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之九

《卷之九》[View] [Edit] [History]

1
津梁
2
吾觀宋懷安令樊紀之十三橋,而瞿然興感也。十三橋之利,當時享之甚普,今乃遺跡都湮。詢之戴白老民,瞪不知所答。夫津梁與水利相終始,津梁廢,則水利亦廢。匪僅病涉,害及農田。此《周禮》司險一官,所以知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注謂必以橋梁通之。而雪山王氏以為井田水道縱橫,恃此不恐矣。今郡之津梁多壞,吾懼為十三橋之續也。心竊憂之。志津梁。
3
府城閩、侯官二縣合治橋
4
到任橋在雙門內。《閩都記》:「晉嚴高開河通舟楫,因名大航橋,又名大橋。唐元和中重修。宋熙寧三年,郡守程師孟改名樂土橋,一名毛應橋,後改今名,鐫於石欄。」
5
安泰橋在南門街。《榕城景物考》:「唐天復初為羅城南關,人煙繡錯,舟楫雲排,兩岸酒市、歌樓,簫管從柳陰榕葉中出。宋宣和中,郡守陸藻建亭其上,今廢。」
6
閩縣
7
8
去思橋在東門街。《三山志》:「橋為羅城大壕,即澳橋。南從江岸開河口通潮,北流至澳橋,遂通湖,直如溝瀆,號直瀆浦。相傳無諸時,四面皆江水,此如屋奧,舟楫所赴,北會山原,東達行路。先時已有橋,宋開寶中,錢昱修。景德元年,謝郎中泌謀易以石,州民陳祐等奔走營集,泌去三年而橋始成。後泌死,州民相與縞素,祠祀之。《閩都記》:「祥符七年,改曰通津。熙寧八年,元郎中積中慕泌之政,改曰去思。後陸藻守郡,構亭其上。今祠、亭俱毀。」
9
湯門閘橋在將軍府後。
10
馬站橋在普光塔後。
11
化龍橋在罾浦坊內。以上俱在府城東隅。
12
通關橋《舊志》:「在花巷口,」今廢。
13
勾欄橋在玄壇河邊。
14
龍鬚橋在屯田道西。
15
釣鱸橋在海邦砥柱坊。明王恭詩:「洗馬濠頭過雨香,釣鱸磯下春潮滿。」林鴻詩:「釣鱸橋頭流水香」。今為平陸,橋尚存。
16
福枝橋在朱紫坊。
17
新橋石砌。國朝乾隆十一年造,亦朱紫坊。以上俱在府城南隅。
18
德政橋在水部門內,古仙橋之東。《三山志》:「德政橋,古橋渡也。宋紹興十四年,僧覺漸作。闊九丈,為三門,號曰新橋。曩時,大義、白田諸渡,至河津及城南,有東適者,皆出澳橋。欲徑者,此渡焉。或曰,自橋立,東走者免百步之迂。然北山七十里之水,會於澳橋之北,駐而後進,行未百步,復逡巡于此橋之下。時潦暴至,尾閭不逮,東湖數十里田畝莽為水病,由此故也。今考舊記則不然,東湖自晉開鑿,正欲受北山之水,民自堙塞而為田,豈橋之罪哉!陳稷書「德政橋」三字,鐫於石欄。乾道二年建亭,今廢。
19
得勝橋即水部門閘。
20
古仙橋在水部門內。宋大中祥符二年建,初名河西橋。橋下為清水堰。紹興二十六年,鄉人因置閘,名曰使君,併以名橋。後改名古仙,鐫於石欄,并鐫「仁政流芳」四字。
21
武安橋在鐵冶巷河邊。國朝雍正六年建,兩翼石欄,左鐫:「武安橋」三字,右鐫「慶安瀾」三字。
22
通津門橋在津門樓。本名兼濟。舊記:「從清水堰開河,通澳橋浦,引潮貫城,橫渡兼濟門。蓋為閩築羅城所鑿也。宋咸平中,郡守陳象輿重浚之,並門,改名。」
23
仁愛橋在右衛前,舊子城定安門橋也。今塞,石梁俱存。以上俱在府城東南隅。
24
長利橋在開元寺前,一名剃刀橋。
25
獅橋在井樓門南。《三山志》作「帥橋」。
26
經院前橋在獅橋西百步許。
27
通闤橋在新瓦路。
28
延慶橋在獅橋東百步許,慶城寺前。以上俱府城東北隅。
29
樂遊橋在東門外,即晉安橋。宋元祐中,道士顏象環建。
30
石浦橋東抵鳳阪,西抵水部門。
31
厚浦橋南抵鳳阪,北連項嶼,并在崇賢里。
32
登龍橋在歸善里。宋嘉祐年間建,後毀。明成化間重修,累石為之。
33
浦東橋、蓬岐橋並鼓山里。國朝康熙間,郡人江釗砌石為之。
34
蹴鰲橋在靈源洞前。唐黃太和趺坐處。詳見《仙釋》。
35
七門橋在桑溪里。
36
鰲溪橋一名霓溪。
37
浩溪橋、象西橋、際橋以上三橋,俱宋時建,後圯。明成化間重建。
38
下湯橋、橫嶼斗門橋在合北里。《閩都記》:「閩縣、連江縣土田之近橫嶼者,皆由二橋以泄水。舊門狹窄,遇暴漲,則害稼。明成化十八年,知府唐珣闢而廣之。」
39
馬鞍橋橫跨孟溪之上。
40
迥龍橋在江右里迥港上。
41
草參橋宋建中靖國間建,有亭。
42
奉真橋在東嶽廟前。宋元豐三年,道士顏象環建。
43
朝天橋在易俗里。跨澗為橋,有亭。明宋金宛詩:「憶昔群仙覲玉京,虹橋曾聽步虛聲。天香曉度雲間佩,月夜時聞鶴上笙。甃石凝煙瑤草綠,曲欄乘柳碧波晴。幽人卜築依靈境,為愛青山一帶橫。」
44
大坑橋在永北里。以上俱府城外東。
45
九仙橋在南門外。《三山志》:景德四年,林洪範《合沙門石橋記》:「南城之壕,實要津焉。先壕梁造以官籍之木,歲理日葺,即役者相顧共咨。郡守袁公逢吉召士人好善者,示以石梁之議,人樂其便。逾時告成。」或曰:梁開平二年,閩王作,名合沙。按:開平四年,翁承贊冊閩王,有《登水閣》詩:「軋軋朱輪下九霄,登庸門內駐星軺。他時若問今時事,只看南邊是舊橋。」注橋名『合沙』。然則二年,蓋修之也。元符二年,顏象環建亭其上,更今名。」正德《府志》:「元季毀,今仍為木梁。」
46
洗馬橋城外南壕也。以木為梁。《三山志》:「合沙門外,時洗官馬於此。橋分一支,南通韭菜橋。又東西分為兩支,而南名為玉筋水。
47
虎策橋、沙合橋在中亭街,又名小橋。明成化六年,知府周鈍重建。《揮麈前錄》:「初,閩人謠曰:南臺沙合出宰相。章得象相時,沙湧可涉。政和六年,沙復湧,已而餘深大拜,方務得帥福唐,南臺沙忽再湧,已而朱漢章、葉子昂相繼登庸。」
48
萬壽橋一名大橋,橫跨臺江。舊為浮橋。《三山志》:「南臺江廣三里。元祐間,江沙頗合,港疏為二,中成楞嚴洲。郡人王秘監祖道為守,造舟為梁。北港五百尺,用舟二十號,號合沙北橋。南港二千五百尺,用舟百,號南橋。衡舟從梁板其上,翼以扶欄,廣丈有一尺,中穹為二門,以便行舟。左右維以大藤纜,植石柱十有八而繫之,以備癡風漲雨之患。縻金錢千萬,一出于施者。明年,紹聖元年甲戌十月成,以其餘錢三千九百緡,分給負郭三縣僧寺以為本錢,俾歲取息,以待缺敝修建,自為文記之。尋又為屋以覆纜柱,架亭於其側以憩行者。中亭之北,又有泗洲堂一所,命僧守之。而守橋軍房亦在焉。南亭之南,複即山為亭,以濟川名之,創庵其西。崇寧二年,公複守是邦,乃於橋南建天寧寺。以庵之田產并歸之,命天寧主僧為三十院都管。是時,港已分為三矣。北港舟十有六,中港七十有三,南港十有三。几一百二隻。」《閩都記》:「宋元祐間,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二頃七十二畝,備修橋費。元時,田入頭陀萬歲寺。大德七年,頭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橋,釃水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欄,長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構亭二。至治二年落成。明天順間重修,編修杜寧記。萬歷十六年,巡撫龐尚鵬重砌石欄。元馬祖常《碑記》:「泰定元年,宣政使臣月魯鐵木兒,以福建平海頭陀禪錄行業修著,宜錫恩渥,謹上言曰:師王姓,法助名也,世為泉南農家,母感異夢而生,生十二年而為沙門,研窮內典,洞了佛乘,日發猛勇,以畢至願。嘗見舟濟西江者,即惻然曰:『是必及於難。』止之弗聽。卒之暴颶舟溺。又嘗為海濱水嚙蝕埭且崩,師麾以翣,湖為縮云。福唐,粵閩之會城,三面距江,其水皆自高而下,石錯出其間,若騎布獸伏,迅湍回伏,旁折千里,匯而為南台江。昔以舟櫛比,運大糸恆為浮梁以濟,每潦漲卒至,則糸恆絕舟裂於兩崎,民多溺焉。師將橋江以利涉者,命弟子吳道可聞于上,天子嘉其意,詔師卒成之。於是大姓割其財,小姓奏其力,閩鹽轉運使王某且率其屬合治之。乃為墩二十八,植材木,礱密石納木腹而基之,工未告具,而師化矣,其徒實終成之。長一百七十丈有奇,積其贏資及故端明殿學士王君某田之歲入,岸南北為寺。御史中丞曹公匾曰:萬壽橋,寺如橋之匾。」
49
江南橋在監倉前,一名中洲橋,又名小橋,與萬壽橋接。其長減萬壽橋之半。國朝乾隆年圯。十六年,邑人何際逑、際選兄弟重修。巡撫潘思矩記:「出福州城而南,其市曰南臺。有橋跨大江之上,曰萬壽橋。度萬壽橋而南,有橋相接,曰江南橋。王應山《閩都記》所載,又名小橋。民間謂之中洲橋者也。當時之異名,或以其亙江之南,或以其小於萬壽,或以其夾洲而中居。今則群呼為倉前橋矣。倉前云者,前直大有倉,而市人因以名之,非故也。南臺為福之賈區,魚鹽百貨之湊,萬室若櫛,人煙浩穰,赤馬餘皇估舟扁,商舶魚蜒之艇,交維于其下,而別部司馬之治,榷吏之廨,舌人象胥蕃客之館在焉。日往來二橋者,大波汪然,綰轂其口,肩摩趾錯,利涉並賴。顧萬壽詳載諸志,而茲橋之興建修復無考,王氏岡羅舊聞,亦僅列其名而已。將踵萬壽而成者,與抑築之者,別自有人與,豈纂記者蕪下而不耀于後與?此稽掌故者,恒以為憾也。乾隆辛未秋七月,大雨。戊申迄庚辰,劍津挾諸溪東注,潮壅江溢,茲橋圯于水,官為僦舟而渡,行者病焉。餘命守尹亟謀修復,里人何君際逑兄弟以其父魯葺治于前也,顧任其役,用信先志。興作於是年冬十月壬午,至今年冬十一月辛未來告成,橋舊釃木為九道,梁空而行。石五而木四,以是屢壞。今盡易以石,其長四百四十尺,趾廣三十八尺,上縮于趾之二。糜白金一萬一千五百有奇,皆際逑兄弟出私錢為之。費不仰於官,力不煩於民,既固而堅,視舊加壯,臥虹率然,屹為民利。際逑之父長浩好行其德,凡有濟於鄉閭者,前後所輸累數千緡,義行著聞,已蒙天子下詔旌其門閭。今際逑兄弟複能紹述先志,大築茲橋,利及萬人,可謂孝矣。昔安固張進之世富足,散財救贍鄉里,全濟甚多。范叔孫周窮濟急,鄉曲貴其行義,莫有呼其名。山陰嚴世期性好施,有司奏榜門曰:『義行嚴氏之門。」彼其人皆閭左布衣,名不出州里,而生被國家烏楔之榮,沒見采于史筆,姓氏火宣赫,聲施到今者,由於慕仁義、急公家、恤氣類,芥千金而不惜,厲尊行以加人也。況何氏兄弟有列于朝,父子世濟其美者乎!是役也,餘複疏言其事,際逑兄弟行將亦拜恩綸,兩世蒙旌焉。是茲橋之成,當與析里任城,若泉之萬安,並光來葉也。越翼日壬申,餘偕諸僚吏往視,南臺之人礱石請識歲月,因為之記。其曰:江南橋者,從其始而書之,且使後有考也。際逑,浙江湖州府同知,際選,安徽太平府同知,際逄注選通判,皆奉諱里居云。」
50
鹽嶼橋在仁豐里。
51
青龍橋在仁豐里。下有青龍池。
52
龍頭橋在光德里江邊,林氏居之。
53
義橋在西集里。
54
綠榕橋《名勝志》:「入山十餘里、有溪曰榕溪。橋跨其上,曰綠榕橋,達于義溪。」《閩都記》:「義谿之東,古榕二本,陰橋東西,故名。成化十六年,知府唐珣重建,陳煒記。」
55
安民橋跨義溪上。國朝雍正八年,仙遊徐萬安修。
56
觀音橋在義溪之東。宋時建,圯於水。明天順間,里人陳叔茂重建。
57
長坑橋在大義坊口南去里許。成化十六年,知府唐珣因造綠榕橋,並修之。歲久傾圯,萬歷間重建,又名廣坑。
58
苦竹橋在小苦竹溪頭。
59
安境橋在積善里。
60
林橋在開化里。
61
扈嶼橋在還珠里扈嶼江。明萬歷四十年,改設陽崎官路,因建此橋。
62
里尾橋在大田驛南。以上俱府城外南。
63
板橋在水部門外,木梁,又名鎮海橋。
64
通仙橋在板橋南。宋乾道二年構亭。
65
新閘橋在水部門閘外。明萬歷十六年,知府江鐸建。
66
韭菜橋在高惠里。
67
象橋在高惠里。民居鱗次,河口要衝。
68
虹橋一名紅橋。跨永福、歸仁二里,橋南有亭。明成化二十一年重修,響卜有靈,遠邇咸集。
69
登龍橋在歸仁里。
70
廣利橋在嘉崇里。
71
路通橋在河口尾,宋建。古讖云:「南臺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狀元,後出相公。」明弘治間復建。
72
尚公橋在進貢廠。
73
湯門橋以上俱府城外東南。
74
四明橋在井樓門外,木梁。
75
呂公橋在梅嶼。明萬歷間,為備兵使者呂純如作。純如視師海上,至龍塘堡、梅嶼斗門堡,民德之。董瑋曰:『地承公履,吾梁之,志勿忘。』乃梁以九石,為門四。董應舉銘:「海之喙,溪之委,有巖突兀公停轡。瑋則梁之周如砥,有矻者城永安利,潮去潮來公再至。」
76
77
南臺渡在嘉崇里。
78
螺洲渡在仁惠里。
79
方山渡在清廉里。
80
王峬渡在嘉登里。
81
大義渡在西集里。《三山志》:「乘退潮,東經鼓山尾,憩程水港侯潮,西入峽門,旁入港,即此渡。」《廣輿記》:「唐貞觀衛帥見其商旅賓主有序,因名。」
82
西峽渡在歸仁、高詳二里間。峽門風濤險惡。元至正間,元帥唆都募民戶置渡船一十三隻。兩岸各有亭,為行人憩息所。歲久圯。明成化間重建。
83
洋下渡在鼓山里。
84
白田渡
85
洋門渡
86
洞江渡
87
營前渡
88
洋嶼渡
89
籌岐渡
90
浮岐渡
91
罌岐渡以上俱在府城東南。
92
侯官縣
93
94
雅俗橋在舊子城清泰門外,一名楊橋。上有清泰樓。今廢。
95
眾樂橋在總督公署之南。
96
宜興橋在西門,今塞。
97
新街橋在大中寺前。
98
開通橋通眾樂橋。
99
便民橋在大中寺東,今塞。
100
宜秋橋在北門后曹,一名臥湖橋,相傳偽閩時鑿渠引西湖清水,貫城而入,與浦尾相接,為浴馬之所。
101
定遠橋《閩都記》:「在舊子城豐樂門外,舊名義和,今西門半街也。橋以東為遵義坊,以西為晉時西湖。今湖湮塞,居民鱗次。
102
悅濟橋橋之東有巷,內有庵,今廢。橋達于土街,橋下有溝,舊濱西湖。今為平陸,橋猶存。
103
髮苗橋在水流坑北。《三山志》:「子城西南隅髮苗橋。俗呼苗為堯。昔有嫗于此賣髮須,因名。今普明庵傍。舊橋側有水閘,基石猶存。」
104
合潮橋俗名雙拋。《閩都記》:「雙拋與髮苗橋縱橫,石刻『合潮,流水河步。』初,郡城鑿渠,通潮二派,東南自水部門入,經虎節河而西,西南自西水關人,經觀音橋至浦尾而東,俱會于合潮橋、西水又自觀音橋而南,經常豐倉至澳門橋、東潮自津門樓經安泰橋、至澳門橋。與西潮合。二潮吐吞繚繞若帶,會城一奇也。今民居殽雜,河渠多淤,潮亦罕接,當加之意云。
105
北水關橋在定遠橋北。
106
金墉橋在浦尾河邊。
107
王師橋在浦尾河邊。
108
西水關橋在三山驛後。
109
大平橋在水關之東。
110
三合橋在浦尾。
111
觀音橋在雲飛境旁。有觀音亭,故名。以上俱在府城內西隅。
112
車弩橋在三山驛東,舊以木為梁。明成化間易以石,以近三山驛,又名館驛橋。
113
金斗橋在文儒坊。舊羅城金斗門城壕也。
114
倉前橋在常豐倉。南北二橋,俱有亭。
115
虹橋在光祿坊。舊名板橋,有亭,後圯,易以石。
116
澳門橋在光祿坊口。舊名清遠門橋。以上俱在府城內西南隅。
117
迎仙橋西門外,木梁也。《舊記》:「西湖在州西三里,蓄水成湖,可蔭民田。偽閩又益廣之,迤邐南流,接城西大壕直通南蓮池。父老相傳:閩時,湖周回十數里,築臺其上,號水晶官。時攜後庭,不出莊陌,乃由子城復道跨羅城而下,不數十步,至其所。今宮跡尚存。民田其上,而湖盡為民田及菱池矣。明萬歷十六年,知府江鐸築壩于橋之北,障西湖水。建亭、豎碑其上。」
118
浦頭石橋有浦數里,受玉屏、銅盤諸山之水,以入西湖,為隄其上。
119
熊兵橋在通仙門西。宋時,熊兵營駐泊于此,故名。舊有河港,引西湖之水通於南湖,已湮,浦港亦塞,石橋猶魏然平陸中,一名小橋。
120
泥門橋在泥王廟前,故名。一名平橋。
121
觀音橋在西門外直街。宋時建,後圯于水。明天順中,里人陳叔茂重建。
122
高峰橋在柴巷。
123
打鐵橋在官園前。
124
柳橋在草市都。唐時,闢南湖于此。今惟一港,以通舟航,從西水關出入,有石橋跨其上,舊名中濟。有亭,今廢。
125
洗馬橋在西關廂榮親里。
126
鳳凰橋在鳳凰山下,香巖寺前。舊有亭憩行者。後仆,隨建。
127
西禪浦橋
128
石湖橋俱美宅里。
129
中濟橋在永欽里。
130
黃山橋在永欽里黃山前。
131
地藏橋在一都義倉前。
132
神仙橋在瓦埕頭,又名打雷橋。
133
洪山橋距城西十里。《名勝志》:「自芋原上分支來,由桐口、萬安經此橋,以達西禪浦,繞城西入台江,與洪塘江合。」《閩都記》:「萬安江口,舊有石橋狹隘,水迅急,善崩,民以為病。明成化十一年,廣其舊址,重建水門四十餘,其七門當衝流,屢壞屢修。萬歷六年,巡撫都御史龐尚鵬重治,建屋。萬歷已酉毀,知府俞政重建,又毀。本朝順治中改造,尋圯。康熙間,總督姚啟聖、巡撫吳興祚、金金宏,相續重修。今復圯,現在議修。
134
丁阪橋在洪塘。
135
帶橋在洪塘方鶚。以上俱府城外西。
136
黃宅橋閩諫議黃諷宅址。故名。
137
棲雲橋其南有棲雲慈峰院。
138
石碣橋
139
桐山尾橋以上四橋,俱在府城外南二秀里。
140
觀頭橋在曉岐。
141
元通橋在靈鳳里。
142
新橋在高岐。
143
合山橋在南嶼。延袤數丈,以木為梁,而亭其上。
144
逕橋在江口。
145
李宅橋
146
下浦橋
147
遼沙橋
148
蘇崎橋
149
浯水橋
150
杜豹橋以上六橋,俱在明光里。
151
張坑橋在白鶴。
152
接武橋在清政里。
153
白嶼橋在清政里。
154
涼傘橋在永康里。
155
六橋在後尾花嶼山下。《名勝志》:「南嶼之外有花嶼,周圍者六橋:曰合潮、玉浦、鄭嶼、溫陽、後山、王丘,皆擅花木之勝。宋林安宅居址。」
156
十四門橋在招賢里。壘石為橋,釃水凡十四道,故名。
157
綠榕橋在綏平里慶城莊前,以上俱在府城外西南。
158
萬安橋在梅亭鋪之北,納洪塘諸流,驛路要衝也。宋紹興七年建,元季圯於水。所存二址,明宣德八年,重建於舊址之西四十丈許,釃水為五道,上跨修梁,而覆以亭,長二十餘丈。正德、嘉靖、隆慶、萬歷間,屢圯屢修。今復圯。
159
靈光橋在桐口。《名勝志》:「岊江之上,稍折而東,為靈光山,有橋曰靈光橋,即桐口橋也,桐江之水出焉。明萬歷六年重建,為亭其上,後復圯。天啟間,郡人曹學佺複建。」自為記:「水自三溪來,至石岊派而為兩。其一由大江東走,其一屈而西北,由桐口、萬安、洪山而入西禪,環城之西南面至南臺,與大江合,此省會玉帶水也。凡理道之隆替,文運之盛衰,咸有關焉。而桐口、萬安、洪山為水所逕之處,皆有梁以度。一則津濟往來,人所易曉,一則以江潮相接處,江力微,不能勝潮,潮歸時,挾江水以東,馳若奔馬,則其水無情,且田廬就近者易崩,故藉橋之力以挽之。潮欲去而稍扼于橋者再三,若不一而足,則前人創造之意蓋微矣。歲已酉,洪水為災,三橋俱壞。然萬安為冠蓋驛路所必由,朝壞而夕修之,不兩月即告竣,程速而功堅。洪山之衝,較萬安為甚,而非郵程,故議修輒緩,而功作堅瑕亦相半。然予嘗不佞,幸從大宗伯翁公之後,忝為鄉紳,其言得以時達于當道,而時有乾麾之過存,數所目擊,故不至于廢寢。惟茲桐口,冠蓋鄉紳足跡不臨,祗為樵夫牧豎負粟抱布之人所走集,故其言無由而上達。自已酉至今十數年矣,易危為坦,不敢與兩橋齒。然以堪輿論之,則入省會之水為第一重,而以治道論之,則顛沛無告之小民,乃仁政之所宜先也。而萬安、洪山尤不敢與此橋齒,橋之修其可緩乎哉?目今公帑告詘,耳力遼之役,兵食旁午,似無暇及此。某固不揣,輒為之言,亦當道惻然所動念。不佞私以工力程之,畫而三:其所陳乞于公祖父母者一也,其要惠於鄉紳長者二也。凡爾就近鄉氓荷臿持杵助一二日工,以附於子來之義,庶亦眾擎易舉,橋其有成矣乎。」
160
鐵纜橋在大穆溪。《閩都記》:「豐濟潭上。相傳潭中有龍,興則暴雨漲溪,衝梁突岸。乃以鐵纜纜其橋,上鑄鐵佛,遂不為患。」
161
蒙溪橋《名勝志》:「蒙溪之口有橋,去白沙五里,潮水至此而止。故餘有『潮聲止白沙』之句。」
162
厚嶼橋在一都。
163
小橋在一都。
164
拱辰橋在一都。
165
遺愛橋在北門外。《名勝志》:「宋郡守元絳數游升山,郡人因其去之日,易北門為遺愛,橋名因之。」
166
文山橋在文山下。
167
洋橋在十七都。元大德六年建。
168
石塔橋在十九都。元至正十二年建。
169
飛坑橋明永樂十五年,古田人孟賢建,並構亭。
170
元沙橋在飛來峰山麓。
171
坫阪橋在二十一都。明永樂十五年,建寧府人劉道同等建。
172
林門橋在二十二都。以上俱府城外北。
173
陳橋在八都。鳳岡里人劉世隆重修。
174
周宅橋在八都。以上二橋在府城外西南。
175
楊岐橋在九都。
176
鏡江橋國朝新建。
177
澤苗橋在十一都。
178
浦口橋在十一都。
179
潘舍橋
180
通濟橋
181
般若橋
182
仙阪橋以上四橋,俱在十二都。以上俱府城外南。
183
四達橋在芋原驛南。明洪武間建。景泰二年圯於水。知縣吳益重建。
184
文振橋在芋原東南,一名問政橋,有亭,柱皆石,其下低田,不通江潮。
185
附:宋懷安縣十三橋宋縣令樊紀造。
186
濕塍橋
187
塍北橋
188
小浦橋
189
中浦橋
190
湖心橋
191
琴亭橋
192
越塘橋
193
龍腰橋
194
後溪橋
195
桑畬橋
196
嶺下橋
197
范溪橋
198
瀨溪橋《閩都記》:「東湖既湮,賴此港浦橋梁,導東北諸水以達于東門。」按:十三橋,今俱湮塞無存。東湖見《水利》。
199
200
西禪浦渡
201
報恩前渡
202
洪塘高岐渡自洪塘至水西高岐,故名。
203
林豫州渡並在一都。以上在府城西。
204
新道渡
205
瓦埕渡並在二都。
206
石邊頭渡在七都。
207
陽岐渡在九都、十都間,亦名鄭公義渡。凡江行者,南北必由此以濟。波流最險,渡者維危。元鄭潛改設官路,置舟立義田以贍操舟者。鄉人立石碑曰:「鄭公渡」。元吳海《鄭公渡記》:「閩上游四州之水,從高赴下,既匯於洪塘,遂經臺山,帶郡城以東,其別流則南循方山,而會於長隑。臺江古稱險,連艦為浮橋,以濟行者。元佑間,始創石梁。水道壅遏,少有淫雨,則暴流泛溢,鳳崗百里以上皆為巨浸,壞廬舍,損禾麻,無歲無之。而其勢日趨於南,揚突漂激,觸斗噬齧,江面益廣。舊時臺江之險悉移于此,水西、水南諸步視為畏津。而新隑陽隑,實當江流回斡之衝,又有隧風不時摧帆折柁,舟人相語為戒。並岸強獷之徒,植黨專濟,他舟禁莫得行。要利不如意,則詬辱百端。扁舟葦如,坐客俱滿,至不勝載而後發,少遇風濤,率多覆溺,前後不可以計。至正二十五年秋九月十二日,舟覆新隑,同死者一十八人,餘以救獲免。海北貳憲鄭公適寓瓜山,聞而閔之。白太府,取巨木百章,營二舟,募村田亡之習於水者操之。一自白苗濟陽隑;一自新隑濟陽隑。置田二十五畝以給操舟者之食,不足又將勸好義者益之。舟既鉅,無倉猝之虞,濟是利,無邀阻之患。由是,遠近之人來往者,莫不歡欣鼓舞,而頌之,曰:「江流渢渢,孰濟鄭公。我往我來,惠我無窮。」又曰:「湯湯江水,其深不極。脫我魚鱉,就我几席,匪舟也車,匪川也途,公功惠我,不忘也且。」於是,凡詠歌之人與鄉人父老,咸來告於予,曰:「吾儂居水濱,不能去舟楫。然數十年間,躓危者屢矣,哀溺者數矣。異時,舟人怙利且忍,視人性命者土芥然,雖眾疾之,而不能革。自公建義渡以來,居人絕行者之憂,行者如在宇之安。獨彼喪其利,朝夕懷怏怏心,略謀所以害而奪之者,微鄭公之功,其蔑有不廢者矣。夫安其利者,焉知去其害之難也,請為吾子記之。然鄙人不知故聞,昔鄭子產以其乘輿濟人於溱洧,君子非之,無乃為公譏乎?予曰:「不然,夫子產相鄭國,躬秉其政,而涉人於國邑之內,於政誠有闕,君子非之。若公持節他道,政不得行,於此一觸,耳目所聞見,遽興惻隱之心,不能拯之於先,將圖免之於後,蓋仁人君子之用心也。夫田之薄,不可以不增,舟之敝,不可以不葺。公之心猶有以望于後之人,後之人抑豈無公之心乎?使後之人無公之心,則人之思公愈無已矣。」眾又曰:「聞古人有所建置,而利不忘於人,人多以其氏稱之。若白公渠、萊公井、蘇公堤、李長者陂之類,願刻石表曰:『鄭公渡』,則如何?」予曰:「宜。」眾咸曰:「諾」,遂為記。公名潛,字彥昭,新安人。其居官有益于民者類如此,所在時見稱云。」明葉向高《陽岐改舊路記》:「閩會城之南,有江達於海,其水自上流四郡千餘里,皆匯於此。兩山束之,故名峽江。怒濤激浪,急溜旋渦,險若瞿塘。自峽而上可二十餘里,為陽岐。江水勢紆緩,一葦可航,勝國以前,行者皆從此渡,稱坦途矣。其後以兵亂榛蕪,間逢虎暴,乃徙而由峽,路雖稍平,而每適風波,輒葬魚腹。即近者,隆、萬間大比之歲,生儒溺死以千百計,行旅病之。欲仍復舊路,而人情因循,憚於改作,屢寢。直指陸公來按閩,悉心民瘼,百廢俱興。檢舊牘,得前福清令條議,慨然嘆曰:茲路之不修更,其毋乃委民于壑乎?」檄下郡亟圖之,太守喻公躬往相度,如陸公指。而或者又難其費甚,且謂余窺大田驛為墳而創此議也,憲使陳公持之堅,方伯丁公力主之,以上陳陸公。公報可,且相與計。茲役也,議論實繁,今決以兩言,不煩民,不改驛,又安置喙。將鳩工,屬丁公奉命撫閩,乃移渡於陽岐江。自江而南,剪棘甃石,平高堙下,闢為周行者五十餘里。為橋二,公館二,鋪舍六,亭一,徼廬十,增渡舟八,埏埴材木,人徒之費,為金以兩計者一千七百有奇。皆取諸沒入之貲,與兩臺贖鍰。官不捐帑,民不與聞。經始于辛亥秋季,告成於壬子之季春。較其道里視峽江減十之二。自吾邑以至莆陽、漳泉之往來於茲者,江行如陸,陸行如市,陽侯不驚,猛獸屏迹,萬口騰歡,歌謠載道。而丁公、陸公復博訪於眾,謂取渡蕭家道,緣吳山逕達臺江,尤為徑便,惟沙洲稍隔,則浮橋滉柱之法可行。乃更為除道建館,與陽岐路並存,以待人之自趨,其計畫周詳,一至於此。丁公以書來告餘,使為之記,且曰:此事為道旁之舍久矣。斷而必成,惟直指功,次乃諸大夫,不佞何力之有?自今而後,遵道遵路無忌,直指與諸大夫,以擬於召埭、白堤,是在邦人。」餘南向再拜稽首曰:是惟中丞直指與諸大夫恤我閩人,出之鮫宮蜃窟,而登之康莊,敢不世世拜賜,因思三代王政,輿梁道路,無不置力。單襄公過陳,道茀不治,即知其國有大咎,況於百千萬人之所跋涉,與馮夷爭一旦之命,其為患害何如,而可恬然置之乎?昔交南七郡,泛海轉輸,沉溺相繼。鄭宏奏開桂陽、零陵道,交人賴之。楊厥通褒斜而罷子午,後世鑿石頌德。即吾閩萬安橋之役,父老至今頌說蔡端明不置,千百載而下,此為再見,而今日之舉,事半功倍,公私晏如。較之往代,更為難耳。乃餘于此有深慨者。夫平險問之水濱,遠近稽之道路,利害折之輿情,至為易便,猶不免於悠悠之談,幾成阻格。蓋人情多端,口語難信,天下之困于議論,大較皆如此矣。此中丞直指,所以大造閩也。萬歷《府志》:「萬歷四十一年,以陽岐路不便往來,復從南臺起,二十里至吳山,建一公館于雞母嶼,置一浮橋,又由雞母嶼渡江抵蕭家道登岸,又建一公館。其陽崎鋪舍仍存兼行,岐路之中,又有岐焉。今複舊路,由峽江行。按:今陽岐所改新路,即宋時所廢舊路也。淳熙中,清源梁克家來守閩,撰《三山志》,其言曰:往時,驛路出方山渡,江面水彌漫,無風准二十里,有風七十里。沿雨沙洲隨潮涉,二時乃濟。既有傾覆之患,又有侯次之勞,風潮弗律,侯或一二日,甫登南岸。即涉方山嶺,又有佛嶺、白蒲嶺、熱隔嶺,而後達大田驛。宣和六年,俞提刑向以西峽水面五里,私商往來之地,命本邑治道。由玉泉院、峬尾、鼓山入新路,經彌陀山西方院五里,真隱又五里,峽江北岸亭渡五里,枕峰十八里,白鹿寺踰嶺十二里,抵福清界,行者便之,乃植木以庇行人。尋自枕峰前良步角艮山院十里,通麻溪橋五里,獺溪橋通常思五里,通舊路遂不登白鹿,履道尤坦,名峽江。紹興六年,申明以為經久可行。九年,峽江路旁諸寺,賂州吏請遵故道。張丞相浚召驛兵質之,遂不復易。論曰:閔子騫,魯人也,恥臣私室,然于長府改作,喟然於舊貫之當仍也,夫亦未嘗忌魯矣。餘于近事有感焉!閩之路,遵三山而南,道有表樹,疆有寓望,夙稱如砥,非一朝夕。頻年以來,忽有言峽江迅駛,當徙而由陽岐者。然亦旋議旋止。迨萬歷壬子而陽崎之議成,刊木通道,置侯列郵,曾不踰時,而涉者震於風濤,跋者苦於嶢峻,無何又改而之吳山矣。勞費倍增,雖較之陽岐稍夷,顧聞輿人之誦,終以為宜仍峽江之舊也。餘近於大司徒馬恭敏家,得見淳熙《三山志》,考陽岐一路,移之峽江,在宋宣和六年,其事所載甚詳。竊嘆古人之相度,欲垂一方以為百世利者,豈出今人下哉!爰記其繇,用貽考古之鏡,倘有以成事之說罪我者乎?則餘閩人也,亦聊附于長府之論云爾。《易》曰:革而當,其悔乃亡。」
208
澤苗渡一名白苗渡,亦元鄭潛所立。
209
吳山渡在十三都。
210
沙溪渡在十三都。
211
新崎渡舊名仙崎前,因改設官路,由陽岐渡江,新立公館。
212
石岊渡《三山志》:「驛路百六十里至水口,水路經甘蔗洲,大小穆,福院,小箬,大箬亦百六十里至水口渡,風或跨二日。嘗有監司詩:『朝辭虎節門,暮宿牛頭寺,江神也世情,一送三程路』。」
213
黃石渡以上俱府城西北。
214
蘇岐渡
215
遼沙渡
216
鏡江渡
217
南嶼渡
218
芹洲渡以上五渡係新設,俱在府城西南。
219
源口渡在十八都,府城西南。
220
風流岐渡
221
渡尾渡
222
白沙渡在三十四都。
223
大穆溪渡在三十三都。
224
大箬渡在二十四都。
225
安仁渡並在二十四都。以上府城西北。
226
古田縣
227
228
迎仙橋在縣治後街。元季建,明正統初,知縣張昱重修。
229
煥文橋在縣治大街。明正統十三年毀。天順間,知縣尹吉重建。
230
勸農橋在保安里。元時建,邑令勸農駐此。今為迎送之地。景泰三年,知縣杜永濟重建。
231
天字橋
232
雙溪橋在邵南里。
233
沈字橋
234
丁字橋橋下二水合流,宋慶元二年,里人林湜建。二橋一縱一橫,形如丁字,故名。
235
藍玉橋在二十六都。
236
普濟橋在四十四都。元時建。明永樂間,僧法顏募修,景泰間重建。
237
百花橋
238
迎駟橋在和平里谷口。宋時建。
239
溫泉橋在縣南。
240
楊橋又名湯壽,在新興里。宋時建。明正統十二年重建。景泰三年,圯於水。成化九年,知縣黃玠募修,伐石累址,數年始成。
241
潮魚橋在和平里。
242
曹陽橋在七都。宋時建。舊名開禧。明永樂十年重建。改今名。景泰三年,圯於水。知縣杜永濟、尹吉相繼重建,尋復圯。成化間,知縣徐拭又建,並覆以亭。
243
洪坑橋在縣南。明成化八年,知縣黃玠建。
244
錦溪橋在四十五都。宋時建,明洪武初圯。九年,鄉人謝疇重建,并覆以亭。
245
永通橋在驛西,舊名朝天。宋時建,覆以屋。明嘉靖間,重建。
246
殿坑橋在水口。《名勝志》:「水南流入江,與嵩溪會。」
247
松巖橋在縣南。
248
雲津橋在縣北。宋初,邑人廖三益捐造。明景泰間重建。
249
平湖橋明洪武三年,鄉民林良、王宗年建。成化十三年毀,十七年耆民黃元啟等捐募重建,并亭其上。
250
鄭源橋在新興里。
251
高攀橋在新興里。
252
石平橋在縣治東。南宋、元累建而廢。明宣德間,御史王寶重建,隨圯於水。成化十五年重修,為石墩十有一,上覆以亭,為間五十有六,下有磨劍石。
253
浣溪橋在崇禮里。宋時建。
254
凌橋在崇禮里。
255
萬安橋元季建。明初毀。成化十五年,知縣汪瓘倡民募建。十八年,鄉民構亭其上,凡四十六間。
256
鳴玉橋在萬安橋南。宋時建。《名勝志》:「縣東溪石灘,橫截中流,亙東西岸,故溪流觸石,有聲如鳴佩玉。紹興元年,毀於兵。僧圓証募緣重建。嘉泰間,潰於水。開禧初,又毀於兵,後復建,改名長橋,尋亦毀。」
257
平沙橋
258
龍津橋在縣東北。
259
天橋在一都清潭渡。宋時建,後廢。明正德間重建。舒芬記。
260
谷口橋在二都谷口。明萬歷間,邑令王繼祀建。
261
萬壽橋在二都谷口。明萬歷間,邑令劉曰暘建。
262
寶坑橋在四都,明弘治間建。
263
花橋在四都。明萬歷間,邑令王繼祀建。
264
槐門橋在八都。
265
會堂橋在十都。
266
轉水橋在縣治北。明嘉靖間建,有亭曰水雲。
267
喜雨橋在極樂寺。
268
龜頸橋
269
紫橋在縣治東北。國朝順治間建,康熙間重修。
270
金坑橋在十二都。國朝康熙間建,雍正間修。
271
仙人橋在十三都。刳石為之,俗傳仙人所造。
272
錦溪橋在十三都。宋時建,明洪武時圯。成化間重建,并複以亭。
273
天王橋在十五都。
274
沙洲尾橋在十七都。
275
莊尾橋
276
一保橋俱十八都。
277
西溪橋在二十一都。
278
藍玉橋在杉洋。
279
虎溪橋在四十都。
280
臨水梳妝橋在臨水,明嘉靖間建。
281
吉口橋在四十五都。
282
長洋橋在四十五都。
283
耨橋在水口大路。
284
285
清潭渡元季有橋,後廢,創為渡,在一都。
286
楊頭渡宋時有橋,後廢,今亦為渡,在一都。
287
臨洋渡在二保水關。
288
溪山渡
289
萬安渡
290
紫橋渡
291
通津渡俱在縣南。
292
屏南縣
293
294
玉帶橋在縣治南門內,有玉帶河,故名。
295
西成橋在西門內。
296
迎恩橋在南門外二里。有亭,舊名南安橋,又名長林橋。國朝乾隆二年四月重修,落成之日,適有恩詔頒至,更今名。
297
勸農橋在城東三里。有亭。古田舊有勸農橋,分縣之後,屏南知縣每歲勸農于此,故名。
298
院前橋在城東有亭。
299
鋪邊橋在城西有亭。
300
源底橋在城北,有亭。
301
龍湫橋在上七房溪水尾,有亭。
302
下七房溪石橋在大路邊。
303
堂後橋在下七房溪東。有亭。
304
吳厝橋在吳家山水尾,有亭。
305
坑中橋在梅溪村後。有亭。
306
鄭洋橋在鄭洋村水尾。有亭。
307
坑坪橋在東盤村水尾嶺下。有亭。
308
湯厝石橋在東盤村嶺下。
309
山口橋在謝教坑。有亭。
310
溪源橋在錦廈村。有亭。
311
水尾橋有東峰,有亭。
312
橫板橋在隴村界。有亭。
313
祥峰橋在棠口。橋頭有祥峰寺,故名。《通志》作棠口橋。有亭。
314
水尾橋在宋加洋界。有亭。
315
九嶺橋在文山村。有亭。
316
倒流橋在樟嶺村。有亭。
317
風水橋在下莊村。有亭。
318
中橋在青洋村。有亭。
319
水尾橋在鄭家山。有亭。
320
洋頭橋在坑邊。
321
烏石橋在烏石村。有亭。
322
吳墩橋在吳墩村。有亭。」
323
遷善橋《古田志》載:「在二十八都。嘉靖年間建。」
324
□兜橋在□兜村東。有亭。
325
滄溪橋在二十四都。有亭,內有三寶堂。
326
古下橋在古下村門首。
327
鳳溪橋在鳳溪。有亭。
328
土貓臨水橋在溪坪嶺上,有亭。
329
溪坪橋在嶺下。
330
梨坪橋在梨坪洋中。有亭。
331
巴地橋上下二座,有亭。正德十一年,典史鐘奎重建。
332
半村橋
333
嶺兜橋在嶺兜水尾。有亭。
334
水尾橋在後隴溪。有亭。
335
金座橋在漈下仔。
336
藍玉橋在二十六都。
337
攀龍橋在鳳林水尾。
338
附鳳橋在路上溪頭。有亭。
339
大通橋在路下北。
340
廣濟橋在路下東。
341
接龍橋在南灣水尾。有亭。
342
迥龍橋在前鳳溪。有亭。
343
大橋在下大悲。有亭。
344
萬鄰橋在村頭。有亭。
345
巖裏橋在鳳溪。有亭。
URN: ctp:ws446914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