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石城山志

《石城山志》[View] [Edit] [History]

1 石城山志 陳詒紱
2
3 稻孫承其尊人可園先生《鳳麓》、《東城》、《運瀆》諸志,補撰《淮北鐘南志》,而微缺其西北一隅。以先有顧石公《盋山志》在,不敢續也。顧氏之書,與陳氏一家之學稍有不同。稻孫因據顧書為本,改歸一律,名為《石城山志》。於是金陵城中名勝,齲差人瓜離、犬牙相錯者,皆挈若一貫,脈絡較然。其中供予憑吊者約有數人,如周伯仁、戴若思之徇晉,袁愍孫之抗齊,湯貞愍之死寇。臧碧雖銷,汗青永著。以視處仲犯順、褚公佐命、梁溪降賊,三光九泉,難喻高下,泰山鴻毛,各極輕重矣。又介夫讀書之處,半千掃葉之樓,地冠清涼,人持名節。荊舒見賞,報以流民之圖;元嘆窮居,疇於落木之署,此又以仕隱稱者。在昔乾隆之世,隨園之名,播於海內。指奧隅為龍門之阪,通贄幣於鶴蓋之陰。山中驛騎,直越宦光;坐上虎賁,群歸文舉。今則蕪沒陂陀,荊榛側塞。首陽池館,憶枉道之重過;剡中官舍,覓隱淪之綦跡。重以桑根好士,謚薛為廬;湘潭惜陰,慕陶可庶。圖書列棟,埂陽之功炳焉;俎豆崇祠,文正之勛如揭。彈丸黶子,阡陌交通,方底赫蹏翻㠾。斯見稻孫此志,其動我思古幽情,不僅佇想流連已也。戊午端陽後一日揚州興化李詳撰。
4
5 金陵城垣周四十里,鐘靈毓秀,山川之所都也。履跡經行,潤色攸賴。《運瀆》肇其軌,《鳳麓》、《東城》循其塗。稽掌故於古初,寄遙情於翰墨,小子詒紱學步邯鄲,《淮北鐘南》斐然有作。謂《盋山》一志,拔幟西北,彌縫罅隙,全城以完。予取而覆案之良久,乃言曰:「小子弟循其名,未究其實也。石公以歐蘇之文筆,唏吳晉之衣冠,逞其才華,或疏考據。譬諸《小正》為《月令》之先聲,難舉《考工》補《冬官》之巨帙。爾既抱精勘之願,拾零搜遺,豈可憚塗抹之煩?因陋就簡,略者詳之,散者整之,系珠以貫,若網在綱,小於之責也。」於是樹石城以為的,定其界址,授簡詒紱,旬月乃成。文省事增,竊比五代之史;父作子述,仍為一家之言。張博望鑿空之談,吾知免矣;宗少文臥游之樂,其庶幾乎!丁巳冬至日可園老人撰。凡 例
6 一、是志以顧氏《盋山志》為張本,略者使詳,散者使整,與《運瀆》諸志同一體例。所謂道並行而不相悖,非欲爭勝前賢也。
7 二、是志所經皆山,徑分為三段:一曰山北路,至北城而止;二曰山南路,至新街口而止;三日山東路,至乾河沿而止。皆與前著《鐘南淮北志》接壤矣。
8 三、是志仍採《建康實錄》、《六朝事跡編類》、《建康志》、《待征錄》、《白下瑣言》、《江寧府志》、《元寧兩縣志》及家君《金陵通紀》、《金陵通傳》、《鄉土志》、《炳燭裏談》而成。
9 四、是志園墅、人物、祠廟、寺觀,隨其所經之地而載,仍用《水經注》例,庶不致散漫無稽矣。
10 山北路
11 金陵有四望山,坡陀而南,皆赤石,結成岡阜,崇隆為大江屏障,故得石頭之名。
12 石頭山西臨大江,其先未有城壘,自漢建安中孫權築土塢而徙屯焉。晉義熙初,始加磚累甓,地形險固,尤有奇勢。六朝以來倚為重鎮,常用親近重臣領戍軍以守險,而南齊時,袁粲死事為最烈。江南人歌之曰:「可憐石頭城,寧為袁粲死,母為褚淵生。」至今猶嘖嘖人口也。時置揚州於此,以其與東府遙對,故曰西州。隋平陳,於石頭立蔣州。唐武德四年,為揚州治。尋揚州移治江都,此城遂廢。建中四年,朱泚作亂,江東觀察使韓滉築石頭五城。元和二年,李錡為鎮海節度使,遣兵修築石頭,謀據江左。蓋當日江流逼城,為戰守扼要之地。自江漸西徙,而石城故基又為揚吳稍遷近南,於是山為城隱,無複當時之雄矣。其東有塘岡,晉永昌元年,王敦收周顗、戴淵,殺於城東塘頹石上,即其地。城所跨為蚵(蟲皮)磯,又名蝦蟆石。南唐宋齊邱忌汪台符之才,沉之於此。或云晉殷羨投書渚,亦其處也。
13 由山北而行,或坦夷,或崎嶇,皆山徑也。路旁有隱仙庵。
14 庵為陶隱居弘景故宅。明初冷鐵腳、尹蓬頭來游。清道光初,王璞山道士居之,工琴,善吟詠,與諸名士往來其間。庭有老桂,花時馨香襲人,當是數百年物。鄰有宮園,湖石玲瓏,境極幽邃,主人設茶寮款客。旁為明卓忠貞公敬祠,建文時殉節者也。其裔孫發之,建裓園於祠中,今不知所在矣。
15 最高處為虎踞關,與龍蟠里相望。
16 因諸葛孔明有「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之稱,故名。其下即為武侯駐馬坡。
17 關北為篤義里。
18 里人李世俊以好施予、睦鄉間得名。
19 路轉而西,修竹夾道,約里許,至古林庵。
20 庵為明僧古心所建,峰巒環抱,水木清華。薄暮,鷺鷥自城外歸宿山後,上下翱翔,一望如雪。築堂臨流,人謂為鷺鷥廳。今廳毀,鷺亦不來。殿後院鑿山為壁,高數丈,遍植秋海棠,花時紅雨繽紛,曼陀羅不是過也,名曰海棠屏。今僧仍種植,以複舊觀。
21 北望定淮門,倚馬鞍山,有火藥局在焉,是為草場。其間古剎林立,壯麗者曰金陵寺。
22 寺為唐詩僧貫休所建,殿上金剛騎白狻猊,亦曰白澤。俗呼為金剛騎水牛。山門無彌勒而塑真武,與他寺異。寺左有天策衛,距鷹揚營不遠,皆明南京諸軍屯駐之所也。
23 幽深者曰寶林寺,
24 寺為唐之舊剎,後倚山椒,土極沃衍。寺僧種牡丹、芍藥諸卉,暮春擔以入市,陳設者多取資焉。
25 高曠者曰聽潮庵。
26 庵由寶林拾級而上,果園蔬圃,方罫相錯,佛殿居其巔,隔城江帆往來,近在幾席間,真天然圖畫也。
27 四山環繞,闃無人跡,人小盤谷,
28 穀旁有寺,曰歸雲堂,土田寬舒;居民以桂為業。梅郎中曾亮曾作記焉。
29 至北城而止。
30 山南路
31 自石頭山循城稍南,至清江門。
32 土人以與清涼山近,訛為清涼門。
33 小九華山之麓也。
34 即清涼山。因奉地藏香火,故名小九華山。庵為崇正書院故址,明都御史耿天台定向講學處。西有閣,曰江天一線,姚郎中鼐有記,尚鐫壁上。
35 右有清涼寺,
36 寺為南唐離宮,後舍為寺。門外有保大泉,即南唐義井也。寺後山有翠微亭,後主所建,又名暑風。
37 左有一拂祠。
38 宋鄭俠少時讀書處。後官監門,上《流民圖》,被謫罷官。時身無常物,僅存一拂,後人景仰清節,建祠祀之,故祠以一拂名。地甚幽深,樹木參錯,深秋時楓紅竹綠,終日無一人至者,所謂城市而山林也。
39 山西南有掃葉樓,
40 樓在善司廟後,即明遺老龔半千賢之半畝園也。半千嘗繪一僧持帚作掃葉狀,因以名樓。憑欄而望,城闉煙樹冪(冖歷)萬家,城外帆檣過石頭城下,影掠窗前,登眺之樂,此為最勝。
41 與樓對峙者為盋山。
42 山以形似得名。清道光中,陶文毅公澍改盋為博,置園於此,倚石為台,冠屋其上,以御書「印心石屋」為額。而江寧陶氏亦築餘霞閣於山巔,渙悅、濟慎兄弟讀書處也。園中江梅百株,磴道左右有古松四,夭矯騰孥,胡大守鐘以「四松庵」表其門,至今尚存。
43 山下惜陰書院,士子課古學之所也。
44 清光緒中,改元寧縣學。堂後因山結樓,庋藏典籍,今之圖書館也。
45 院右為明汪文毅公偉祠,
46 公與妻耿氏皆殉崇禎甲申之難。
47 相對為方氏教忠祠。
48 方侍郎苞家祠也。
49 又有清中興名臣曾文正公國藩、沈文肅公葆楨、馬端敏公新貽三祠,而顏魯公祠則在烏龍潭上焉。
50 潭為魯公放生池,中有宛在亭,舊名肥月亭。沿堤種以桃柳,春時風景尤佳,真不愧小西湖之目也。相傳明何太僕棟如龍德書院、唐長史時山水園、茅元儀寤園、丁雄飛心大平庵,皆在潭上,今不知其處矣。
51 潭迤西有薛廬。
52 清同光間,全椒薛桑根觀察時雨主講尊經書院,門下士築永今堂於廬前,既捐賓客,乃奉先生慄主於此,歲時祀之。弟子顧訓導云築宅其旁,顏曰「深柳讀書堂」,皆背山面水,為林壑最勝處。其北隔一牛鳴地,為邵陽魏季子溎小卷阿,門外修竹千竿,亦頗得幽趣也。
53 潭迤東有周幔亭矩故宅。
54 舊門有額,題「周幔亭先生讀書處」。
55 再進為上元節孝祠。
56 祠為妙意庵故址。
57 祠前坡陀而上,曰蛇山。
58 因山宜茶,亦名茶山。
59 山上有靈應觀。
60 本宋隆恩祠,祈雨最驗,故曰靈應。近拓西偏為淡靜山房,以奉諸葛武侯,而祔祀陶靖節於側。別築精舍三楹,軒其北,叢篁蔽虧,時見高下樓台與煙水搖曳門前,松檜夾植,雉堞圍之,如欄檻狀。
61 南下至城根,左轉為牌樓大街。
62 豐備、虎賁二倉,參錯其間。
63 過石橋,南通候駕橋灣,
64 今有美國醫院。
65 北有左所巷、
66 亦明南京屯軍之所也。
67 閒銀巷,
68 以雨後山水入澗,其色如銀故也。
69 經羅寺轉灣,
70 寺系劉宋泰始中建,本名延祚。唐僧靈智生無目,號羅睺和尚,經論文字悉能明了,時人稱為天眼,為建塔寺內,敵曰羅寺。寺迤北舊有天主堂,今更拓而大之。
71 北有沈舉人巷,
72 明沈九思居此得名。
73 至雙石鼓,以達於新街口而止。
74 山東路
75 由石頭山東行,出蛇山,北至峨嵋嶺,嶺側有吉祥寺。
76 寺有古梅,明新安人鮑山母羅氏夢梅而生,其梅即萎。迨母卒,則梅擢五新幹,如虯龍攫孥狀。山見梅下拜,謂母之魂歸於梅,因建拜梅庵於寺中。焦殿撰竑為之記,以八月初一為梅孕日,立春為梅誕日雲。
77 過叢霄道院,
78 內有閣,奉呂祖道士,設壇扶鸞於此。門外修竹萬竿,綠陰成海。春時款客,輒出筍以供,謂之玉版筵。
79 入蓬萊境,抵陶穀。
80 谷亦以陶隱居得名。清道光中,浙人張氏築澄園於此。園旁有錢氏杜青峰草堂,今皆圮。
81 稍東經大佛寺、
82 佛身長丈六,故名大佛。禪堂院中,有木筆海棠二大株,紅白交錯,諸天中香色世界也。
83 萊子庵,
84 相傳桐城方氏所建。
85 折而南為五台山。
86 山與峨嵋嶺皆叢葬處。近有謀售於外人者,宜立石禁止之。
87 山阿有永慶寺。
88 以梁永慶公主香火得名。因有磚塔五級,又名白塔寺。寺旁為清風榭。自上望之,不見屋宇,拾級而下,豁然開朗,別有洞天,修廊曲榭,境極幽闃。有石額,曰「地因樓勝」,俗稱地樓。
89 繞小桃園、
90 園有玉樹堂,朱殿撰之蕃別墅也。取境高而闢地遠。堂前又有玉蘭數株,其相近有伏挺泉,南朝古井也。
91 獅子窟、
92 舊為圓通寺。山石谽谺,明董文敏其昌書「獅子窟」三字以額之。清湯貞愍公貽汾築池館於此,為其音相近,改為「詩之窟」。咸豐中,粵賊陷金陵,投池死。因瘞園中,以藤杖殉,藉為他日之驗。迨江南平,後將改葬,啟土視之,則藤繞其尸如棺,洵一奇也。
93 旃檀林
94 佛剎香火極盛,居民多寄柩於此。咸豐之亂,悉為賊毀。甚矣!停柩不葬者之罪大也。
95 而北上,為小倉山,袁簡齋太史枚之墓在焉。
96 墓碑為姚惜抱先生所撰書也。
97 山下即為隨園,
98 舊為隋織造園。既歸袁氏,易隋為隨。四山環抱,中開異境,樓台皆依山構造如梯田狀,雖屋宇鱗次,而占地無多。四圍咸倚峭壁,不設牆墉,入園必循山坡迤邐而下,固天熱形勢也。今則平原一片,雙湖水僅一泓可辨以外,絕無坡陀處。相傳洪寇因糧餉告乏,填平洞壑,資田以供給偽王府之食米。及克複後,複有棚民墾種山谷,其土日壅日高,遂不能按圖而考其跡矣。
99 稻田麥隴,環繞成村,饒有野趣。度紅土橋,
100 相傳清乾嘉間,當道來訪隨園者,儀仗皆屏置橋外,以致敬恭之意也。橋東南有美國所設匯文書院,今改為金陵大學堂,與馬林醫院、英女士貴格書院相鼎峙也。
101 至乾河沿而止。
URN: ctp:ws62281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