[疏]注「記異也」。○正義曰:《公羊傳》曰:「梁山崩,何以書?記異也。」《公羊》以為,非常為異,害物為災。此山崩無所害,故為異也。
74
秋,大水。無傳。
75
冬,十有一月,己酉,天王崩。
76
十有二月,己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子、杞伯,同盟于蟲牢。蟲牢,鄭地。陳留封丘縣北有桐牢。
77
五年,春,原、屏放諸齊。放趙嬰也。原同、屏季,嬰之兄。○屏,步丁反。嬰曰:「我在,故欒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憂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言己雖淫,而能合莊姬護趙氏。○令,力丁反。舍我何害?」弗聽。嬰夢天使謂已:「祭餘,餘福女!」使問諸士貞伯,貞伯曰:「不識也。」既而告其人,自告貞伯從人。○捨音舍。又音赦。聽,吐丁反。女音汝。從,纔用反。
78
[疏]注「自告貞伯從人」。○正義曰:嫌告趙嬰使人,故云「自告貞伯從人」也。若告趙嬰使人,不得云「神福仁而禍淫」。
79
曰:「神福仁而禍淫。淫而無罰,福也。祭,其得亡乎?」以得放遣為福。祭之之明日而亡。為八年晉殺趙同、趙括傳。
80
孟獻子如宋,報華元也。前年宋華元來聘。
81
夏,晉荀首如齊逆女,故宣伯餫諸穀。野饋曰餫。運糧饋之,敬大國也。○餫音鄆。餽,其媿反。
82
[疏]注「野饋」至「大國」。○正義曰:《釋詁》云:「饁,饋也。」孫炎曰:「饁,野之饋也。」彼言野饋,饋田農在野之人,此言野饋,饋在野行路之人。俱是在野言之。謂之餫者,言其運糧饋之。彼自逆女,而往饋之者,敬大國也。
83
梁山崩,晉侯以傳召伯宗。傳,驛。○傳,中戀反,注及下同。驛音亦。伯宗辟重,曰:「辟傳!重載之車。○闢重,匹亦反;徐,甫赤反,本又作僻。曰辟,音避。重人曰:「待我,不如捷之速也。」捷,邪出。○捷,在妾反。邪,似嗟反。
84
[疏]注「捷,邪出」。○正義曰:捷亦速也。方行則遲,邪出則速。《楚辭》謂邪行小道為捷徑,是捷為邪出。
85
問其所,曰:「絳人也。」問絳事焉,曰:「梁山崩,將召伯宗謀之。」問:「將若之何?」曰:「山有朽壤而崩,可若何?國主山川,主,謂所主祭。○絳,古巷反。壤,如丈反。故山崩川竭,君為之不舉,去盛饌。○為,於偽反。去,起呂反。饌,仕戀反。降服,損盛服。乘縵,車無文。○縵,武旦反,又莫半反。
86
[疏]注「車無文」。正義曰:《周禮》巾車掌王之五路,皆不言車有文飾。其下服車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縵,大夫乘墨車。鄭玄云:「夏篆,五採畫轂,約也。夏縵,亦五採畫,無瑑耳。墨車,不畫也。」孤之車尚有瑑約,明諸侯之車必有瑑約,《詩》所謂「約軝錯衡」,是其事也。乘縵,車無文,蓋乘大夫墨車也。《覲禮》:「侯氏乘墨車乃朝。」鄭玄云:「墨車,大夫制也。乘之者,入天子之國,車服不可盡同也。」彼為適王,尚乘墨車,明此山崩降服,亦乘墨車也。
87
徹樂,息八音。出次,舍於郊。
88
[疏]注「舍於郊」。○正義曰:僖三十三年傳:「秦伯以師敗于殽,素服郊次。」此言「出次」、「降服」,明亦次於郊也。文四年傳:「楚人滅江,秦伯為之降服,出次。」注云「闢正寢」,與此文互相見也。
89
祝幣,陳玉帛。史辭自罪責。以禮焉。禮山川。其如此而已。雖伯宗若之何?」伯宗請見之,見之於晉君。○見,賢遍反,注皆同。不可。不肯見。遂以告,而從之。從重人言。
90
許靈公愬鄭伯于楚。前此年鄭伐楚故。六月,鄭悼公如楚訟,不勝。楚人執皇戍及子國。以鄭伯不直故也。子國,鄭穆公子。故鄭伯歸,使公子偃請成于晉。秋,八月,鄭伯及晉趙同盟于垂棘。垂棘,晉地。
91
宋公子圍龜為質于楚而歸,圍龜,文公子。○質音致,下注同。華元享之。請鼓噪以出,鼓噪以復入。出入輒擊鼓。○噪,素報反。復,扶又反,下同。曰:「習攻華氏。」宋公殺之。蓋宣十五年宋楚平後,華元使圍龜代巳為質,故怨而欲攻華氏。
92
冬,「同盟于蟲牢」,鄭服也。諸侯謀復會,宋公使向為人辭以子靈之難。子靈,圍龜也。宋公不欲會,以新誅子靈為辭。為明年侵宋傳。○向,舒亮反。難,乃旦反;一本無「之難」二字。「子靈為辭」,一本無「為辭」二字。
93
十一月,已酉,定王崩。經在蟲牢盟上,傳在下,月倒錯。眾家傳悉無此八字,或衍文。○倒,丁老反。
94
[疏]注「經在」至「衍文」。○正義曰:傳不虛舉經文,此無所明,又上下倒錯,諸家之傳又悉無此言,必是衍文。此杜以疑事毋質,不敢輒去之耳。
95
六年,春,王正月,公至自會。無傳。
96
二月,辛巳,立武宮。魯人自鞍之功,至今無患,故築武軍,又作先君武公宮,以告成事,欲以示後世。
97
[疏]注「魯人」至「後世」。○正義曰:杜以傳稱季文子以鞍之功立武宮,故云魯人自鞍之功,至今無患,追思鞍戰,以為已功,故築武軍,又作先君武公之廟。以告戰勝之事,欲以章示後世,明巳之功也。其意言築為武軍,又作武公之廟。《公羊傳》曰:「武宮者何?武公之宮也。」是立宮為武公廟也。武公是成公九世之祖,其廟毀已久矣,今復立之,以為不毀之廟。《禮·明堂位》曰:「魯公之廟,文世室也;武公之廟,武世室也。」世室,言其世世不毀。劉炫以為直立武公之宮,不築武軍。今知不然者,以下傳云:「聽於人以救其難,不可以立武。立武由己,非由人也。」是丘明譏魯立武以章武功,明非徒築宮而已。又宣十二年潘黨請築武軍,楚子云:「武有七德,我無一焉。武非吾功。」遂不敢築。武軍以明武功,此則丘明譏魯章武功,明亦築武軍也,若其唯築武宮,傳應云不可以立武宮,不得單稱武也。劉以為唯築武公之宮,而規社,非也。
98
取鄟。附庸國也。○鄟,徐音專,又徒欒反。
99
衛孫良夫帥師侵宋。
100
夏,六月,邾子來朝。無傳。
101
公孫嬰齊如晉。嬰齊,叔肸子。
102
壬申,鄭伯費卒。前年同盟蟲牢。○費音秘。
103
秋,仲孫蔑、叔孫僑如帥師侵宋。
104
楚子嬰齊帥師伐鄭。
105
冬,季孫行父如晉。
106
晉欒書帥師救鄭。
107
六年,春,鄭伯如晉拜成,謝前年再盟。子游相,子游,公子偃。○相,息亮反,下「寧相」同。授玉于東楹之東。《禮》:授玉兩楹之間。鄭伯行疾,故東過。
108
[疏]注「禮授」至「東過」。○正義曰:《聘禮》云:「公受玉于中堂與東楹之間。」鄭玄云:「中堂,南北之中也。入堂之深,尊賓事也。東楹之間,亦以君行一,臣行二也。」《聘禮》大夫奉命來聘,君臣不敵,故授玉於東楹之間。國君來朝,尊卑禮敵。傳言「東楹之東」以譏鄭伯行速,明禮當授玉於兩楹之間。
109
士貞伯曰:「鄭伯其死乎!自棄也巳。視流而行速,不安其位,宜不能久。」視流,不端諦。○諦音帝。
110
二月,季文子以鞍之功立武宮,非禮也。宣十二年潘黨勸楚子立武軍。楚子答以武有七德,非已所堪。其為先君宮,告成事而已。今魯倚晉之功,又非霸主,而立武宮,故譏之。○倚,於綺反。
111
[疏]注「宣十」至「譏之」。○正義曰:服虔云:「鞍之戰,禱武公以求勝,故立其宮。」案定元年傳:「昭公出故,季平子禱于煬公,立煬宮。」此若為禱而立,何以不言禱也?無驗之說,故不可從。
112
聽於人以救其難,不可以立武。立武由己,非由人也。言請人救難,勝非已功。○難,乃旦反,注同。
113
「取鄟」,言易也。○易,以豉反。三月,晉伯宗、夏陽說、衛孫良夫、寧相、鄭人、伊雒之戎、陸渾、蠻氏侵宋,夏陽說,晉大夫。蠻氏,戎別種也。河南新城縣東南有蠻城。經唯書衛孫良夫,獨衛告也。○夏,戶雅反。說音悅,下文注同。渾,戶門反。種,章勇反。以其辭會也。辭會在前年。師于鍼,衛人不保。不守備。○針,其廉反,一音針。說欲襲衛,曰:「雖不可入,多俘而歸,有罪不及死。」伯宗曰:「不可!衛唯信晉,故師在其郊而不設備。若襲之,是棄信也。雖多衛俘,而晉無信,何以求諸侯?」乃止。師還,衛人登陴。聞說謀故。陴,毗支反。
114
晉人謀去故絳。○晉復命新田為絳,故謂此故絳。○復,扶又反。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郇、瑕,古國名。河東解縣西北有郇城。○郇音旬。解音蟹。沃饒而近盬,盬,鹽也。猗氏縣鹽池是。○近,附近之近,下及註「近寶」皆同。盬音古。猗,於宜反。
115
[疏]「沃饒」至「失也」。○正義曰:土田良沃,五穀饒多,民豐則國利,財多則君樂,其處不可失也。○注「盬鹽」至「池是」。○正義曰:《說文》云:「盬,河東鹽池,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總百一十六里。字從鹽省,古聲。」然則盬是鹽之名。盬雖是鹽,唯此池之鹽獨名為盬,餘鹽不名盬也。
116
國利君樂,不可失也。」韓獻子將新中軍,且為僕大夫。兼大僕。○樂音洛,下「謂樂」同。將,子匠反,下注「軍將」同。大僕,音泰。公揖而入,獻子從。公立於寢庭,路寢之庭。
117
[疏]注「路寢之庭」。○正義曰:《禮·玉藻》云:「君日而視朝,退適路寢聽政。」知寢庭是路寢之庭也。沈氏云:《大僕職》云:「王視燕朝,則正位,掌擯相。」鄭注云:「燕朝,朝於路寢之庭。」韓獻子既為僕大夫,故知寢庭,路寢之庭也。其路門之外朝,則司士掌焉,故司士掌治朝之儀。治朝,則路門之外每日治朝事之朝也。其庫門之外朝,則朝士掌焉,故《朝士》云:「掌外朝之法。」此是詢眾庶問罪人之處也。凡人君內朝二,外朝一。內朝二者,路門內外之朝也。外朝一者,庫門外之朝也。若諸侯三門皋、應、路,外朝則在應門外;魯之三門庫、雉、路,則外朝在雉門外。
118
謂獻子曰:「何如?」問諸大夫言是非。對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淺,土薄地下。其惡易覯。惡,疾疢。覯,成也。○易,以豉反,下注同。覯,古豆反。疢,敕覲反;本或作「𤻞」,同。
119
[疏]注「惡,疾疢。覯,成也」。○正義曰:下云「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此云「土薄水淺」,必居之多疾,以此知惡是疾疢也。《爾雅》訓「覯」為「見」,杜以惡為疾疢,疾疢非難見之物,唯苦其病成耳。故訓「覯」為「成」,言其病易成,由水土惡故也。
120
易覯則民愁,民愁則墊隘,墊隘,羸困也。○墊,丁念反。隘,於賣反。羸,劣偽反。
121
[疏]「易覯」至「墊隘」。○正義曰:疾疢易成,則下民愁苦,民既愁苦,則必羸困。羸困而謂之墊隘者,《方言》云:「墊,下也」。地之下濕狹隘,猶人之羸瘦困苦,故杜以墊隘為羸困也。
122
於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沉溺,濕疾。重膇,足腫。○溺,乃歷反。膇,治偽反,一音直愧反。足腫,章勇反,一音常勇反。不如新田,今平陽絳邑縣是。土厚水深,居之不疾,高燥故。有汾、水會以流其惡。汾水出太原,經絳北,西南入河。水會水出平陽絳縣南,西入汾。惡,垢穢。○汾,扶云反。水會,古外反。垢,古口反。且民從教,無災患。十世之利也。
123
[疏]「且民」至「利也」。○正義曰:民有災患,則不暇從上;無災患,則從教化。十者,數之小成,故云「十世之利也」。
124
夫山、澤、林、盬,國之寶也。國饒則民驕佚。財易致,則民驕侈。○佚音逸。
125
[疏]注「財易」至「驕侈」。○正義曰:《魯語》:「敬姜云:『昔者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居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敬姜此語自是激發之辭,未必聖王盡然,要亦有此理也。《大史公書》稱武王克殷,患殷民富侈。大史公曰:「奢昏厚葬以破其產。」為其富而驕佚,故設法以貧之也。《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讓生於有餘,爭生於不足。」《論語》稱孔子適衛,欲先富而後教,為其貧而無恥,欲營生以富之也。此皆觀民設教,故其理不同。若遷都近盬,則民皆商販,則富者彌富,驕侈而難治;貧者益貧,饑寒而犯法。且貧者資富而致貧,富者削貧而為富,惡民之富,乃是愍民之貧,欲使貧富均而勞逸等也。
126
近寶,公室乃貧,不可謂樂。」近寶,則民不務本。
127
[疏]注「近寶,則民不務本」。○正義曰:農業,人之本也;商販,事之末也。若民居近寶,則棄本逐末;廢農為商,則貧富兼并;若貧富兼並,則貧多富少。貧者無財以共官,富者不可以倍稅,賦稅少,則公室貧也。
128
公說,從之。夏,四月,丁丑,晉遷于新田。為季孫如晉傳。○說音悅。
129
六月,鄭悼公卒。終士貞伯之言。
130
子叔聲伯如晉,命伐宋。晉人命聲伯。秋,孟獻子、叔孫宣伯侵宋,晉命也。
131
楚子重伐鄭,鄭從晉故也。前年楚晉盟。
132
冬,季文子如晉,賀遷也。
133
晉欒書救鄭,與楚師遇於繞角。繞角,鄭地。楚師還。晉師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師救蔡,申、息,楚二縣。○成音城。御諸桑隧。汝南朗陵縣東有桑里,在上蔡西南。○御,魚呂反。隧音遂。趙同、趙括欲戰,請於武子,武子將許之。武子,欒書。知莊子、荀首,中軍佐。范文子、士燮,上軍佐。韓獻子韓厥,新中軍將。諫曰:「不可!吾來救鄭,楚師去我,吾遂至於此,此蔡地。是遷戮也。戮而不巳,又怒楚師,戰必不克。遷戮不義,怒敵難當,故不克。雖克,不令。成師以出,而敗楚之二縣,何榮之有焉?六軍悉出,故曰成師。以大勝小,不足為榮。若不能敗,為辱已甚,不如還也。」乃遂還於是軍師之欲戰者眾。或謂欒武子曰:「聖人與眾同欲,是以濟事,子盍眾?盍,何不也。○帥,所類反,下注同。盍,戶臘反。子為大政,中軍元帥。將酌於民者也。酌取民心以為政。子之佐十一人,六軍之卿佐。
134
[疏]「子之佐十一人」。○正義曰:服虔云:「是時欒書將中軍,荀首佐之。荀庚將上軍,士燮佐之。郤錡將下軍,趙同佐之。韓厥將新中軍。趙括佐之。鞏朔將新上軍,韓穿佐之。荀騅將新下軍,趙旃佐之。」
135
其不欲戰者,三人而已。知、范、韓也。欲戰者可謂眾矣。《商書》曰:『三人占,從二人。』眾故也。」《商書》,《洪範》。
136
[疏]注「商書洪範」。○正義曰:武王克殷始作《洪範》,今見在《周書》。傳謂之《商書》者,以箕子商人所陳故也。
137
武子曰:「善鈞,從眾。鈞,等也。夫善,眾之主也。三卿為主,可謂眾矣。三卿,皆晉之賢人。從之,不亦可乎?」傳善欒書得從眾之義,且為八年晉侵蔡傳。
138
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無傳。稱牛,未卜日。免,放也。免牛可也,不郊,非禮也。○鼷音兮。
139
[疏]「鼷鼠」至「免牛」。○正義曰:《釋獸》云「鼷鼠」,李巡曰:「鼱鼩鼠一名鼷鼠。」孫炎曰:「有螫毒者。」蓋如令鼠狼。「改卜牛」下重言「鼷鼠又食其角」,不重言「牛」者,何休云:「言角牛可知。後食牛者,未必故鼠,故重言鼠。」改卜被食角者,言「乃免牛」,則前食角者亦免之矣,從下「免」省文也。○注「稱牛」至「禮也」。○正義曰:僖三十一年傳曰「牛卜日曰牲」,今稱牛,是未卜日也。免,放也,放不殺,遂不郊也。
140
吳伐郯。○郯音談。
141
夏,五月,曹伯來朝。
142
不郊,猶三望。無傳。書不郊,間有事。三望,非禮。
143
秋,楚公子嬰齊帥師伐鄭。
144
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鄭。八月,戊辰,同盟于馬陵。馬陵,衛地。陽平元城韓東南有地名馬陵。公至自會。無傳。吳入州來。州來,楚邑。淮南下蔡縣是也。
145
冬,大雩。無傳。書過。
146
衛孫林父出奔晉。
147
七年,春,吳伐郯。郯成。季文子曰:「中國不振旅,蠻夷入伐,而莫之或恤。振,整也。旅,眾也。無吊者也夫!言中國不能相愍恤,故夷狄內侵。○夫音扶。《詩》曰:『不弔昊天,亂靡有定。』其此之謂乎!《詩·小雅》。刺在上者不能弔愍下民,故號天告亂。○昊,戶老反。號,戶刀反。
148
[疏]「詩曰」至「有定」。○正義曰:此《詩·小雅·節南山》之篇。
149
有上不吊,其誰不受亂?上,謂霸主。吾亡無日矣!」君子曰:「知懼如是,斯不亡矣!」
150
鄭子良相成公以如晉,見,且拜師。謝前年晉救鄭之師。為楚伐鄭張本。○相,息亮反。見,賢遍反。
151
夏,曹宣公來朝。
152
[疏]「曹宣公來朝」。○正義曰:比文及八年傳「召桓公來賜公命」,並無所解釋,而虛載經文者,《釋例》曰:「其經、傳事同而文異者,或告命之辭有差異,或氏族名號當須互見。」此蓋須互見名號,故舉之也。
153
秋,楚子重伐鄭,師于汜。汜,鄭地。在襄城縣南。○泛音凡。諸侯救鄭。鄭共仲、侯羽軍楚師,二子,鄭大夫。○共音恭。○囚鄖公鐘儀,獻諸晉。八月,同盟于馬陵,尋蟲牢之盟,且莒服故也。蟲牢盟在五年。莒本屬齊,齊服,故莒從之。○鄖,本亦作員,音云,邑名。
154
晉人以鐘儀歸,囚諸軍府。軍藏府也。為九年晉侯見鐘儀張本。○藏,才浪反。
155
楚圍宋之役,在宣十四年。師還,子重請取於申、呂以為賞田,王許之。分申、呂之田以自賞。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呂所以邑也,是以為賦,以御北方。若取之,是無申、呂也,言申、呂賴此田成邑耳。不得此田,則無以出兵賦而二邑壞也。○「所以邑也」,一本作「所邑也」。御,魚呂反。晉、鄭必至于漢。」王乃止。子重是以怨巫臣。子反欲取夏姬,巫臣止之,遂取以行,子反亦怨之。及共王即位,楚共王以魯成公元年即位。○共音恭。子重、子反殺巫臣之族子閻、子蕩及清尹弗忌皆巫臣之族。○閻音鹽。及襄老之子黑要,以夏姬故,並怨黑要。○要,一遙反。而分其室。子重取子閻之室,使沈尹與王子罷分子蕩之室,子反取黑要與清尹之室。巫臣自晉遺二子書,子重、子反。○罷音皮,下同。遺,唯季反。曰:「爾以讒慝貪惏事君,而多殺不辜,餘必使爾罷於奔命以死!」巫臣請使於吳,晉侯許之。吳子壽夢說之。乃通吳于晉,壽夢,季札父。○慝,他得反。婪,力含反。請使,所吏反。夢,莫公反。說音悅。札,側八反。以兩之一卒適吳,舍偏兩之一焉。《司馬法》:「百人為卒,二十五人為兩。軍九乘為小偏,十五乘為大偏。」蓋留九乘車及一兩二十五人,令吳習之。○卒,子忽反,注同。舍音赦,舊音舍。乘,繩證反。下注同。令,力呈反。
156
[疏]「以兩」至「一焉」。○正義曰:「以兩之一」,謂將二十五人也,又言「卒」,謂更將百人也,言「之」者,婉句耳,凡將一百二十五人適吳也。「舍偏」,謂舍一偏之車九乘也,「兩之一焉」,又舍二十五人也,凡舍九乘車二十五人與吳矣。發首言「兩之一」者,為舍此「兩之一」,故先言之。又言「卒」者,見巫臣所將非唯有一兩也。《司馬法》:「車九乘為小偏,十五乘為大偏。」傳言偏不言大,當是留九乘車矣。唯言留一偏,不見元將車數,不知去時幾乘車去也。丘明為傳,辭皆易解,此獨蹇澀,或誤本文。蘇氏云「舍九乘車,以六乘車還」,則以去時十五乘車。傳不言者,以舍既稱「偏」,明去時有車可知,從省文也。沈氏云:「聘使未有將兵車者,今此特將兵車,為方欲教吳戰陳,故與常不同。」
157
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楚。前是吳常屬楚。○戰陳,直覲反。置其子狐庸焉,使為行人於吳。吳始伐楚、伐巢、伐徐,巢、徐,楚屬國。○置,之豉反。子重奔命。救徐、巢。馬陵之會,吳入州來,子重自鄭奔命。因伐鄭而行。子重、子反於是乎一歲七奔命。蠻夷屬於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於上國。上國,諸夏。○夏,戶稚反。
158
衛定公惡孫林父。冬,孫林父出奔晉。林父,孫良夫之子。○惡,烏路反。衛侯如晉,晉反戚焉。戚,林父邑。林父出奔,戚隨屬晉。○戚,七狄反。
159
[疏]「戚林」至「屬晉」。○正義曰:傳言「晉反戚焉」,則戚巳屬晉。襄二十六年,「衛孫林父入于戚以叛」。此不言叛,故解之。戚是孫氏世所食邑,林父出奔之後,戚自從隨而屬晉,非林父入而將去,故不言叛也。
160
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于齊。齊服事晉,故晉來語魯,使還二年所取田。○語,魚據反。
161
晉欒書帥師侵蔡。
162
公孫嬰齊如莒。
163
宋公使華元來聘。
164
夏,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昏聘不使卿,今華元將命,故特書之。宋公無主昏者,自命之,故稱使也。公孫壽,蕩意諸之父。
165
[疏]注「昏聘」至「之父」。○正義曰:傳於「華元來聘」之下云「聘共姬也」,則華元新始告魯,欲圖為昏。《昏禮》發首云「昏禮,下達」,乃言「納采」。鄭玄云:「達,通也。將欲與彼合昏姻,必先使媒氏通其言,女氏許之,乃後使人納其采擇之禮。」此華元來聘,則彼《昏禮》所謂「下達」者也。士禮使媒,諸侯不可求媒於其國,自使臣行,則亦媒之義。昏有六禮:下達之後,初有納採擇之禮。既行納採,其日即行問名,問女之名,將歸卜其吉凶也。歸既卜得吉,又使使者往告,謂之納吉,納吉則昏禮定矣。復遣納徵。征,成也。納幣以成昏禮。士禮納徵,有玄纁束帛儷皮,其諸侯謂之納幣,以其幣多,故指幣言之。納幣以後,又有請期親迎,是之謂六禮也。計華元來聘之後,當有納采、納吉二使,二使之後,乃次納幣。今唯書納幣者,納采、納吉,其使非卿,故不書也。《釋例》曰:「諸侯昏禮亡,以士昏禮準之,不得唯止於納幣、逆女。納幣、逆女二事,皆必使卿行,卿行則書之;他禮非卿,則不書也。宋公使華元來聘,聘不應使卿,故傳但言聘共姬也。使公孫壽來納幣,納幣應使卿,故傳明言得禮也。魯君之昏,唯存納幣、逆女,此其義也。」是言聘女不應使卿,今華元以卿將命,故特書之也。隱二年《公羊傳》曰:「昏禮不稱主人。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則其稱主人何?辭窮也。辭窮者何?無母也。」禮,有母,則母命之。宋公無主昏者,宋公自命之,故稱「宋公使公孫壽來」也。「公孫壽,蕩意諸之父」者,文十六年傳文。
166
晉殺其大夫趙同、趙括。傳曰:「原、屏,咎之徒也。」明本不以德義自居,宜其見討,故從告辭而稱名。
167
[疏]注「傳曰」至「稱名」。○正義曰:傳稱莊姬譖之,則是同、括無罪。大夫無罪見殺,例不書名,此並書名,故解之。宣十二年傳曰:「原、屏,咎之徒也。」明本不以德義自居,而妄叨高位,宜其見討,今雖實不作亂,從告而稱其名。言從告者,凡殺大夫,必以其實有罪告,不肯言其無罪。魯史詳其曲直,乃立其文,故所書或從或否耳。
168
秋,七月,天子使召伯來賜公命。諸侯即位,天子賜以命圭,與之合瑞。八年乃來,緩也。天子、天王,王者之通稱。○通稱,尺證反。
169
[疏]注「諸侯」至「通稱」。○正義曰:天子賜諸侯之命,書傳亦無正禮,唯文元年「天王使毛伯來錫公命」,僖十一年傳「王賜晉惠公命」,《周語》「王賜晉文公命」,皆是即位而賜之。又賜之以圭,擬朝而合瑞。諸侯即位,禮必朝王,明當即位即賜之命。今八年乃來,是緩也。隱元年,宰咺來賵,為其緩,書名以譏之。此亦緩也,而不譏之者,彼贈死不及尸,弔生不及哀,子氏未薨而豫凶事,所失者大,故特譏之。春秋之時,賜命禮廢,唯文公即位而賜,成公八年乃賜,桓公死後追賜,其餘皆不得賜。茍以得之為榮,故不復譏其緩也。且賜之以圭者,為朝而合瑞,魯尚不朝天子,不宜譏天子賜緩也。天子之見經者三十有二:稱「天王」者二十五,稱「王」者六,稱「天子」者一,即此事是也。三稱並行,傳無異說,故知天子、天王,王者之通稱也,其不同者,史異辭耳。《公羊傳》曰:「其稱天子何?元年春王正月,正也,其餘皆通矣。」杜用彼說也。賈逵云:「諸夏稱天王,畿內曰王,夷狄曰天子。王使榮叔歸含且賵,以恩深加禮妾母,恩同畿內,故稱王。成公八年乃得賜命,與夷狄同,故稱天子。」左氏無此義,故杜不從之。
170
冬,十月,癸卯,杞叔姬卒。前五年來歸者。女既適人,雖見出棄,猶以成人禮書之。終為杞伯所葬,故稱杞叔姬。
171
晉侯使士燮來聘。
172
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人、邾人伐郯。先謀而稱會,盟主之命,不同之於列國。
173
衛人來媵。古者諸侯取適夫人及左右媵,各有侄娣,皆同姓之國,國三人,凡九女,所以廣繼嗣也。魯將嫁伯姬於宋,故衛來媵之。○媵,以證反,又繩證反。適,丁歷反。侄,大結反;《字林》,丈一反。娣,大計反。
174
[疏]注「古者」至「媵之」。○正義曰:莊十九年《公羊傳》曰:「媵者何?諸侯娶一國,則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從。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諸侯一聘九女。」是諸侯娶適夫人及左右媵,各有侄娣也。傳曰:「同姓媵之,異姓則否。」是夫人與媵皆同姓之國也。魯、衛同姓,故來媵之。《釋例》曰:「古者諸侯之娶適夫人及左右媵,各有侄娣,皆同姓之國,國三人,凡九女。參骨肉至親,所以息陰訟,陰訟息,所以廣繼嗣也。當時雖無其人,必待年而送之,所以絕望求、塞非常也。辭稱蠢愚不教,故遣大夫隨之,亦謂之媵臣,所以將謙敬之實也。夫人薨,不更聘,必以侄娣媵繼室,一與之醮,則終身不二,所以重婚姻、固人倫。人倫之義既固,上足以奉宗廟,下足以繼後世,此夫婦之義也。」
175
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于齊。季文子餞之,餞,送行飲酒。○餞,錢淺反;《說文》云:「送去食也」;《字林》:「子扇反」;《毛詩》箋云:「祖而舍軷,飲酒於其側曰餞。」
176
[疏]注「餞,送行飲酒」。○正義曰:《詩·大雅·韓奕》篇云:「韓侯出祖,出宿于屠。顯父餞之,清酒百壺。」是餞為送行飲酒也。
177
私焉,私與之言。曰:「大國制義,以為盟主,
178
[疏]「大國」至「盟主」。○正義曰:義者,宜也,事得其宜謂之為義。汶陽之田,宜其歸魯,是歸魯為義,歸齊不義。大國當制其義事,以為諸侯之盟主。
179
是以諸侯懷德畏討,無有貳心。謂汶陽之田,敝邑之舊也,而用師於齊,使歸諸敝邑。用師,鞍之戰。今有二命,曰『歸諸齊』。信以行義,義以成命,小國所望而懷也。信不可知,義無所立,四方諸侯,其誰不解體?言不復肅敬於晉。○復,扶又反。
180
[疏]「信以」至「解體」。○正義曰:言之有信,義事乃行,是「信以行義」。事必以義,命乃成就,故「義以成命」也。杖信以行義事,以義而命諸侯,故以小國所望而歸之。懷,歸也。言而無信,則信不可知;所命非義,則義無所立,如是則四方諸侯,其誰不解體?謂事晉之心皆疏慢也。
181
《詩》曰:『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爽,差也。極,中也。《詩·衛風》。婦人怨丈夫不一其行,喻魯事晉,猶女之事夫,不敢過差,而晉有罔極之心,反二三其德。○行,下孟反,注同。差,初賣反,又初佳反。
182
[疏]「詩曰」至「其德」。○正義曰:《衛風·氓》之篇。
183
七年之中,一與一奪,二三孰甚焉?士之二三,猶喪妃耦,而況霸主?霸主將德是以,以,用也。○喪,息浪反。妃音配。耦,苦口反。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詩》曰:『猶之未遠,是用大簡。』猶,圖也。簡,諫也。《詩·大雅》。言王者圖事不遠,故用大道諫之。○長,音如字,一音丁丈反。行父懼晉之不遠猶而失諸侯也,是以敢私言之。」
184
[疏]「詩曰」至「言之」。○正義曰:《詩·大雅·板》之篇也。言王者之所圖謀,其事未能長遠,我以是故用大道諫王。行父今亦懼晉之不能遠圖,而因此以失諸侯,是以敢私言之,私布此言,即是大諫也。
185
晉欒書侵蔡,六年未得志故。遂侵楚,獲申驪。申驪,楚大夫。○驪,力馳反。楚師之還也,謂六年遇於繞角時。
186
[疏]「楚師之還也」。○正義曰:還在六年,不於彼言者,因其今獲申驪,追言六年侵沈,述欒書得從善之功,故於此并言之。
187
晉侵沈,獲沈子揖初,從知、范、韓也。繞角之役,欒書從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之言,不與楚戰。自是常從其謀,師出有功,故傳善之。沈國,今汝南平輿縣。○揖,徐音集,又於立反。與音餘,一音預。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宜有功也。如流,喻速。《詩》曰:『愷悌君子,遐不作人?』遐,遠也。作,用也。《詩·大雅》。言文王能遠用善人。不,語助。○愷,開在反,樂也。悌,徒禮反,易也。
188
[疏]「詩曰」至「作人」。○正義曰:《大雅·旱麓》之篇。
189
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績矣。」是行也,鄭伯將會晉師,會伐蔡之師。○夫音扶。門于許東門,大獲焉。過許,見其無備,因攻之。○過,古禾反。
190
聲伯如莒,逆也。自為逆婦而書者,因聘而逆。○為,於偽反,下文「為趙嬰」同。
191
宋華元來聘,聘共姬也。穆姜之女,成公姊妹,為宋共公夫人。聘不應使卿,故傳發其事而已。○共音恭。
192
[疏]注「穆姜之女」。○正義曰:明年季文子如宋致女,還稱宋上之樂,穆姜出拜謝之,知是穆姜所生之女也。
193
夏,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禮也。納幣應使卿。
194
晉趙莊姬為趙嬰之亡故,譖之于晉侯,趙嬰亡在五年。曰:「原、屏將為亂。」欒、郤為征。欒氏、郤氏亦徵其為亂。六月,晉討趙同、趙括。武從姬氏畜于公宮。趙武,莊姬之子。莊姬,晉成公女。畜,養也。
195
[疏]注「趙武」至「養也」。○正義曰:《史記·趙世家》云:「趙朔娶晉成公姊為夫人。」案傳,趙衰適妻是文公之女,若朔妻成公之姊,則亦文公之女。父之從母,不可以為妻;且文公之卒,距此四十六年,莊姬此時尚少,不得為成公姊也。賈、服先儒皆以為成公之女,故杜從之。《史記》又稱有屠岸賈者,有寵於靈公,此時為司寇,追論趙盾弒君之事,誅趙氏,殺趙朔、趙同、趙括,而滅其族。案二年「傳欒書將下軍」,則於時朔已死矣。同、括為莊姬所譖,此年見殺,趙朔不得與同、括俱死也。於時晉君明,諸臣彊,無容有屠岸賈輒廁其間,得如此專恣。又說云,公孫杵臼取他兒代武死,程嬰匿武於山中,居十五年,因晉侯有疾,韓厥乃請立武為趙氏後,與《左傳》皆違。馬遷妄說,不可從也。
196
以其田與祁奚。韓厥言於晉侯曰:「成季之勳,宣孟之忠,成季,趙衰。宣孟,趙盾。○祁,巨之反;《字林》:上尸反。衰,初危反。盾,徒本反。而無後,為善者其懼矣。三代之令王,皆數百年保天之祿。夫豈無辟王?賴前哲以免也。言三代亦有邪辟之君,但賴其先人以免禍耳。○數,所主反。闢,匹亦反,注及下同。哲,陟列反。邪,似嗟反。
197
[疏]「夫豈」至「免也」。○正義曰:此趙同、趙括,謂天祿之父祖,若桀、紂之輩雖邪辟,子孫賴禹、湯之功而食天祿。
198
《周書》曰:『不敢侮鰥寡,所以明德也。』」《周書·康誥》。言文王不侮鰥寡,而德益明。欲使晉侯之法文王。○侮,亡甫反。鰥,古頑反。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199
秋,召桓公來賜公命。召桓公,周卿士。
200
晉侯使申公巫臣如吳,假道于莒。與渠丘公立於池上,渠丘公,莒子朱也。池,城池也。渠丘,邑名,莒縣有蘧里。○蘧,其居反。
201
[疏]注「渠丘」至「蘧里」。○正義曰:十四年莒子朱卒,知渠丘公即是朱也。渠丘,莒之邑名。夷不當有謚,或作別號,此朱以邑名為號,不知其故何也。
202
曰:「城已惡。」莒子曰:「辟陋在夷,其孰以我為虞?」虞,度也。○巳惡,如字;已,猶大也;本或作「城已惡矣」。度,待洛反。對曰:「夫狡焉。狡,猾之人。○狡,交卯反。猾,干八反。思啟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國蔑有?唯然,故多大國矣。唯或思或縱也。世有思開封疆者,有縱其暴掠者,莒人當唯此為命。○疆,居良反,注同。唯然,音維;本或作雖,後人改也。掠音亮。
203
[疏]「唯然」。○正義曰:俗本「唯」作「雖」,今定本作「唯」。
204
勇夫重閉,況國乎?」為明年莒潰傳。○重,直龍反,又直勇反。閉,補計反,又補結反,一音戶旦反。
205
冬,杞叔姬卒。來歸自杞,故書。愍其見出來歸,故書卒也。若更適大夫,則不復書卒。○復,扶又反。
206
晉士燮來聘,言伐郯也,以其事吳故。七年郯與吳成。公賂之,請緩師。文子不可,文子,士燮。曰:「君命無貳,失信不立。禮無加貨,事無二成。公私不兩成。君後諸侯,是寡君不得事君也。欲與魯絕。○後,如字;徐音胡豆反。燮將復之。」季孫懼,使宣伯帥師會伐郯。
207
衛人來媵共姬,禮也。凡諸侯嫁女,同姓媵之,異姓則否。必以同姓者,參骨肉至親,所以息陰訟。
208
[疏]「衛人」至「則否」。○正義曰:《膏肓》以為媵不必同姓,所以博異氣。今《左傳》「異姓則否」,十年,齊人來媵,何以無貶刺之文?左氏為短。鄭箴云:禮稱納女於天子云「備百姓」,於國君云「備酒漿」,不得云「百姓」,是不博異氣也。齊是大國,今來媵我,得之為榮,不得貶也。
209
九年,春,王正月,杞伯來逆叔姬之喪以歸。
210
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杞伯,同盟於蒲。蒲,衛地,在長垣縣西南。公至自會。無傳。
211
二月,伯姬歸于宋。宋不使卿逆,非禮。
212
夏,季孫行父如宋致女。女嫁三月,又使大夫隨加聘問,謂之致女。所以致成婦禮,篤昏姻之好。○好,呼報反。
213
[疏]注「女嫁」至「之好」。○正義曰:桓三年九月,夫人姜氏至自齊,冬,齊侯使其弟年來聘,傳曰:「齊仲年來聘,致夫人也。」此二月伯姬歸於宋,夏,季孫行父如宋致女,二者其間並近三月。《禮》:婦入三月廟見。知致女必以三月,蓋廟見之後,婦禮既成,使大夫聘問,謂之致女。其成婦之禮,存謙敬,序殷勤,所以篤昏姻之好也。仲年、行父俱是致女,而彼言「聘」者,在魯而出,則曰「致女」,在他國而來,則但言「聘」,外內之異文也。以彼言「聘」,而實是致女,故二注皆言「使大夫隨加聘問」,為此也。
214
晉人來媵。媵伯姬也。
215
秋,七月,丙子,齊侯無野卒。無傳。五同盟。丙子,六月一日。書七月,從赴。
216
[疏]注「五同盟」。○正義曰:無野以宣十年即位,此二年及國佐盟于袁婁,又盟於蜀,五年于蟲牢,七年於馬陵,此年於蒲,皆魯、齊俱在,是五同盟也。
217
晉人執鄭伯。鄭伯既受盟於蒲,又受楚賂會於鄧,故晉執之。稱人者,晉以無道於民告諸侯。例在十五年。晉欒書帥師伐鄭。
218
冬,十有一月,葬齊頃公。無傳。○頃音傾。
219
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庚申,莒潰。民逃其上曰潰。楚人入鄆。鄆,莒別邑也。楚偏師入鄆,故稱人。
220
秦人、白狄伐晉。
221
鄭人圍許。城中城。魯邑也。在東海厚丘縣西南。此閏月城,在十一月之後,十二月之前,故傳曰「書時」。
222
[疏]注「魯邑」至「書時」。○正義曰:《長歷》推此年閏十一月,傳「城中城」文在「十二月」上,而云「書時」也,即是閏月城之。閏月半後即是十二月節,故水昏巳正而城之,是得時也。
223
九年,春,杞桓公來逆叔姬之喪,請之也。叔姬巳絕於杞,魯復強請杞,使還取葬。○復,扶又反,下同。強,其丈反。杞叔姬卒,為杞故也。還為杞婦,故卒稱杞。○為,於偽反,下注「為魯」、下文「為歸汶陽」同。逆叔姬,為我也。既棄而復逆其喪,明為魯故。○「逆叔姬」絕句。「為我也」本或無「為」字。
224
為歸汶陽之田故,諸侯貳於晉。歸田在前年。晉人懼,會於蒲,以尋馬陵之盟。馬陵在七年。季文子謂范文子曰:「德則不競,尋盟何為?」競,強也。范文子曰:「勤以撫之,寬以待之,堅疆以御之,明神以要之,柔服而伐貳,德之次也。」是行也,將始會吳,吳人不至。為十五年會鐘離傳。○御,魚呂反。要,一遙反。
225
二月,伯姬歸於宋。為致女復命起。
226
楚人以重賂求鄭,鄭伯會楚公子成于鄧。為晉人執鄭伯傳。
227
夏,季文子如宋致女,復命,公享之。賦《韓奕》之五章。《韓奕》,《詩·大雅》篇名。其五章言蹶父嫁女於韓侯,為女相所居,莫如韓樂。文子喻魯侯有蹶父之德,宋公如韓侯,宋土如韓樂。○蹶,九衛反。為,於偽反。相,息亮反。樂音洛,下同。穆姜出於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穆姜,伯姬母,聞文子言宋樂,喜而出謝其行勞。婦人夫死,自稱未亡人。○施,以豉反。先君猶有望也。言先君亦望文子之若此。敢拜大夫之重勤。」又賦《綠衣》之卒章而入。《綠衣》,《詩·邶風》也。取其「我思古人,實獲我心」,喻文子言得已意。○重,直勇反,又直用反。綠,如字;本又作褖,吐亂反,注同。邶音邶,又作昔阜。
228
晉人來媵,禮也。同姓故。
229
秋,鄭伯如晉。晉人討其貳於楚也,執諸銅鞮。銅鞮,晉別縣,在上黨。○鞮,丁兮反。欒書伐鄭,鄭人使伯蠲行成,晉人殺之,非禮也。兵交,使在其間可也。明殺行人例。○蠲,古玄反,又音圭。使在,所吏反。楚子重侵陳以救鄭。陳與晉故。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南冠,楚冠。縶,拘執。○縶,中立反。拘,九於反。
230
[疏]注「南冠楚冠」。○正義曰:應劭《漢官儀》云:「法冠一曰柱後冠。《左傳》『南冠而縶』,則楚冠也。秦滅楚,以其冠賜近臣,御史服之,即今解豸冠也。古有解豸獸,觸不直者,故執憲以其角形為冠,令觸人也。」
231
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稅之,鄭獻鐘儀在七年。稅,解也。○稅,吐活反;徐始銳反,注同。召而弔之。再拜稽首。問其族,對曰:「泠人也。」泠人,樂官。○泠,力丁反,依字作伶。
232
[疏]注「泠人樂官」。○正義曰:《詩·簡兮序》云:「衛之賢者仕於泠官。」鄭玄云:「泠官,樂官也。泠氏世掌樂官而善焉,故後世多號樂官為泠官。」《呂氏春秋》稱黃帝使泠倫自大夏之西,昆崙之陰,取竹,斷兩節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昭三十一年傳,景王鑄無射,泠州鳩其之。是泠氏世掌樂官也。《周語》云:「景王鑄鐘成,泠人告和」,《魯語》云:「泠簫詠歌及《鹿鳴》之三」,此稱「泠人」,《詩》稱「泠官」,是泠為樂官之名也。
233
公曰:「能樂乎?」對曰:「先父之職官也,敢有二事?」言不敢學他事。使與之琴,操南音。南音,楚聲。○操,七刀反,下同。公曰:「君王何如?」對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問之,對曰:「其為大子也,師、保奉之,以朝于嬰齊而夕于側也。嬰齊,令尹子重。側,司馬子反。言其尊卿敬老。不知其他。」公語範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稱大子,抑無私也;舍其近事,而遠稱少小,以示性所自然,明至誠。○語,魚據反。背音佩,下同。舍音舍。少,詩照反。
234
[疏]注「舍其」至「至誠」。○正義曰:楚王既為君矣,不言為君時事,而遠稱大子者,若言為君時事,嫌為君隱惡,或疑已在君位,矯情為善。舍其當時近事,遠稱大子少小者,未為君時不須隱蔽,以示王性自然。言其從小如此,以明己之至誠,無所私也。《禮》,君前臣名字,則貴於名,此道二卿之名,不言字,是尊晉君也。
235
名其二卿,尊君也。尊晉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舊,信也;無私,忠也;尊君,敏也。敏,達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雖大,必濟。言有此四德,必能成大事。君盍歸之,使合晉、楚之成?」公從之,重為之禮,使歸求成。為下十二月晉、楚結成張本。○盍,戶臘反。
236
冬,十一月,楚子重自陳伐莒,圍渠丘。渠丘城惡,眾潰,奔莒。戊申,楚入渠丘。月六日。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殺,吾歸而俘。」莒人殺之。楚師圍莒。莒城亦惡,庚申,莒潰。月十八日。楚遂入鄆,莒無備故也。終巫臣之言。君子曰:「恃陋而不備,罪之大者也;備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莒恃其陋,其不脩城郭,浹辰之間,而楚克其三都,無備也夫!浹辰,十二日也。○浹,子協反;徐又音子答反。夫音扶。
237
[疏]注「浹辰,十二日也」。○正義曰:浹,為周匝也。從甲至癸,為十日;從子至亥,為十二辰。周禮縣治象浹日而斂之,謂周甲癸十日。此言「浹辰」,謂周子亥十二辰,故為十二日也。
238
《詩》曰:『雖有絲、麻,無棄菅、蒯;雖有姬、姜,無棄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匱。』言備之不可以巳也。」逸《詩》也。姬、姜,大國之女。蕉萃,陋賤之人。○菅,古顏反。蒯,苦怪反。蕉,在遙反。萃,在醉反。匱,其位反。
239
[疏]「無棄菅蒯」。○正義曰:《釋草》云:「白華,野菅。」郭璞曰:「菅,茅屬。」陸璣《毛詩疏》曰:「菅似茅,滑澤無毛,肋宜為索,漚及曝尢善。」蒯與菅連,亦菅之類。《喪服》疏:屨者,傳曰「藨、蒯之菲也,可以為屨」。明肋如菅,並可代絲、麻之乏,故云「無棄」也。
240
秦人、白狄伐晉,諸侯貳故也。
241
鄭人圍許,示晉不急君也。此秋晉執鄭伯。是則公孫申謀之,曰:「我出師以圍許,示不畏晉。為將改立君者,而紓晉使。紓,緩也。勿亟遣使請晉,示欲更立君。○為將,並如字;或于為反,非也;本或作「偽將」。紓音舒。使,所吏反,注及下同。亟,紀力反,急也;或欺異反,數也。晉必歸君。」為明年晉侯歸鄭伯張本。
242
「城中城」,書,時也。
243
十二月,楚子使公子辰如晉,報鐘儀之使,請脩好結成。鐘儀奉晉命歸,故楚報之。○好,呼報反。
244
十年,春,衛侯之弟黑背帥師侵鄭。
245
夏,四月,五卜郊,不從,乃不郊。無傳。卜常祀,不郊,皆非禮,故書。
246
[疏]注「卜常」至「故書」。正義曰:《曲禮》論卜筮云:「旬之外曰遠某日,旬之內曰近某日。」則卜者每旬一卜。傳稱「啟蟄而郊」,則周之三月,郊之大期。此云「五卜」者,當是三月三卜,四月又二卜,皆不吉,乃止也。僖三十一年傳云「禮不卜常祀」,不應卜而卜,以不吉而不郊,皆非禮也。
247
五月,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曹伯伐鄭。晉侯,太子州蒲也。稱爵,見其生代父居位,失人子之禮。○見,賢遍反。
248
[疏]注「晉侯」至「之禮」。○正義曰:如傳文,知晉侯是大子也。漢末,有汝南應劭作《舊君諱議》云:「昔者周穆王名滿,晉厲公名州滿,又有王孫滿,是同名不諱。」則此為州滿,或為州蒲誤耳,今定本作蒲。傳無譏文,知譏其生代父位,失人子之禮者,傳稱「凡在喪,公侯曰子」,父喪代位,尚不稱君,生代父位,譏之必矣。傳言立大子以為君,若其不譏,則不須此傳,是顯其譏之意。
249
齊人來媵。無傳。媵伯姬也。異姓來媵,非禮也。
250
丙午,晉侯獳卒。六同盟。據傳,丙午,六月七日。有日無月。○獳,乃侯反。
251
[疏]注「六同盟」。○正義曰:獳以宣九年即位,十七年盟于斷道,元年於赤棘,二年於袁婁,五年於蟲牢,七年于馬陵,九年於蒲,皆魯、晉俱在,是六同盟也。
252
秋,七月,公如晉。
253
冬,十月。
254
十年,春,晉侯使糴茷如楚,糴茷,晉大夫。○糴,徐徒弔反;一音杜敖反,又土弔反。茷,扶廢反,一音蒲發反,又蒲艾反。報大宰子商之使也。子商,楚公子辰。使在前年。○大音泰。使,所吏反,下及注「使在」同。
255
衛子叔黑背侵鄭,晉命也。晉命衛使侵鄭。
256
鄭公子班聞叔申之謀。改立君之謀。三月,子如立公子繻。子如,公子班。○繻音須。夏,四月,鄭人殺繻,立髡頑。子如奔許。髡頑,鄭成公大子。○髡,苦門反。頑,如字,徐五班反。欒武子曰:「鄭人立君,我執一人焉,何益?不如伐鄭而歸其君,以求成焉。」晉侯有疾。五月,晉立大子州蒲以為君,而會諸侯伐鄭。生立子為君,此父不父,子不子。經因書晉侯,其惡明。○州蒲,本或作「州滿」。鄭子罕賂以襄鐘,子罕,穆公子。襄鐘,鄭襄公之廟鐘。子然盟于脩澤,子駟為質。子然、子駟,皆穆公子。滎陽卷縣東有脩武亭。○質音致。卷音權;《字林》,丘權反;如淳《漢書》同音。辛巳,鄭伯歸。鄭伯歸不書,鄭不告入。
257
晉侯夢大厲,被髮及地,搏膺而踴曰:「殺餘孫,不義。厲,鬼也。趙氏之先祖也。八年,晉侯殺趙同、趙括,故怒。○被,皮寄反。搏音博。踴音勇。
258
[疏]注「厲鬼」至「故怒」。○正義曰:鬼怒言「殺餘孫,不義」,必是枉死者之祖也。景公即位以來,唯有殺趙同、趙括,故知是趙氏之先祖。趙氏先祖,其人非一,鬼不自言其名,未知誰之鬼。《世本》云:「公明生趙夙。」晉語云:「趙衰,趙夙之弟。」則括之祖,公明是也。服虔又以為公明之鬼,凡為疫厲之鬼,皆妖邪之氣,未必真是彼人。故杜不復指斥。
259
餘得請於帝矣。」壞大門及寢門而入。公懼,入於室。又壞戶。公覺,召桑田巫。桑田,巫邑。○壞音怪,下同。「及寢門」,一本無「及」字。覺,古孝反。巫言如夢。巫云鬼怒,如公所夢。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言公不得及食新麥。公疾病,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為之。緩,醫名。為,猶治也。○醫,於其反。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肓,鬲也。心下為膏。○「懼傷我」,絕句。焉,徐,於虔反;一讀如字,屬上句;逃之,絕句。肓,徐音荒;《說文》云:「心下鬲上也。」鬲音革。
260
[疏]注「肓鬲」至「為膏」。○正義曰:此賈逵之言,杜依用之。古今傳文皆以為「膏之下」,賈、服、何休諸儒等亦皆以為膏。雖凝者為脂,釋者為膏,其實凝者亦曰膏。故《內則》云「小切狼臅膏」,則此膏謂連心脂膏也。劉炫以為釋首者為膏,連心之脂不得稱膏。以為「膏」當為「鬲」。改易傳文,而規杜氏,非也。
261
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達,針。○攻音工。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六月,丙午,晉侯欲麥,周六月,今四月,麥始孰。使甸人獻麥,甸人,主為公田者。○甸,徒練反。饋人為之。召桑田巫,示而殺之。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張,腹滿也。○饋,其愧反。為,如字。張,中亮反,注同。小臣有晨夢負公以登天,及日中,負晉侯出諸廁,遂以為殉。傳言巫以明術見殺,小臣以言夢自禍。
262
鄭伯討立君者,戊申,殺叔申、叔禽。叔禽,叔申弟。
263
[疏]注「叔禽,叔申弟」。○正義曰:此無文也,以禽與申俱死,當是坐其兄弟,知是弟也。
264
君子曰:「忠為令德,非其人猶不可,況不令乎?」言申叔為忠,不得其人,還害身。
265
[疏]「忠為」至「令乎」。○正義曰:言叔申忠誠,為此令善之德,施之於鄭伯,施非得其善人,猶尚不可,何況不有令德者乎?言「令德」者,往年公孫申曰「我出師以圍許」,為將改立君者,而紓晉使,晉必歸君」是也。
266
秋,公如晉,親吊,非禮。晉人止公,使逆葬。於是糴茷未反。是春晉使糴茷至楚結成。晉謂魯二於楚,故留公。須糴茷還,驗其虛實。冬,葬晉景公。公送葬,諸侯莫在。魯人辱之,故不書,諱之也。諱不書晉葬也。
URN: ctp:ws331114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