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大元一統志

《大元一統志》[View] [Edit] [History]

1 也累功遷內殿崇班宋史云
2 司馬樸
3 光猶子宏之子也樸初調晉寧軍士曹參軍 晉寧即今葭州也 通判不法轉運使王似諷樸伺其過樸不可曰守貳為長官使下吏得陷之不惟亂常人且不食吾餘矣死不敢奉教似賢而薦之靖康元年黨禁解同判西京國子監明年春以兵部侍郎死節事見宋史
4 ○人物
5 張岊
6 府穀人也慶歷元年九月為麟府路巡檢使與都巡檢王凱大敗夏賊於青眉浪又入兔毛川敗之岊初以貲為牙將有膽略善騎射天聖中西夏阿遇有子來歸阿遇寇麟州掠邊戶約送子然後歸所掠州還其子而阿遇仍背約安撫使遣岊詰問岊徑造帳中以逆順諭阿遇阿遇語屈抽背刀貫大臠啖岊岊就刀食阿遇複弦弓張鏃指岊腹而彀岊食不輟阿遇撫岊背曰真男子也遺岊馬橐駝歸所掠如故約岊時年十八名動一軍是年元昊犯邊岊以教練使從折繼閔破賊斬其軍主敖保以功補三班差使賊犯府州又大敗賊眾賊破豐州岊與諸將一日數戰斬獲萬計遷禮賓副使出宋史
7 朱昭
8 字彥明府穀人也初浮湛班行人無知者後為震威城監押會城主闕攝其事金人陷忻代逾石嶺關圍太原夏人乘虛入寇遂薄震威昭募蕃漢士得精銳千餘分數隊夜薄賊營賊驚亂多所殺獲震威距府穀三百里最孤遠諸城既下賊怒獨不得昭遂納金人並攻降將有與昭故人者語之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罵曰汝既背義偷生尚敢以言誘我乎矢石亂下賊眾散走後二日昭召諸軍議曰城將破妻子不可污賊手汝等幸先殺我家出城血戰而圖大功不勝則暴骨吾境內大丈夫平生事畢矣因盡殺其家人納之井中部將賈宗望母過前昭呼曰媼我鄉人也吾不欲手刃請自入媼從之軍士有家屬在城中者亦皆自殺昭因諗其眾曰我與爾曹俱無累矣儻我先死汝有得脫者願馳至府穀言狀會部落子陰與賊通者告之曰朱昭與其眾各殺其妻子將出戰人雖少皆死士也賊大恐以利啖守陴者果得登城昭知之勒軍士於通衢接戰自暮達旦尸填街不可前遂於城所摧處躍馬出馬蹶墮城壕中賊兵四集雷噪曰得朱將軍矣賊始欲生致昭昭瞋目仗劍無敢向者賊知不可得矢爭發昭罵賊死年四十六昭在震威能與士卒同甘苦以是士心爭奮凡被圍百日而城陷云
9 折可適
10 字遵正世為府州刺史因家焉郭逵帥鄜延見之曰真將種也薦之試藝廷中為鄜延路經略使屬官擢知寧岷環蘭四州再知鎮戎軍皆有戰功章楶帥太原築石門峽好水川時熙河秦鳳環慶三路兵會涇原無慮三十萬聽命於楶楶以可適為前軍統制副王文振會熙河卒二千人失道赴坑谷死文振懼歸罪可適劾其擅興違節制奪官而罷楶留之權第十三將差統將嵬名阿理監軍昧勒都逋皆西夏用事人密詔圖之會二酋以放牧為名窺伺境上可適出兵銜枚夜襲之俘其家屬部族簿所得十餘萬其地即天都山也可適請以荻葦川為砦南牟為州詔名砦曰臨羌州曰西安以可適知州事累遷武安軍留後知渭州拜淮康軍節度使複帥涇原卒年六十一子彥質
11 彥質
12 字仲古登崇寧進士第靖康元年直秘閣致仕尋加直龍圖為河東宣撫使參謀累遷宣撫副使建炎初累責昌化軍紹興六年入擢樞管參大政奉祠宰相秦檜主和戎彥質切責之坐是又流竄雖在謫所而剛直之氣不少屈號葆真居士檜死複官職三十年卒彥質每以家世忠節不得歸中原為恨事見宋史
13 楊畋
14 字樂道新秦人第進士仁宗時知制誥嘉佑七年四月終於龍圖閣待制潁濱蘇轍為哀詞略云家世將家有功於國畋始以文詞得官厥後將兵於南方與蠻戰亦有功其為將與士卒同甘苦飲食比其最下者而軍將常處其先以此得死力常學李靖兵法知其出入變化之節畋為人謹畏平居遇細事若不能決人皆怪其能將以破賊疑其無以處之不知其中有甚勇者人不及也畋素病瘦甚羸然其讀書勤苦過於少年好為詩喜大書皆可愛有子曰祖仁畋之卒也家無遺財
15 貞女賈宗望母
16 宗望戍震威夏人乘間入寇城危急其母勉宗望死國事將士有自殺家屬者母曰朱將軍必不負國我老身忍負將軍即赴井死宗望亦自刎是日軍士母妻及女多自殺無一污賊者事聞詔袖異之事並出宋史
17 大元大一統志卷第五百五十
18 殘本七終
19 ●大一統志卷第六百三十四
20 殘本八
21 奏進 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肹
22 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秘書監臣岳鉉等 上進
23 灌州
24 ◆灌州
25 仙釋
26 ○仙釋
27 上闕
28 王仙柯
29 唐儀鳳中富人遇道羅家山谷中煉藥仙柯助其薪炭藥成分而遺之仙柯服丹升天而去今升天柏大且十圍見存皇甫 世安山記云真人羅公遠煉丹於此
30 唐玉真公主
31 睿宗第八女與金仙公主皆隸道入蜀居天倉山其後羽化葬於山側明皇幸蜀開塚視之僅存冠履今儲福宮有銅鑄明皇公主二像
32 呂洞賓
33 飛雲山王氏道院去蒲村鎮五里昔有道人過之留題云攜笻來此步飛雲錢滿賓階綠蘚勻江上同歸共誰去不堪回首不逢人以逐句第三字合成呂洞賓來主人覺而異之已失道人所在又紹興癸丑道會有道人攜涼笠而至會散乃挂笠於壁無挂笠之物而不墜題詩云偶乘青帝出蓬萊劍戟崢嶸徧九垓我在目前人不識為留一笠莫沈埋
34 羅公遠
35 嘗鑿井煉丹於青城山唐玄宗又從學隱遁術而所傳不盡玄宗怒斬之後有中使見公遠於黑水道且以蜀當歸為寄其後玄宗幸蜀乃悟當歸之寄今有羅仙觀在儲福宮
36 勾台符
37 青城人受業丈人觀為道士與張俞為詩友自號岷山佚老台符嘗自云右執範賢袂左拍薛昌肩舉頭傲白日長嘯揭青天囂囂者安知華夏之內有此佚樂乎不知岷山之逸老於我乎抑我之逸老於岷山乎
38 杜光庭
39 唐僖宗時從幸興元術士陳休複與光庭遇於西縣道次於草中掘取一瓢酒與光庭飲之不竭光庭後隱青城山中蜀王建時號廣成先生年八十五而卒人以為尸解云
40 費孝先
41 至和中游青城山訪一老人村壞其一竹床孝先欲償之老人曰子且視其上字字云此床某年某月某日為孝先所壞其數自爾孝先知異乃留師事之老 人乃授以卦影之術名聞天下
42 下闕
43 殘本八終
44 ●大一統志第七百三十
45 殘本九
46 奏進 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肹
47 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秘書監臣岳鉉等 上進
48 合州
49 ◆合州
50 山川
51 土產
52 風俗形勢
53 古跡
54 ○山川
55 上闕
56 高灘溪
57 在巴川廢縣東十五里灘口有崖高七丈其廣三丈水激而下嘉定改元夜有聲如雷崖忽陷下岸旁民田如故
58 赤水
59 在舊赤水廢縣界
60 大安溪
61 王象之紀勝雲在銅梁縣北二十餘里溪深多鯉金鱗赤尾
62 博溪
63 石照西北一里又傳為濮溪
64 ○土產
65 破故紙
66 本州島出
67 ○風俗形勢
68 巴國之人質直好義土風樸厚有先民之流常璩華陽國志云漢分巴蜀置廣漢犍為郡自後五教雍和秀茂挺逸英偉既多風謠旁作故朝廷有忠貞盡節之臣鄉黨有主文歌詠之音表之以四山之環合中之以兩溪之襟帶田畝桑麻左右交映人生其間多秀異而喜以詩書自娛墊江志
69 合州枕二江之口眾水之湊也趙勰新題記又云涪水自西北領馳水沈水孱水靈江射江大彌諸水東南迤會於漢水漢水自東北領巴水閬水渝水嘉陵宕渠諸水西南匯入於涪水
70 涪漢合流州因以名重修單公堤記云
71 渺二江之合流瞰萬井之耕桑李開飛舄樓記云
72 取涪漢二水相合寰宇記後魏置合州蓋取義於此
73 臨峽江之上實控束之地寰宇記云
74 墊江以西土地平敞精敏輕疾東漢末年江望分郡議云
75 巴蜀要津清華樓記曰魏大統初於此置合州其山曰龍多曰銅梁上接岷峨下繚甌越或斷或續屬海而止所謂南戒者也其水曰涪曰嘉陵合流於城下貫江沱通漢沔控引眾川偕入於海所謂南紀者也
76 合州環江邑居湫隘附城少北岩石修林之蔽游桂北岩李氏思洛亭記云
77 合州為古之墊江忠州為今之墊江劉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劉備使討張魯備留諸葛亮守荊州將步卒萬人至江州北由墊江水至涪璋率步騎三萬會及漢晉宋志巴郡之墊江縣今為合州之石鏡縣此乃古之墊江縣通典云魏恭帝始置忠州墊江縣後周改魏安隋開皇十八年複為墊江乃今忠州之墊江
78 地連巴峽近門對濮溪灣唐岑象求詩
79 ○古跡
80 宋王城
81 在州南二里
82 巴子城
83 石照南五里元和志云
84 什邡侯城
85 域志有此城漢封雍齒為什邡侯於此
86 漢初廢縣
87 州西北一百九十里漢墊江縣宋改為東宕渠縣梁武帝大同中於此立新興郡後魏至恭帝三年於今縣西北六十里置清居郡及立清居縣以地勢爽塏故曰清居以稱邑隋初郡廢改縣為漢初縣屬合州十六年自故郡城移於今理歷唐宋不改
88 國朝並入銅梁縣
89 赤水廢縣
90 州西北一百三十里亦漢墊江縣地宋改為宕渠縣後魏改為石鏡縣隋開皇十年析其地於縣西置赤水縣以界內有赤水源為名唐武德元年又徙治焉宋熙寧七年廢為鎮隸銅梁十年複置
91 國朝並入石照縣
92 石照縣
93 本漢時巴郡墊江縣地後漢岑彭與臧宮伐公孫述自江州縣從涪水上至墊江是也晉武帝寧康二年威遠將軍桓石虔率眾三萬攻墊江苻秦將姚萇兵敗退兵五城宋改為宕渠縣 此五字據寰宇記云 屬巴郡梁為墊江不言所隸 事見通鑒天監五年 後魏恭帝二年改為石鏡縣邑有青石如鏡可照故以為名大業初置涪陵郡唐因之宋乾德三年以翼祖嫌名改為石照縣 圖經云避敬塘諱今從會要改入
94 國朝至元十二年並錄事司赤水入焉今治還舊城署事後並入本州島
95 巴川廢縣
96 在州南七十五里本秦漢巴郡之墊江西魏唐之石鏡銅梁縣地元和志云開元二十二年剌史孫希莊奏割石鏡之東銅梁之南置縣唐志年月亦同以地在巴川故名宋因之
97 國朝並入銅梁縣
98 銅梁舊城
99 範子長郡邑志云舊治在今銅梁縣北四十里奴崙山列宿壩上開元三年徙治涪江南岸權立十六年移於東流溪壩後又移治雲
100 斜崖
101 王象之輿地紀勝雲石照東北八十里高十餘里有石橫亙崖腹如拖修帛迤長四五里崖以此得名環左右百里望之如積雪與日相射下有穴俗謂之龍洞水由洞中出洞中有垣有宇周以乳石如筍如枿有雙石柱龍潭石壁如削水繞壁以出流為大流
102 濮岩
103 在本州島北五里或云即北岩
104 北岩
105 在州北五里李文昌圖經始傅會為濮岩非也岩有柏數千章率圍八九尺又有定林院舊日正月九日郡守以故事置宴游人盛集又有荔枝閣每熟郡守率僚佐置酒閣上臨檻俯摘以為勝賞
106 宿雲岩
107 在銅梁縣縉云馮時行有詩
108 滴水岩
109 在州西北五里舊屬楊氏修二百尺深尋有二尺泉穴岩以出岩下有花數百本可游觀
110 清水穴
111 圖經載江州有清水穴以為粉則膏暉貢粉京師世傳為江州隨沐粉按清水穴在重慶路西三十步近合州界今不取
112 白土平
113 在銅梁縣東北六十里地宜梔子一家至萬株夏彌望如積雪香聞十餘里
114 金沙磧
115 涪漢合流之會有大洲相傳下有金船負之俗謂金沙磧人目為州之盛集歲首命造浮梁自漢西岸以達於洲
116 仙柏
117 在龍多山圍丈有二尺中空而柯葉敷腴
118 大一統志卷第七百三十
119 殘本九終
120 ●大一統志卷第七百三十一
121 殘本十
122 奏進 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肹
123 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秘書監臣岳鉉等 上進
124 合州
125 ◆合州
126 古跡
127 宦跡
128 人物
129 ○古跡
130 瑞木
131 圖經云宋乾德五年山有木文曰天下太平太守以聞按實錄州所上瑞木得之漢初縣蘭陵鄉漢初今並入巴川
132 天池
133 在巴川廢縣東南六十里中峰絕頂
134 悅池
135 在銅梁縣西一里方一里水深丈餘清澈如鑒夏益以流潦不濁芙蕖盛開香聞十里游觀之勝處也
136 醉石
137 在州治舊有石郡守何麒醉則休其上今已廢不見
138 武金坑
139 圖經云銅梁縣治又謂之武金埧五代王建將張武父墓在焉
140 鷲台泉
141 馮時行鷲台院記山負一道宮三佛剎而鷲台為之冠靈山傑閣飛簷下瞰絕壑最為游觀勝處唐孫職方樵文與古今詩什並刻岩下
142 龍老泉
143 又名婦遙山石照西九十里有泉故老云嘗見女子理發石上俗云龍老泉
144 薛融讀書台
145 石照東北七里謂之東讀書台
146 康元朗讀書台
147 石照西二十里之牟山謂之西讀書台
148 龍淵溪
149 在銅梁縣北六十里潭方六丈中有大石俗謂有見女子理發其上近視之金梳沒石遺跡尚存
150 仙台
151 在赤水廢縣北五里蘇振撰馮蓋羅記云有山曰龍多仙台腹有穴僅容一人迤登而出於塚石負土草木生焉相傳有馮蓋羅者煉丹其上晉永嘉三年七月十五日舉家十七人仙去
152 東台西台
153 在本州島詳見書台山下
154 北園
155 方舟李石龍門蘇氏記云蘇氏父子兄弟以四世之學庇五畝之宮今廢
156 映書軒
157 在州治有何麒記有大松圍二丈高七八丈蔭蔽一畝即記所謂二葛今其一僅存自經兵革郡治隸於釣魚山凡四五里三閣二樓一洞皆毀矣
158 駕鶴軒
159 在州赤水廢縣之龍多山久廢
160 清華樓
161 舊在州治晁公武作記曰合州其山曰龍多銅梁上接岷峨下繚甌越屬海而止所謂南戒者也水曰涪水曰嘉陵合流於城下貫江沱通漢沔引眾川入於海所謂南紀也嘉熙兵廢
162 江樓
163 在州治之前其名見於杜甫寄蘇使君詩釣魚山學士山東山橫其前下臨漢水嘉熙兵遂廢
164 朝宗閣
165 在僉書判官公事廨下瞰金沙磧每瞻視之遠略如郡之江樓嘉熙兵廢
166 松風閣
167 在羌廬山嘉熙兵廢
168 雙墓
169 在釣魚山涪水北各高三尋有石羊李文昌圖經云巴王濮王會盟於此酒酣擊劍相殺並墓而葬新圖經云石羊類近世葬令所用非古也
170 雁塔
171 題名在赤水廢縣宣和間柳瑊始刻置長安慈恩寺蓋拓本也
172 季子墓
173 在巴川廢縣相傳以為孔子所書張從事記舊石湮滅唐玄宗命殷仲容拓本傳之大歷中再刻此從事所記也此刻不知何人所模嘉熙兵火莫見遺跡
174 張武父墓
175 在銅梁縣武金山有僧過指其地曰商姓葬此不十年子孫秉旄鉞武密埋父骨於其處王建時武官至太傅鎮江軍節度
176 定林院
177 在州北五里北岩今廢
178 羅侯山寺
179 在巴川廢縣東北二里淳熙間有李靜能者不知何許人性耐勞苦不避暑雨霜雪所至營廢寺施者雲集遂建佛殿四部經藏蔚為精藍中經兵革荒廢
180 鷲台院佛慧院
181 並在龍多山
182 護國院
183 石照東十里山南大石砥平有巨人跡相傳異人坐其上投釣江中山以是名有剎曰護國山主石頭回公姓郝不識字以石工為業因石中鑿開石鏡現出本像遂擲鏡在地出家為僧不立文字見性成佛鑿開釣魚岡建石佛道場後入寂封慈惠顯佑大師石庵今存
184 瑞應寺
185 一名光教禪院在石照縣坐龍山
186 化度院
187 在赤水廢縣西五十里涪水徑其前山自平地特起屹若岳嶼有佛祠名化度院有鐫佛像乃晉永嘉二年鐫者刻其字今合州亦有化度院
188 薦福院
189 今在漢初廢縣之新興鎮院有陳摶二詩始摶題詩於院壁門再游複題故有二詩
190 純陽觀
191 石照北三里唐女冠範志立得道處
192 九煉山觀
193 石照北唐天寶中道士任處華升仙於此山後立觀
194 寶蓋觀
195 在銅梁縣西二十里
196 至道觀
197 在龍多山記云柏大二十圍
198 仙台觀
199 在赤水廢縣北五里
200 天神祠
201 詳見天神山下
202 鷲台觀
203 見馮時行鷲台觀記
204 天慶觀
205 有銅鑄唐玄宗像舊經云觀長興二年置乃後唐明宗年號則又恐非玄宗像也
206 普德廟
207 在州北五里博溪水上相傳以為秦時蜀守李冰之次子葛洪稱其次子佐父治水後仙去會要所謂冰次子郎君俗謂之二郎者也
208 壁山普澤廟
209 在州西一里壁山已有祠此亦置廟者蓋姓趙名延之自巴川令以討賊功授合州剌史兼合資瀘等州經略巡撫使因行部過渝之壁山而樂之尋卒山趾後人依山而祠合亦立之圖經云咸通二年夷複擾民禱於神賊散去封威烈侯
210 張柬之祠
211 在州治之西柬之武后時出為合州刺史
212 周濂溪祠
213 在州之僉舍久廢
214 陳公輔祠
215 在北岩已廢
216 將軍祠
217 在龍門山東八里印士院有祠石刻雲故唐將也逃難山中死葬山陰或曰戰國時人每歲春夏民以車蓋迎其神至水上張幄致饗
218 ○宦跡
219 韋藏鋒
220 大中大夫為巴川郡太守天寶十四載准制醮祭龍多山刻石山中舊存嘉熙兵火未知存廢
221 張柬之
222 初為鳳閣舍人突厥默啜請以女嫁諸王命淮陽王武延秀入突厥納其女為妃柬之諫以為不合古制遂忤旨出為合州剌史
223 徐申
224 唐史嗣曹王皐討李希烈檄申以洪州長史行刺史事皐表其能遷合州剌史李翱文集亦同
225 關詠
226 宋皇佑四年二月知合州有德政民德之
227 呂陶
228 嘉佑中為銅梁令建學舍勤於政理累遷至給事中坐元佑黨籍謫居衡州
229 文同
230 為銅梁令有詩名
231 景希孟
232 知巴川縣二年滿秩嘗有詩二載巴川縣誰知是與非還鄉何所有載得一清歸
233 徐舜俞
234 景佑中知合州是時天下未有學舜俞即涪江南岸立焉日勸勵士子讀書其後儒風浸盛
235 周敦頤
236 即濂溪先生也宋嘉佑間僉書合州判官事拜殿中丞郡事不經先生手吏不敢決苟下之民弗從
237 陳公輔
238 嘗除左司諫有譖李綱者公輔上疏乞留綱遂忤旨貶合州監酒高宗即位召為侍從有祠堂在北岩
239 ○人物
240 譙君黃
241 合州人仕漢成哀間為諫議大夫後避王莽又不仕公孫述國人作詩美之
242 龔榮
243 東漢墊江人有名於世事見華陽志
244 李顒
245 墊江人熹平中平盧蠻有功事見華陽國志
246 薛融
247 事曹魏有讀書台古跡
248 康元朗
249 事唐有讀書台
250 李文素
251 漢初縣人唐光啟中喪母廬墓生芝虎鹿循其側刺史戴奇以聞賜粟三百石
252 張武
253 石照縣人也其母祭諸葛武侯醉臥廡下夢神食以來禽已而生子因名武初操舟以濟行者後仕王建為破浪都頭大破高季昌於夔州為武鎮軍節度使
254 孝義陳氏
255 □其名子昂之後徙家漢初七世同居唐旌表其閭雙堠猶存新明鎮孝義驛即其故宅也自經兵革廢矣
256 袁延度
257 石照人李順陷合州延度起義平賊仁宗時知涇州弟戰死於李順之亂
258 羅志衝
259 先果州人後寓家於合潛心六經最精於易作解以發明程氏為多
260 曹秉
261 石照人大觀間上舍釋褐教授漢州張魏公浚為諸生時一見即許以公輔士類以鑒裁歸之
262 趙性
263 赤水人紹興入對集英舟次至喜亭同年以故事酌酒相勞時秦檜用事氣焰熏灼更相戒無及時事性奮然曰公等宜各行其志也豈當盡掩多士口耶對策以正士大夫心術為意且曰以括囊為深計臣心知其人矣主和議者當之 考官大驚以為劉蕡無以過也檜欲捃拾之會檜卒而止
264 下闕
265 殘本十終
266 ●大元大一統志卷
267 殘本十一
268 奏進 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肹
269 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秘書監臣岳鉉等 上進
270 麗江路軍民宣撫司(巨津州 通安州 蘭 州 寶山州 北勝府)
271 ◆麗江路軍民宣撫司
272 巨津州 通安州 蘭 州 寶山州 北勝府
273 建置沿革
274 坊郭鄉鎮
275 里至
276 山川
277 土產
278 風俗形勢
279 古跡
280 ○建置沿革
281 禹貢梁州之域天文觜分 晉書越巂郡入觜度 史記云自巂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筰都最大 徙音斯筰音昨索隱曰徙筰二國名韋昭云徙縣在蜀筰縣在越嶲考今沿革漢定筰縣在柏興府之西則筰以西之地明矣 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 按今沿革圖志本路之南有白馬寨 漢武帝開越巂郡以筰置定筰大筰筰秦等縣 賓岡徼曰即摩沙夷唐書為磨些蠻今沿革為麼些蠻蓋傳之訛也後漢書以筰作莋 通典云晉宋以來因之隋唐為巂州改定筰置昆明縣後又升為昆明軍 按唐書巂州中都督府徙治台登西有昆明軍其西有寧遠軍考今圖志正其地也 大和以後沒於蠻是為越析詔或謂磨些詔居故越析州唐戮其酋長地歸南詔唐書列傳云南詔於此置麗水節度又云麗水多麩金 考今沿革圖志本路出金有江曰麗江古謂麗水白夷謂金沙江磨些蠻謂漾波江吐蕃謂犂樞江今又名江曰不魯失 又云浪穹詔奪劍共地由是徙鐵橋在劍睒西北四百里號劍羌 考今沿革本路東南鶴慶府劍川縣即劍睒里至同 磨蠻些蠻與施順二蠻皆烏蠻種居鐵橋 考今圖志古鐵橋在本路巨津州之北霞和烏巿坪 驃傳又云黎邛二州之東又有凌蠻西有三王蠻蓋筰都夷白馬氐之遺種馬?以 此考之筰都白似同一種 唐書又云有浪稽蠻羅哥穀蠻西有磨些蠻與南詔越析詔相姻婭自浪稽以下古滇王衰牢雜種其地與吐蕃相接亦有姐羌古白馬氐之裔 今圖志本路之南有白馬寨即其所築西北邊吐蕃界 南詔衰後大理亦莫能有其地乃磨些蠻蒙醋醋為酋長世襲據之至三十九世孫和牒和字和失癸丑年
282 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親征大理師次此地遣兀良合歹元帥平之戮和牒和失有和字出降甲寅年授和牒男阿干銀牌管領茶罕章軍民事至元八年置茶罕章宣慰司十一年撥屬
283 皇太子位下十五年改茶罕章為麗江路軍民總管府治巨津州之南羅波半空城二十二年更置軍民宣撫司
284 巨津州
285 即羅婆九睒北有三州鐵橋西接牟浪共城目?戢羅眉川 按今圖志鐵橋在本州島之地 昔濮獹二蠻所居之地後為磨些蠻侵奪其地南詔並六詔磨些亦一詔也以其地置麗水節度本州島境其屬也甲寅年
286 國朝收付本睒之初隸茶罕章軍民官至元十五年置巨津州隸麗江路 考今圖志本路宣撫司於本州島南境羅波半空城置司 領縣一曰臨西
287 臨西縣
288 磨些蠻羅裒間之地後因名其地曰羅裒間西北邊吐蕃界其地時為吐蕃所侵殘故二蠻渾處然實隸磨些甲寅年歸附
289 國朝至元十四年以羅裒間置臨西縣隸巨津州
290 ○坊郭鄉鎮
291 巨津州
292 羅波甸   聚閉奏邑 大蘆珠奴邑
293 阿諾邑   葡萄和邑 西場間邑  茶兜邑
294 閣姑羅邑  鍋北邑  乾江邑   占候閣邑
295 靈佛寺登邑      阿那和柵  臭場邑
296 大漏和邑       湯睒    清水淜邑
297 舍排邑   悶水湯邑 拾造邑   落秋邑
298 木哭和寨  納末邑  鐸邏邑   歷邏邑
299 力雞場邑  索蒲和寨 鴉納和寨  納師和寨
300 女?占明和寨  占僕和寨 納羅和寨  谷都和寨
301 古失和寨  蒙師棖邑 霞和寨  納資羅邑
302 娑夷邑   沙邏邑  悶昔的邑 董水傍邑
303 白帖和寨  羅別姜邑 如赫和寨 悟哇和寨
304 截師和寨  納坡和寨 和去和寨 悟場邑
305 侵個邑   車月場邑 葛濟邑  大蓮邑
306 細蓮邑   些婆姑邑 淋都邑  大機邑
307 罄原邑
308 臨西縣
309 吐蕃    羅裒寨  闊勒怒邑 額鐸邑
310 塔池邑   逆配的邑 羊納邑  鳩匿場邑
311 嗟卻邑   塔扎和寨 亞度邑  磨些
312 雞和寨   剌到和寨 反悲和寨
313 薺被羅和寨
314 ○里至
315 本路
316 北至上都九千九百四十五里
317 北至大都九千一百四十五里
318 東南至行省中慶路城一千三百一十里
319 東至羅羅斯界策腳寨五百六十里
320 西至蘭州冰琅山外獹蠻界四百八十里
321 南至鶴慶路劍川縣界木和寨十里
322 北至未附吐蕃竹羅界三百四十里
323 西南到鶴慶路劍川縣界二百一十里
324 東南到大理路趙州界五百七十里
325 西北到吐蕃閣納實界四百八十里
326 巨津州
327 北至上都九千九百四十五里
328 北至大都九千一百四十五里
329 東至通安州阿那傍山頂四十五里
330 西至蘭州入慶井界二百八十里
331 南至通安州馬呼谷界七十里
332 北至小旦當柏坡告界二百四十里
333 東北到土蕃樣車閣二百三十里
334 西南到通安州寄和界三十里
335 西北到蘭州路睒界二百一十里
336 臨西縣
337 北至上都一萬一百六十五里
338 北至大都九千三百六十五里
339 南至本州島二百二十里
340 東至吐蕃大旦當習明鋪和一百五十里
341 南至本州島界明路三里
342 北至未附生蠻竹羅界八十里
343 東北到吐蕃大旦當拔著七十里
344 西南到蘭州界月習一百二十里
345 東南到本州島界盍義七十里
346 西北到吐蕃界香裒七十五里
347 ○山川
348 漢藪山
349 在巨津州西北二百八十里
350 各寬五畝深不可測土人遇早禱雨於此
351 金沙江
352 古麗水也今亦名麗江白蠻謂金沙江磨些蠻謂漾波江吐蕃謂犂樞源出吐蕃共隴川犁牛石下亦謂之犂牛河至臨西縣境繞豬婆山弄視川南流過鐵橋臨巨津州破雪山出寶山州而去此江沿河皆出金白蠻遂名曰金沙江
353 ○土產
354
355 出金沙江淘沙得之
356 滑石
357 出巨津州東一百里小山內
358 樸硝
359 出巨津州一百里畔列滄邑神外龍山臨江崖中冬月取硝煎成
360 粳糯
361
362
363
364
365 獵犬
366 鹿茸
367 野豕
368 鷹鷂
369 赤山白雞
370
371 飛鼠
372 熊皮
373
374 巨津州及臨西縣並出
375
376 蜜蠟
377
378 麻布
379 綿紬
380 木耳
381 摩菰
382 桃李
383 胡桃
384 松子
385 林檎
386 桂皮
387 天仙子
388 出巨津州
389 ○風俗形勢
390 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餘尚同漢服唐書云
391 越析詔或謂磨些詔居越析州西距曩蔥山唐書云
392 磨蠻些蠻與施蠻皆烏蠻種居鐵橋大婆小婆等川多牛羊俗不颒澤男女衣皮俗好飲酒歌舞唐書云
393 東有麗水西有蘭滄橫連千里雄據九睒有鹽七井之貨領寨五百餘處南接大理北距吐蕃
394 麗江路治半空邏城有鐵橋城牟郎共城傍彌潛城有虺川樻川即婆川桑川羅眉川蠻有八種曰磨些曰白曰羅落曰冬悶曰峨昌曰撬曰吐蕃曰獹參錯而居故稱一國
395 磨些蠻最多於諸種男女紅帛纏頭女人頭髻如河西此部人善騎射最勇厲
396 ○古跡
397 鐵橋
398 在巨津州之北其處有城亦名鐵橋城吐蕃嘗置鐵橋節度於此橋或謂吐蕃所建或謂隋開皇三年史萬歲及蘇榮所立或謂南詔閣羅鳳結吐蕃時所作歲月日遠故無的說唐南詔異牟尋叛吐蕃複歸唐合唐兵攻破吐蕃斷鐵橋之後自此橋廢基址尚存
399 白馬寨
400 在巨津州南二里按唐書云西有磨些等蠻其地與吐蕃相接亦有姐羌古白馬氐之裔居寨故名
401 雪山門
402 昔越滅根關也吐蕃小旦境有山名樣徹閣磨些境有山名木習閣兩界立此關焉
403 國朝至元十五年行省賽典赤平章時於此重修之更名雪山門以軍戍之
404 殘本十一終
405 ●大元大一統志卷
406 殘本十二
407 奏進 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肹
408 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秘書監臣岳鉉等 上進
409 通安州
410 ◆通安州
411 建置沿革
412 坊郭鄉鎮
413 里至
414 山川
415 土產
416 風俗形勢
417 古跡
418 人物
419 ○建置沿革
420 州治三睒亦曰樣渠頭睒古筰都國地漢開西南夷為越巂郡以西之境唐書云故越析州磨些詔之地後並入南詔傳至大理其民本昔濮繲蠻後磨些蠻叶古乍舒匿赤侵奪其地世襲據有三睒至二十四世孫麥兀癸丑年歸附
421 國朝初屬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十二年置三睒管民官十四年更置通安州隸麗江路
422 ○坊郭鄉鎮
423 九禾鄉   白鶴場邑  班柵邑   東和
424 木瓜和 和即寨也  赤土和   上柵邑   怒邑
425 大葉場邑  白渡邑   普淜邑   清水江邑
426 胡孫坪邑  陰沈邑   蘇間門邑  白渠渡邑
427 阿歷??鄉   歷??和    木哭和   焦郎和
428 大石邑   才匿渠和  阿施和   烏和
429 睒苴和   撒八穀邑  咱麻邑   諸宗邑
430 謝列邑   大列邑   山荅和   習利和
431 魅關邑   系羅邑   多和    都圍邑
432 氣列邑   圍列邑   他揭邑   樂落邑
433 細研邑   他蒲邑   羅羅和   魯蒲和
434 蒲鬥鄉   大斫邑   霓和    剌沙住和
435 剌卜和   判穀邑   剌漂和   彌兜鋪和
436 習苴和   古乍鄉   拔沙邑   稽羅和
437 束納和   束黑和   阿那和   坡坪和
438 圍習和   圍禿和   木盤和   木瓜和
439 納鳩和   歷??殘和   蒲耳和   剌加和
440 落渴穀邑  西渴和   雞那和   楊成邦和
441 習叢鄉   木波和   易可和   桑卑和
442 束和    自兜和   顧乍鄉   剌沙和
443 迷寺羅邑  羅羅和   波細和   彌勒場邑
444 被乞和   蒲哭和   頭習徒和  蘆和
445 木蕖和
446 目瞠鄉   自梨村   盤慢村   咩地務村
447 ○里至
448 北至上都九千九百二十五里
449 北至大都九千一百二十五里
450 西北至本路八十五里
451 東至順州撒八橋金沙江界八十里
452 西至巨津州界四十里
453 南至昔西和鶴慶府界四十里
454 北至巨戎光寶山州界六十五里
455 東北到寶山州界一百里
456 西南到劍川縣界一百一十里
457 東南到鶴慶路羅雖渡一百二十里
458 西北到巨津州界四十里
459 ○山川
460 神外龍雪山
461 在州北三十里條岡百里巋巋千峰上插雲霄下臨麗水頂巔積雪冬夏不解岩崖澗穀清泉飛流唐時南詔嘗封是山為北嶽廟基尚存癸丑年
462 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南征大理師次於此按後漢書永昌郡邪龍縣注引南中志曰縣西高山相連有大泉水周旋萬步名馮河縣西北數十里有山眾山之中特高狀如扶風太一鬱然高峻與雲氣相連結固陰冱寒雖五月盛暑不熱廣志曰五月霜雪皓然今考圖志本州島以南接永昌界當即此也
463 珊碧外龍山
464 又名外龍女山在州西南二十里孤峰山?酉崒濕翠摩空上產箭竹山半數泉湧出下注成溪灌溉民田萬頃
465 霓溪
466 源出州北二里藥蕖和山下旋繞州境南流出鶴慶路界
467 些蘇溪
468 姑霓溪個霓溪塊麥溪等四溪水源悉出神外龍山周流州境灌溉民田南流出鶴慶路境
469 ○土產
470
471 獵犬
472
473 降真香
474
475
476 木瓜
477 石達茨子
478 虎皮
479 熊皮
480 麝香
481 野豬
482 鷹鷂
483
484 ○風俗形勢
485 據雪山麗水之奇勝地土肥饒人資富強習俗勇厲
486 ○古跡
487 雪山廟
488 唐南詔蒙氏封是山為北岳正祠其神號曰北敵安邦境帝今廟尚存
489 ○人物
490 麥宗
491 磨些人也祖居神外龍山下始生七歲不學而識文字及長旁通吐蕃白蠻諸家之書隱居山林壽五十有五而卒舉火時烏鵲群集各銜一木赴火臨終數年前嘗言此後當有帝王之師壓境吾 下有闕文
492 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親征南中取道自吐蕃至大理師次本境後土人遂神其言
493 殘本十二終
494 ●大元大一統志卷第七百九十
495 殘本十三
496 奏進 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肹
497 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秘書監臣岳鉉等 上進
498 海鹽州
499 ◆海鹽州
500 山川
501 土產
502 風俗形勢
503 古跡
504 宦跡
505 ○山川
506 秦住山
507 上闕後魏酈道元注水經云海鹽南有秦望山秦始皇所登以望東海故名焉又九州島志云海鹽有秦徑山秦始皇徑此美人死葬於山下有美人廟考舊圖經則為秦住而秦望山在會稽乃始皇刻石紀功之所今從本路圖冊所書曰秦住
508 長牆山
509 在海鹽南三十五里高八十丈周回一十九里按舊圖經云皇秦始來游登山望海以其山勢孤聳遙望若堵牆故名
510 泊櫓山
511 在海鹽南三十五里高一百五十丈周回四十里按輿地志云秦始皇東游候潮泊櫓於此人因名焉
512 金牛山
513 在海鹽西南五十里高三十六丈周回四十里按吳地志云昔有金牛村民皋伯通兄弟二人穴此山而山崩皆死亦名金牛洞即寰宇記所載會骸山也又九州島要記云古有金牛入此山皋伯通兄弟鑿山逐牛而俱死故名會骸山
514 秦溪
515 在海鹽南三十六里通豐山港接運河法喜寺有碑鐫秦溪二字
516 當湖
517 在海鹽北六十里周回四十里吳地志云王莽改海鹽為展武後陷為湖水淺視之遺跡仿髴
518 宋坡湖
519 一名賁湖在海鹽西三十里周回四十四里
520 ○土產
521
522
523
524
525 櫻粟
526 紫蘇
527 本州島並出
528
529 海鹽其地瀕海煮海成鹽
530 ○風俗形勢
531 擅湖海魚鹽之利號澤國秔稻之鄉
532 秦住長牆峻峙於南山勢聳拔
533 負海控江土為上腴
534 ○古跡
535 晉古義門
536 去州西一十八里吳地志云裏人李祥與晉將軍袁崧築壘於滬瀆御孫靈芳崧為賊所害祥突白刃收崧尸歸葬時人義之因名其地曰教義裏旌其門曰義門
537 馬嚎城
538 在州東南百步高丈二周二里餘舊記云吳兵至此遇大風陣敗馬驚後人因名焉
539 故邑城
540 在州東北三十五里高一丈周三里吳地記云海鹽順帝時淪陷為湖嘗移於故邑山下
541 魯浦
542 在州南舊名白塔港計十八里有藍田浦宋咸平六年邑令魯宗道重開以利民後人慕其遺愛名其橋曰思魯而浦亦以魯名闊一丈七尺紹熙三年邑令李直養申請於提舉常平使者徐公誼捐米四百斛錢八百緡重浚之又自藍田廣開浦十八里至鮑郎鹽場以便鹽運以灌農田
543 准僧塔
544 在州內法喜禪寺飛鳥不棲時有舍利放光僧名良准宋宣和四年正月自東廡移就西廡袈裟忽飛去乃聚眾僧誦楞嚴經衣複歸塔有頌刻於塔曰宣和中重移塔舍利乘空暫騰躍眾諷楞嚴咒得歸永隆佛日輝無著
545 石屋
546 在州南十八里豐山耆舊相傳以為秦始皇東游嘗屯兵於此按本路圖冊云
547 龍湫
548 在州東北四十里陳山泓水澄澈極旱不涸淫雨不溢每遇歲歉邑令躬詣靈湫請水歸縣治禱之多應
549 晉何後故宅
550 輿地紀勝雲在海鹽南三里輿地志云海鹽烏夜村晉何准居焉一夕群烏啼噪乃生女他日複夜啼乃穆帝立女為後之日也
551 顧野王讀書堆
552 輿地紀勝雲海鹽東有顧林亭有陳顧野王讀書堆蘇軾有顧林亭詩云平林豈舊物歲晚空扶疏自古賢聖人邑國皆丘墟不朽在名德千秋想其餘又唐訽詩云平林標大道曾是野王居往事將誰語淒涼六代餘
553 青蓮寺
554 輿地紀勝雲在海鹽本名石佛寺宋治平初改曰青蓮
555 鹿苑寺
556 輿地紀勝雲在海鹽西北三十五里魯簡肅公宗道初為邑令夢有僧來迎參政及瞻羅漢像與所夢符合後宗道竟參大政
557 資聖寺
558 輿地紀勝雲在海鹽晉右將軍戴威舍宅為寺
559 法喜寺
560 輿地紀勝雲在海鹽西南三十里有准高僧拋袈裟於空中自定後人作一塔以藏之
561 ○宦跡
562 周顒
563 隱北山後應詔出為海鹽令欲過北山孔稺圭假山神之意作北山移文以譏之
564 魯宗道
565 事宋為海鹽令疏治東南舊港口導海水至邑下人以為利號魯公浦
566 朱良
567 下闕
568 殘本十三終
569 ●大元大一統志卷
570 殘本十四
571 奏進 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肹
572 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秘書監臣岳鉉等 上進
573 崇德州
574 ◆崇德州
575 里至
576 山川
577 土產
578 風俗形勢
579 古跡
580 人物
581 ○里至
582 本州島
583 上闕
584 北至湖州路烏程縣界三十里
585 東到嘉興縣界六十里
586 西到湖州路德清縣一十五界
587 南到杭州路鹽官州五里
588 北到湖州路烏程縣三十里
589 東北到本路嘉興縣六十里
590 西南到湖州路德清縣二十里
591 東南到杭州路鹽官州一十里
592 西北到湖州路歸安縣三十里
593 ○山川
594 殳山
595 與嘉興縣接境昔道士殳碁隱居於此學道後尸解焉後人因殳名山其事互見嘉興縣名山注下
596 ○土產
597
598
599
600
601 櫻粟
602 本州島並出
603 ○風俗形勢
604 其俗淳秀慕文儒勤農務
605 水澤之地稻蟹之利轉徙數州崇德學記云
606 ○古跡
607 紀目坡
608 在州東北十二里千乘鄉高一十丈周回三百步環以水涇邑士朱天麟幼時嘗見坡側鍾生家運土得石碑斷缺漫滅大略謂吳夫差募兵五千人教養於此置亭以候烽火名以紀目者立綱紀而有條目也或謂後人建亭於此追述之語坡西北七里有游屯涇蓋取游兵屯駐之義今訛呼為牛屯
609 官窯
610 在州永新清風鄉接境按舊經所載耆舊所傳謂此處正吳越分疆之地有走馬岡洗馬池
611 雙林院
612 輿地紀勝雲在州西北一十二里梁為雙林院宋改為澄寂院
613 龍吟寺
614 輿地紀勝雲在州西北四十里本名龍祥寺改為龍吟宋祥符中改寧國院
615 鳳鳴院
616 輿地紀勝雲在州西北四十里五代廣順二年建治平元年改名惠云
617 福嚴院
618 輿地紀勝雲在州東北十二里宋陳太后保扶徽宗為遂寧王時賜真覺大師志添金環磨衲袈裟一條上題遂寧郡王陳美人願福壽延長施真覺道者當來同成佛果二十三字焉
619 寂照院
620 輿地紀勝雲在崇德東四十里舊於此地基上得石佛二身天福中吳越王建作報恩院宋治平間改額曰寂照舊記謂天欲雨二石佛身濕如汗
621 ○人物
622 莫琮
623 崇德人三舍隸闢雍得官蒞政行己俱有可觀五子俱登科曰元忠若晦似之若拙若衝皆母袁氏出袁氏壽康兄弟寧侍祿養時人榮之
624 殘本十四終
625 ●大元大一統志卷第七百九十二
626 殘本十五
627 奏進 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肹
628 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秘書監臣岳鉉等 上進
629 常州路(宜興州 無錫州)
630 ◆常州路
631 支郡
632 宜興州 無錫州
633 親領
634 錄事司 晉陵縣 武進縣
635 建置沿革
636 坊郭鄉鎮
637 ○建置沿革
638 禹貢揚州之域毗陵志以為揚之南境於天文為須女之分星紀之次於辰在丑春秋時屬吳延陵季子之採邑也左傳哀公二十年吳為越所滅其地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越王無疆伐楚楚大敗之乘勝盡取吳故地東至浙江遂屬楚故越絕書謂之淹君城秦始皇二十五年王翦定江南地置會稽郡其地屬焉西漢因之東漢永建四年分會稽為吳郡領縣十三而毗陵與焉孫氏有國之初分吳郡無錫以西為屯田置典農校尉以主之晉平吳分天下為十九州島此屬揚州太康二年分吳郡置毗陵郡其後東海王越子毗食採於毗陵後為石勒所沒元帝命少子哀王衝為嗣諱毗因改為晉陵郡郡及丹徒縣悉徙治京口東晉末複還治晉陵宋齊梁陳因之隋開皇三年罷郡置州以縣屬南徐州九年省南徐州罷晉陵初置常州大業三年以常州為毗陵郡唐武德三年複改毗陵郡為常州天寶元年改為晉陵郡乾元初複為常州五代史職方考於常州書梁唐屬吳晉漢周屬南唐宋開寶八年平江南雍熙四年屬江南道至道三年屬兩浙路熙寧七年分兩浙為東西路以常州屬浙公元領晉陵武進無錫宜興江陰五縣紹興間割出江陰縣為軍止領縣四
639 國朝至元十三年收附之初因之十四年升為常州路總管府十五年升宜興縣為宜興府二十年府廢二十一年複置宜興府並設宜興縣以來屬二十八年罷府入縣又降江陰路為州來隸元貞元年升宜興無錫二縣俱為中州後割江陰州徑隸行省今領州二司一縣二
640 錄事司
641 本在城地
642 國朝收附初置司候司至元十五年改置錄事司領在城民事晉陵縣
643 春秋時吳之延陵邑漢為毗陵縣屬會稽郡東漢順帝分會稽郡浙江以西為吳郡此地又屬焉晉志云晉武平吳置毗陵郡毗陵縣屬焉寰宇記云晉元帝因避毗字與郡俱改為晉陵隋文帝罷郡以縣屬常州自是因仍不改然潤州亦有延陵鎮蓋晉分曲阿之延陵鄉立縣而隋改丹陵亦曰延陵非古之延陵也唐天寶元年改立晉陵郡乾元元年複為常州晉陵縣隸焉歷五代至宋俱為常之屬邑
644 國朝因之
645 武進縣
646 魏明帝青龍二年改丹徒為武進晉武帝改武進曰丹徒於曲阿別置武進縣在丹陽之東境故晉志毗陵郡下既有武進又有丹徒二縣並建元帝太興初僑置南蘭陵郡於武進宋孝武大明末以晉陵郡為武進縣屬南東海郡梁武帝天監初改為蘭陵郡複以南蘭陵郡為武進縣尋複改武進為蘭陵隋又廢之故隋志有晉陵而無蘭陵唐志武進縣下注云武德三年以蘭陵縣地置貞觀八年省入晉陵垂拱二年複置武進大歷十二年升武進為望縣五代後唐大同間偽吳據有其地時江盜旁午民不奠居徙治於子城金斗之南相去百步後經焚毀移理西灣縣學基上
647 國朝因之
648 ○坊郭鄉鎮
649 錄事司
650 孝仁東坊   孝仁西坊
651 雙桂坊    定安坊
652 晉陵縣
653 安上鄉  新塘鄉  太平鄉  從政鄉
654 下闕
655 殘本十五終
656 ◇輯本◇
657 卷一
658 卷二
659 卷三
660 卷四
661 ●大元大一統志輯本卷一
662 遼陽金毓黻 沈陽安文溥 同輯
663 中書省統山東西河北之地
664 ◆中書省統山東西河北之地 路二十九州島八
665 大都路
666 上都路
667 隆興路
668 永平路
669 德寧路
670 淨州路
671 泰寧路
672 集寧路
673 應昌路
674 全寧路
675 寧昌路
676 保定路
677 真定路
678 順德路
679 廣平路
680 彰德路
681 大名路
682 懷孟路
683 衛輝路
684 河間路
685 東平路
686 東昌路
687 濟寧路
688 曹州
689 濮州
690 高唐州
691 泰安州
692 德州
693 恩州
694 冠州
695 益都路
696 濟南路
697 般陽府路
698 寧海州
699 大同路
700 太原路
701 平陽路
702 ○大都路
703 建置沿革
704 至元四年建大都城 明一統志一
705 風俗形勢
706 奉聖州縉山縣 按元史地理志作龍慶州為仁宗延佑三年所改初為縉山縣屬奉聖州
707 南挹居庸之翠北距龍門之險 明一終志五延慶州
708 ○上都路
709 風俗形勢
710 蔚州
711 蔚州之民性質無諂去華從儉以耕織為主 同上二十一
712 蔚州廣靈有隘口山層崖刺天古道極險 同上
713 里至
714 松州
715 松州西南至大都九百里西北至上都七百里東到高州分水嶺八十里西到興州岔土嶺一百四十里南 熱河志九十七作東南 到大寧路二百二十里北到應昌府七百里東南到武平縣三百里東北到古泉州二百五十里西南到興州三百五十里西北到上都七百里 熱河志六十二六十及九十七又蒙古游牧記三
716 山川
717 遮蓋山
718 遮蓋山在松州東南二十里有古寺石洞石佛 熱河志六十六又蒙古游牧記二
719 松州東南二十里有遮蓋山 熱河志六十及九十七又蒙古游牧記二
720 望京山
721 望京山在松州東八十里上有古寺石佛像又有石洞寶塔 熱河志六十八
722 香台山
723 香台山在松州南八十里有石洞石寺周圍松樹茂林 同上
724 五峰山
725 五峰山在松州西南九十里有古寺石井周圍松林 同上
726 落馬河
727 落馬河在松州北八十里發源州界鑼鍋嶺下流入高州境一百里東入塗河 同上七十又蒙古游牧記三
728 鋤刃河
729 鋤刃河在松州北二十里發源興州界流經州境不與落馬河合 熱河志七十二
730 白羊河
731 白羊河源出興州樺皮嶺流入松州與落馬河合流達高州塗河 同上
732 土產
733 麻黃
734 松州土產麻黃 同上九十四
735 地椒
736 松州土產地椒 同上
737 鷹鶻
738 松州每歲貢納鷹鶻 同上九十五
739 古跡
740 靜豐城 即金史地理志之靜封縣屬全州
741 靜豐廢城在松州東五十里 熱河志六十一
742 福田寺
743 福田寺在松州南關有古佛大像 同上八十二又蒙古游牧記三
744 廣濟寺
745 廣濟寺在松州南關外有塔二座 俱同上
746 望京山寺
747 望京山寺在松州東八十里望京山有古寺石佛像 俱同上
748 香台山寺
749 松州南八十里香台山有石井 俱同上
750 五峰山寺
751 松州西南九十里五峰山有古寺 俱同上
752 靈峰院
753 松州東南二十里遮蓋山有古寺 俱同上
754 官窯館
755 松山州等處有瓷窯 熱河志九十七
756 松州西二十里有瓷窯西北有磚瓷窯 同上九十六
757 ○隆興路 按元史地理志作興和路為仁宗皇慶元年所改初為隆興路
758 ○永平路
759 風俗形勢
760 人尚義勇節儉務農 明一統志五
761 地連青幽 同上
762 ○德寧路
763 ○淨州路
764 ○泰寧路
765 ○集寧路
766 ○應昌路
767 ○全寧路
768 ○寧昌路
769 ○保定路
770 風俗形勢
771 二川交流夾繞州治 明一統志二
772 ○真定路
773 風俗形勢
774 山水秀麗邦鄙平夷 同上三
775 ○順德路
776 ○廣平路
777 ○彰德路
778 ○大名路
779 風俗形勢
780 先人後己務崇禮讓 同上四
781 ○懷孟路 按元史地理志作懷慶路為仁宗延佑六年所改初為懷孟路
782 風俗形勢
783 風土得四方之正是以習俗好尚奢儉得中 明一統志二十八
784 熏染許魯齋道學之化皆好性理崇禮義 同上
785 興淳儉之化息崇侈之習 同上
786 北鄰於澤南至於溫 同上
787 ○衛輝路
788 風俗形勢
789 民情頗事商賈地饒俗淳勤於播種孝弟之行有聞於時 同上
790 峰麓奇峻地當衝要泉甘水溫 同上
791 ○河間路
792 風俗形勢
793 清州
794 其民質樸不事浮華民勤稼穡女務農桑 同上二引元清州志
795 獻州
796 寡求不爭有古人風 同上二引元獻州志
797 南枕滹沱北背高河 同上引元獻州記疑為獻州志之誤
798 ○東平路
799 ○東昌路
800 風俗形勢
801 俗近敦厚家知禮遜習俗節儉人多讀書 明一統志二十四
802 地平土沃無名山大川之限 同上
803 ○濟寧路
804 ○曹州
805 ○濮州
806 風俗形勢
807 其民樸厚好稼穡務蠶織 同上引元濮州志
808 ○高唐州
809 ○泰安州
810 ○德州
811 ○恩州
812 ○冠州
813 ○益都路
814 ○濟南路
815 ○般陽府路
816 風俗形勢
817 萊州
818 男通魚鹽之利女習緝紡之業士淳樸而好經術矜功名 明一統志二十五萊州府
819 其地瘠薄負海舄鹵蠶穀少而人民寡 同上
820 登州
821 民多樸野性皆獷直猶有古風凡所施為質多文少 同上二十五登州府
822 登之為郡憑負山海利擅魚鹽僻在東陲土田狹窄瘠鹵半之山海所歷皆秦皇漢武之勝境 同上
823 城名不夜亭曰朝陽此勝境也 同上
824 ○寧海州
825 ○大同路
826 風俗形勢
827 朔州
828 朔州其民敬老慈幼節用恭謙勤於耕耘務於牧養 同上二十一
829 ○太原路 按元史地理志作冀寧路為成宗大德九年所改初為太原路
830 風俗形勢
831 平定州
832 平定州郡小民淳俗重端午其風清簡好尚文章 同上十九
833 代州
834 代州民淳訟簡節儉勤農無游惰之習絕澆薄之風 同上
835 ○平陽路 按元史地理志作晉寧路為成宗大德九年所改初為平陽路
836 風俗形勢
837 澤州
838 人性質而好學其氣豪勁 同上二十一澤州
839 其民儉樸而敦本有唐晉之遺風 同上
840 遼州
841 其民信實純厚 同上遼州
842 山川險峻地少平夷 同上
843 按世祖至元二十七年立和林等處都元帥府成宗大德十一年改行省仁宗皇慶元年又改稱嶺北故元史地理志有嶺北等處行中書省次於中書省之後然行省既建於大德七年之後則修大一統志時不應載入明矣又嶺北所領有和寧路最初作元昌路中間改稱和林路然元昌路早廢和林路建於大德七年以後亦非修志時所應有故並從略
844 大元大一統志輯本卷一
845 ●大元大一統志輯本卷二
846 遼陽金毓黻 沈陽安文溥 同輯
847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
848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 路七府一
849 遼陽路
850 廣寧府路
851 大寧路
852 東寧路
853 沈陽路
854 咸平府
855 合蘭府水達達等路
856 ○遼陽路
857 建置沿革
858 蓋州
859 蓋州地最要衝稱為繁富契丹移其民於上京西祖州後升為長平軍 滿洲源流考十一盛京通志一百
860 懿州
861 豪州本遼時懿州金皇統三年省入順安縣後複置國朝初因之至元六年省入順安縣 滿洲源流考十一
862 豪州本遼時懿州金皇統三年省入順安縣後複置元初為懿州路至元六年降為東京支郡並省縣入州 盛京通志一百一
863 山川
864 明王山
865 明王山在遼陽縣東三十里契丹地志云夫餘王東明葬於此因以為名 滿洲源流考十四
866 明王山在遼陽東三十里高句麗王之子東明葬其上 盛京通志二十八
867 華表山
868 華表山俗呼為橫山因丁令威化鶴得名 滿洲源流考十四
869 烏爾古山
870 烏爾古山在遼陽路廢婆速 原譯改為博索下同滿洲源流考十四
871 大蟲江
872 大蟲江在遼陽路發源龍鳳山分水嶺下東南流經廢婆速
873 府南合於鴨綠江 同上十二及十四
874 大蟲江在遼陽路發源縣 遼陽縣 東南之龍鳳山分水嶺下東南流經廢婆速府南流入於海 同上十五
875 斜江
876 斜江在遼陽縣東按圖冊源自長白山南流經廢婆速府東十里流入於海 同上十二及十五
877 鴨綠江
878 鴨綠江在遼陽路東五百六十里按唐書馬訾水出靺鞨白山西與鹽難水合又西南至安平入於海唐太宗征高麗遣邱孝忠耀兵於鴨綠水即此今考其源出於長白山西南流經故婆速府東南入於海 同上十二及十五
879 遼河
880 遼河在遼陽路西一百五十里按前漢地理志遼東郡望平縣下注云大遼水出塞外後漢書注引山海經曰遼水出白平東郭璞曰出塞外禦白平山今按圖冊上從咸平府界流經沈陽路 原作府誤 城西北一百二十里下流入廣寧路境 同上十五
881 羊腸河
882 羊腸河在遼陽路源出州 懿州 西之廢徽州境經州北四十里下流合入遼河 同上
883 蓒芋泊
884 蓒芋泊 按滿洲源流考於此下有在定遼衛四字此蓋由明代志書竄入茲據盛京通志刪 契丹地志云浿水即古泥河也自東逆流數百里至遼陽瀦蓄不流有蓒芋草生於泊中故名 同上又盛京通志二十八
885 來遠城
886 來遠城本熟女真地遼伐高麗於此建城先是侵高麗軍敗值冬雪彌旬不止人馬多斃軍會鴨綠江餘軍漂溺遼主隆緒次來遠界有防邊猛軍數十人遇而劫之逮問所從來開襟示其金制環甲眾軍驚散遼主至遼城收不在營中者誅之金升來遠軍 滿洲源流考十一盛京通志一百
887 東丹王故宮
888 東丹王故宮在遼陽路按本路圖冊在府之東北隅有讓國皇帝御容殿 滿洲源流考十一盛京通志一百四 有大東丹國新建南京碑銘 盛京通志一百四
889 古跡
890 海州
891 遼太平九年渤海大延琳叛盡徙南海府人於上京之北移澤州民以實其城仍號南海府金改海州又改澄州又廢嬪州為新昌鎮入焉 滿洲源流考十一
892 澄州
893 澄州本海州南海府沃沮地高麗時卑沙城唐李績攻卑沙城即此渤海為南海府遼仍之金改曰海州天德三年以山東有海州改為澄州治臨溟縣 同上十
894 複州
895 廢複州本遼遷民縣屬黃龍府後置複州號永寧軍節度改縣曰永寧後又更為永康省豐水扶羅入焉金因之所居皆漢民地甚肥沃有耕稼之利 同上十一又盛京通志一百 按遼金之複州俱屬東京遼陽府元廢州入蓋州此云屬黃龍府蓋因渤海之扶州而誤
896 ○廣寧府路
897 山川
898 十三山
899 十三山在廣寧府南一百十里 滿洲源流考十四
900 遼河
901 遼河從咸平府界流經沈陽西北達廣寧路境 同上十二
902 風俗形勢
903 人性淳實務農桑粗習文禮 明一統志二十五引元廣寧志
904 古跡
905 乾州
906 乾州故城在廣寧府西南七里遼統和二年立今基址頹然 滿洲源流考十一
907 ○大寧路
908 建置沿革
909 至元二十四年改為武平路二十九年九月改為大寧路 熱河志六十二
910 部奚 同上六十又遼史地理志中京大定府漢末步奚居之元一統志作部奚
911 奚匿松漠間歷晉不敢複出元魏時其部族始於此建牙帳 同上
912 大寧縣 按元史地理志作大定縣
913 大定縣至元二十九年改為大寧縣 熱河志六十二
914 興中州
915 金興中府領興中縣及洪寧縣元因之至元二年縣皆省降府為興中州尋複為興中府七年複降為州隸大寧路又有永德縣亦金興中府所屬元省入興中州 同上六十二
916 金省二縣惟存興中營邱尋又更營邱為洪寧縣 同上六十一
917 高州
918 元甲戌歲 按為元太祖九年 升高州為興勝府丙子歲仍改高州隸大寧路 同上六十二
919 利州
920 利州統和十六年置 同上六十
921 利州軍名曰永昌開泰元年置領阜俗縣 同上六十
922 至元二年降州為利成縣並省二縣五月複為州四年二月複領二縣七月割龍山隸大定府阜俗縣並入本州島隸大寧路 同上六十
923 惠州
924 金天輔五年罷州 同上六十一
925 川州
926 遼川州領咸康宜民弘理三縣 同上六十
927 遼後省弘理入宜民 同上六十
928 建州
929 金置建平縣元初因之後省建平入州 同上六十二
930 金並省後複置一縣曰建平 同上六十一
931 坊郭鄉鎮
932 興中州
933 孝行鄉 同上九十八
934 建州
935 開泰鄉 同上九十八
936 里至
937 大寧路
938 大寧路西南至大都九百里西北至上都九百里東至懿州界驛安站六百里西至上都路界雞嶺一百五十里南至平灤路界雙峰嶺三百五十里北至上都路界青楊嶺二百里東到懿州七百里西到興州三百五十里南到遷安縣四百二十里北到松州二百二十里東南到撫寧縣七百里東北到古慶州九百里西南到遵化縣六百三十里西北到上都路九百里 熱河志六十二
939 大寧縣
940 大寧縣西南至大都九百里西北至上都九百里東至金源縣界岔道站九十里西至興州界雞嶺一百五十里南至和眾縣界車家嶺五十里北至高州界細河一百五十里東到金源縣二百里西到興州三百五十里南到和眾縣九十里北到高州二百二十里東南到富庶縣一百五十里東北到惠和縣一百五十里西南到惠州二百二十里西北到松州二百二十里 同上六十二
941 龍山縣
942 龍山縣西南至大都九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本路二百四十里東至利州界石匣口五十里西至惠州界大嶺一百五里南至撫寧縣界冷口三百里北至利州界白道子嶺四十里東到錦州四百里西到惠州二百二十里南到撫寧縣三百五十里北到利州八十里東南到瑞州二百八十里東北到建州二百里西南到遷安縣三百五十里西北到和眾縣一百四十里 同上六十二及九十八
943 富庶縣
944 富庶縣西南至大都一千一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里東至建州界弓子嶺十五里西至大寧路界乾澗廟兒嶺一百三十里南至利州界南港嶺五十里北至金源縣界滑河堠子嶺六十里東到建州七十里西到本路一百五十里南到利州七十里北到惠和縣一百八十里東南到錦州三百五十里東北到金源縣一百二十里西南到和眾縣一百二十里西北到本路一百五十里 同上六十二又六十及九十七又蒙古游牧記二
945 和眾縣
946 和眾縣西南至大都九百里西北至上都九百里西北至本路九十里東至利州界水峪嶺三十里西至惠州界鵓鴿嶺一百里南至惠州界燕王城嶺六十里北至大寧縣界車家嶺四十里東到利州九十里西到興州三百五十里南到惠州一百六十里北到本路九十里東南到龍山縣一百四十里東北到富庶縣一百二十里西南到惠州一百六十里西北到上都路九百里 同上六十二及九十八
947 金源縣
948 金源縣西南至大都一千一百里西北至上都九百里東至興中州界青山嶺二十里西至大寧縣界岔道站一百十里南至建州界隆興寺四十里北至武平縣界偏道子嶺七十里東到興中州一百里西到本路二百里南到建州九十里北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東南到錦州二百七十里東北到高州一百五十里西南到富庶縣一百二十里西北到惠和縣九十里 同上六十二
949 金源縣東至興中州界青山嶺二十里興中州西至金源縣青山嶺八十里青山嶺又稱青巒嶺 同上六十又蒙古游牧記二
950 惠和縣
951 惠和縣西南至大都一千五十里西北至上都八百里東至武平縣界黃柏嶺七十里西至大寧縣界塗河六十里南至富庶縣界趙花穀六十里北至高州界荊家寨五十里東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西 熱河志九十八作西南 到本路一百五十里南到富庶縣一百八十里北到高州九十里東南到金源縣九十里東北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西南到本路一百五十里西北到松州二百五十里 同上六十二及九十八
952 武平縣
953 武平縣西南至大都一千二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里東至川州界欄子嶺七十里西至惠和縣界盤道嶺八十里南至興中州界匣口五十里北至蒙古行營界郭松寨二十里東到川州一百五十里西到惠和縣一百五十里南到興中州一百八十里北到臨潢府一千三百里東南到義州三百里東北到懿州四百里西南到金源縣一百五十里西北到高州一百五十里 同上六十二
954 義州
955 義州西至興中州界蛤蜊山九十里到興中州一百八十里西北到川州一百八十里 蒙古游牧記二
956 興中州
957 興中州西南至大都一千二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二百里西北至本路三百里東至義州界喀喇山九十里西至金源縣界青山嶺八十里南至瑞州界油霧嶺一百六十里北至武平縣界匣口一百三十里東到義州一百八十里西到金源縣一百里南到瑞州三百里北到武平縣一百八十里東南到錦州一百八十里東北到川州一百八十里西南到建州八十里西北到惠和縣一百八十里 熱河志六十二
958 瑞州
959 瑞州北至利州界栲栳山一百五十里到利州三百五十里西北到龍山縣二百八十里 同上六十
960 高州
961 高州西南至大都一千一百二十里西至上都七百里東至武平縣界夾頭部落八十里西至松州界陰涼河七十里南至大定縣界細河九十里北至蒙古行營界扢叉河九十里東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西到松州一百五十里南到本路二百二十里北到古慶州七百里東南到惠和縣九十里東北到臨潢府七百里西南到本路二百二十里西北到應昌府七百里 同上六十二
962 利州
963 利州西南至大都一千里西北至上都一千里東至錦州界梨園嶺二百三十里西至和眾縣界文山嶺六十里南至龍山縣界白道子嶺四十里北至富庶縣界龐家莊三十五里東到錦州三百五十里西到和眾縣九十里南到龍山縣八十里北到富庶縣七十里東南到瑞州三百里東北到建州一百二十里西南到惠州二百二十里西北到本路一百六十里 同上六十二及九十八又蒙古游牧記二
964 惠州
965 惠州西南至大都六百六十里西北至上都八百五十里東至利州界長嶺二百十里西至興州界赤嶺六十里南至豐閏縣界崖兒口三百十里北至和眾縣界燕王城嶺一百十里東到利州二百六十里西到興州二百二十里南到豐閏縣三百五十里北到和眾縣一百六十里東南到龍山縣二百二十里東北到本路二百二十里西南到遵化縣三百里西北到松州四百五十里 熱河志六十二
966 川州
967 川州西南至大都一千四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里西北至本路五百里東至懿州界頡東山七十里西至武平縣界欄子嶺八十里南至興中州界獨山一百四十里北至蒙古行營界蝦蟆山一百里東到懿州二百二十里西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南到興中州一百八十里北到臨潢府一千五十里東南到義州一百八十里東北到咸平府六百二十里西南到金源縣三百里西北到高州三百里 同上六十二及九十八 川州南至興中州百八十里 蒙古游牧記二
968 建州
969 建州西南至大都一千一百七十里西北至上都一千七十里東至興中州界田家嶺四十里西至富庶縣界兩家店五十五里南至瑞州界油霧嶺一百二十里北至金源縣界隆興寺五十里東到興中州八十里西到富庶縣七十里南到瑞州五百里北到金源縣九十里東南到錦州二百六十里東北到武平縣二百五十里西南到利州一百二十里西北到本路二百二十里 同上六十二及九十八
970 山川
971 七金山
972 七金山在大寧縣北十五里東西長十里南北廣五里山有七峰因名遼時嘗建三學寺於中 同上六十六又蒙古游牧記二
973 馬盂山
974 馬盂山在大寧縣西六十里中有一峰形類馬盂故云 熱河志六十六
975 唱叫山
976 唱叫山在大寧縣東北三十里 同上六十八
977 盤龍山
978 盤龍山在大寧縣東南十里 同上六十八
979 摩雲山
980 摩雲山在大寧縣西南三十里相傳常有雲氣覆其巔故名 同上六十八
981 有福山
982 有福山在大寧縣西北三十里以其在福德之地故名 同上六十八
983 香台峰
984 香台峰在大寧縣西一百里遼建昊天寺金泰和六年杜元撰碑文云萬壑千崖群峰爭出咸不相讓惟香台峰玉立特秀迥出霄漢之外故以香台名 同上六十八
985 龍山
986 龍山在龍山縣北八里山如臥龍俗傳曾有龍見故名 同上六十八
987 石柱山
988 石柱山在龍山縣南八十里山中有方圓石柱遼時有僧建寺於此後寺廢柱礎猶存 同上六十八
989 富山
990 富山在龍山縣南一百三十里一水通流內有寺曰龍泉 同上六十八
991 熊山
992 熊山在龍山縣南六十里俗傳遼主臨山畋獵獲一白熊因號熊山上有熊山寺 同上六十八
993 鞍山
994 鞍山在龍山縣北十三里勢若馬鞍故名 同上六十八
995 松山
996 松山在富庶縣西五十里南北長二十里東西廣五里地多松因名 同上六十六又蒙古游牧記二
997 梓木山
998 梓木山在和眾縣東南二十里以山多梓木故名 熱河志六十八
999 溜石山
1000 溜石山在金源縣西南四十里山有二峰其形似駝 同上六十及六十八
1001 丁山
1002 丁山在惠和縣南五十里一峰如丁故名 同上六十八
1003 大王山
1004 大王山在武平縣東八里其山高聳列岫崢嶸 同上六十八
1005 香爐山
1006 香爐山在武平縣南三十里其山孤高形若香爐故名山中有水一泓澄澈可愛名曰聖水池 同上六十八
1007 和龍山
1008 和龍山在興中州東南北長六十里東西廣三十里一峰特聳號曰天柱孤峰 同上六十七又蒙古游牧記二 和龍山南北六十里東西三十里遼天授皇帝嘗獵其間獲一香麝因名其厓曰麝香厓峪曰駐龍峪泉曰神射泉 俱同上
1009 柏山
1010 興中州南三十里綿亙柏山 俱同上
1011 青巒嶺
1012 青巒嶺在興中州西八十里有金岩寺 熱河志六十七
1013 競秀山
1014 競秀山在興中州南三十里 同上六十八
1015 金山
1016 金山在興中州北三十里 同上六十八
1017 雲岩洞
1018 雲岩洞在瑞州西一百三十里周家莊 同上六十七又蒙古游牧記二
1019 平頂山
1020 平頂山在高州北五里 熱河志六十八
1021 聖水山
1022 聖水山在高州東北三十里上有一泉 同上六十八
1023 福德山 榆山
1024 福德山在高州西北三里以其山居福德位故名舊名五福山遼人謂之榆山金大定間兵亂此山見神兵解危遂名福德山有石洞號為集賢洞有石環二丈曾有仙游謂之會仙石 同上六十八
1025 高州有榆山其山多榆木因名 同上九十三
1026 雲竇山
1027 雲竇山在利州東四十里山有穴竇天欲陰雨必有雲氣覆其巔故名 同上六十八
1028 鳳凰山
1029 鳳凰山在利州南十三里相傳鳳凰嘗止其上故名 同上六十八 鳳凰山在利州南十三里南北一十里東西廣三里相傳鳳凰嘗止其上故名 滿洲源流考十四
1030 金山
1031 金山在利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山有金洞因以為名絕頂有古寺曰雲峰 熱河志六十八
1032 華山
1033 華山在利州東一百六十里形勢孤聳宛若華岳故名 同上六十七又蒙古游牧記二
1034 神山
1035 神山在惠州西南十三里東西長十里南北廣八里中有古廟 熱河志六十六又蒙古游牧記二
1036 月華山
1037 月華山在惠州東一百九十里 熱河志六十七又蒙古游牧記二
1038 九宮嶺
1039 九宮嶺在惠州南一百五十里 熱河志六十八
1040 石子嶺
1041 石子嶺在惠州北八十里 同上六十八
1042 都山
1043 都山在惠州東南二百里其上林木暢茂 同上六十八
1044 乾山
1045 乾山在惠州西南二百五十里遼金採伐林木運入京畿修蓋宮殿及梵宇琳宮元置提舉司 同上六十八
1046 白雲山
1047 白雲山在川州北十五里時有白雲覆其上故名 同上六十八
1048 獨山
1049 獨山在川州南一百四十里其山屹然一峰故名 同上六十八
1050 荊山
1051 荊山在建州東北十里其山多荊故名 同上六十八
1052 白狼山
1053 白狼山在建州南二十五里 同上六十七又蒙古游牧記二
1054 凌水 凌河
1055 凌水源出龍山縣南六十里師婆塞至縣東南十五里入利州界一云源出龍山縣南八十里紫草務東北流一百里入利州界又北經富庶縣東南三十里又東經建州南四十里又東入興中州經州東南下流入義州境 熱河志七十一又蒙古游牧記二
1056 凌水在大寧府建州南五里自富庶縣流至本境四十里入興中界一云發源龍山縣南八十里東北流百里入利州界又北經富庶
URN: ctp:ws34430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