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之三

《卷之三》[View] [Edit] [History]

1
疆域形勢附
2
劃嶺海以為國,踞東南以為都,兩邑翼之,八邑環之,福郡居中而治,蓋其體勢重焉。昔者漢憚用兵,則曰:「天地所以限內外也,」又曰:「險阻林叢,弗能盡著,言不克悉,載諸圖。」是故語縱曰輪,語橫曰廣,東西南北若罫之劃,可據曰形,可乘曰勢。高下夷險,若繡之錯,延建引其吭,興泉衛其股,福者,腹也,腹則無不包絡矣。經界不紊,控馭必詳,又何俟章亥之步哉?志疆域,而以形勢附焉。
3
福州府
4
為福建省城,東西廣四百四十里,南北袤四百四十五里。東至大海岸一百九十里,西至延平府南平縣界二百五十里,南至興化府莆田縣界二百三十里,北至建寧府政和縣四百里,東南至大海二百八里,西南至興化府界三百六十里,東北至福寧府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延平府界二百七十八里。自府治至京師六千一百三十二里。
5
閩縣
6
在府治東南附郭,東西廣九十三里,南北袤八十里。東至連江縣界九十二里,西與侯官接壤城中南街以東為閩,西為侯官,城外南臺以東為閩,西為侯官。南至福清縣界八十里,北與侯官接壤,東南至長樂縣界七十五里,西南至侯官縣界十七里,東北至侯官縣界一里而近,西北至侯官縣界一里而近。
7
侯官縣
8
在府治西北附郭,東西廣一百六十六里,南北袤三百里。東與閩縣接壤,西至永福縣界八十里,南至閩縣界一里而近,北至古田縣界一百九十六里,東南至閩縣界一里,西南至永福縣界五十里,東北至連江縣界七十七里,西北至閩清縣界二百里。
9
古田縣
10
府北二百八十里,東西廣二百八十里,南北袤二百五十里。東至侯官縣界八十里,西至建寧府建安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閩清縣界四十里,北至屏南縣界五十里,東南至侯官縣界七十里,西南至延平府南平縣界八十里,東北至屏南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屏南縣界一百里。
11
屏南縣
12
府北五百里雍正十二年,割古田縣雙溪地方二十四都至三十四都為屏南縣。東西廣二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東至羅源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建寧府建安縣界七十里,南至古田縣界一百三十五里,北至建寧府政和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古田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建寧府建安縣界一百里,東北至福寧府寧德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建安、政和兩縣交界七十里。
13
閩清縣
14
府西北一百二十里,東西廣八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東至侯官縣界十五里,西至延平府尤溪縣界七十里,南至永福縣界五十里,北至古田縣界七十里,東南至侯官縣界十五里,西南至永福縣界一百里,東北至古田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尤溪縣界七十里。
15
長樂縣
16
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六十五里。東至大海澳一百二十里,西至閩縣界一十里,又西水路一百二十里至縣,南至福清縣界五十里,北至海五里,又北水路至連江縣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東洛水路一百三十里,西南至福清縣界六十里,東北至連江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閩縣界五里。
17
連江縣
18
府東北一百里,東西廣七十五里,南北袤九十五里。東至海二十里,又東至小埕水寨一百里,西至侯官縣界四十里,南至閩縣界二十五里,又南至館頭渡一十五里,北至羅源縣界八十里,東南至海三十五里,西南至閩縣界二十五里,東北至羅源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侯官縣界九十里。
19
羅源縣
20
府東北一百六十里,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九十五里。東至福寧府寧德縣界四十五里,西至連江縣界二十五里,南至連江縣界三十五里,北至古田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連江縣抵海四十里,西南至連江縣二十五里,東北至海一十五里,西北至侯官縣界六十里。
21
永福縣
22
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廣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東至侯官縣界六十里,西至延平府尤溪縣界九十五里,南至興化府莆田縣界七十里,北至閩清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興化府仙遊縣界八十五里,西南至永春州德化縣界一百里,東北至侯官縣界七十五里,西北至閩清縣界六十里。
23
福清縣
24
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五里。東至大海五十里,西至興化府莆田縣界六十里,南至大海一百二十里,北至長樂縣界二十二里,東南至海一百五十里,西南至莆田縣界八十里,東北至長樂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閩縣六十五里。附錄:唐宋舊疆域
25
元疆域與宋同,明疆域與今同,自唐以前無考。唐
26
福州長樂郡領縣十杜氏《通典》:「東至山六十六里,外至海,南至海二百里,西至山八十里,山外虔州雩都縣界,北至山四十里,山外至永嘉郡,東南到水路到海一百六十四里,西南到清源郡五百里,西北到建安郡界七百二十里,東北到永嘉郡水路一千四百七十八里。
27
28
福州領縣十二《三山志》:東西四百五十里,南北五百七十八里,東百九十里至海,西二百六十里至界首,又百二十五里至南劍州,南百七十八里至界首,又六十三里至興化軍,北四百里至界首,又百三十里至建寧府政和縣,東南二百八里至海,西南五百四十里至界首,又四百二十五里至南劍州,東北五百四十里至界首,又三百二十里至溫州,西北二百八十六里至界首,又百十八里至南劍州。
29
形勢附
30
杜佑《通典》:「憑山負海。」
31
沈亞之文:「吻海派江,附山以居。」
32
黃璞《閩中名士傳》:「山清水秀,為東南之尤。」
33
蔡襄《學記》:「東南都會。」
34
曾鞏《道山亭記》:「長江在其南,大海在其東。」
35
宋史·地理志》:「東南際海,西北多峻嶺,抵江。」
36
《三山志》:「南望交、廣,北睨淮、浙。」
37
《圖經》:「其地坦夷。」閩中八郡:建、劍、汀、邵,號上四州,其地多溪山之險;福、泉、漳、興,號下四州,其地坦夷。
38
程鉅夫文:「連山絡其精神,巨淵敞其眉目。」
39
王惲奏疏:「連山距海,邊徼重地。」
40
盧舜治文:「閩東際溟渤,南通交、廣,北涉吳、會,皆大海環絡,風帆巨艦,一息千里。海寇出沒,自東而南而北,深為藩垣門戶之憂。」
41
王世懋《閩部疏》:「天下形勢,易辨者莫如福州府,諸山羅抱,龍從西北稍衍處過行省,小山坐其中,烏石、九仙二山東西峙作雙闕。其外托則東山高大,蔽虧日月,大海在其外,是謂鼓山,西山迤邐稍卑,狀若展旗,曰旗山,以配鼓,其前則印山若屏,為南案,似人巧湊泊而成者,然猶未睹水所經宿也。登道山以望,則大小二水,歷歷在目。大江從西南蛇行方山下,南臺江稍近城而行。大江復從南稍折而東北,南臺江水合之,汪洋水彌漫,東下長樂入海,其山川明秀如此。土人猶謂方山稍西,俗名五虎,迫視有猛勢,以為微缺陷處,然即削方山而平之,亦終不能作大都,何者?愈顯則根愈淺,愈巧則局愈小。」
42
謝肇淛在杭曰:「閩中之似金陵有三,城中之山,半截郭外,一也,大江數重,環繞如帶;二也,四面諸山,環拱會城,三也。金陵以三吳為東門,楚蜀為西戶;閩中以吳越為北門,嶺表為南府。至於險阻自固,金陵則藉水,閩中則藉山。若夫干戈擾攘之際,金陵為必爭之地,閩可畢世不被兵也。」
43
《地理述》:「海抱東南,山聯西北,重關內阻,群溪交流,雖封壤約束,而山川秀美,福州其都會也。」
44
明《一統志》:「東帶滄溟,百川叢會。」
45
《閩都記》:「三峰峙於域中烏石、九仙、越王。一絕標於戶外左鼓右旗,閩南二絕。甘果方几方山幾案,於南唐賜名甘果山蓮花現瑞。北蓮花峰會城斧扆襟江帶湖,東南並海,二潮吞吐,百河灌溢。山川靈秀所都,逄兵不亂,逄飢不荒,沙合南臺路通,河口海濱鄒魯。
46
《閩書》:「江山奇秀,土風深厚。建、汀二疆束其右,溟海巨流衛其左。」
47
董應舉《省城山川議》:「省城自龍腰過脈建起,為樣樓山,再建為屏山。又布政司山中藏三山,為孕育地,乃自上分宗。西行一枝轉結烏石,橫度平遠,以收其靈秀,此城內山之定局也。龍腰最微最貴,此一城之命脈,不可不保護,妄鑿盜埋,法誠宜禁。若論省城水法,龍腰東北諸山之水匯於溪,送入湯門關,龍腰西北諸山之水匯於湖,送入北水關,此二送龍水也。最妙洪、臺二江之水,挾潮繞入西關,環注而東,而海潮又自水部門直入,環注城中,與送龍水會,進以鐘其美,退以流其惡,最為吉利。從來有水關而無閘限,亦不閉塞者,以潮汐往來,非若他處有出無入之水,虞其漏泄也。」
48
方輿紀要》:「西阻重山,東帶滄溟,南望交、廣,北睨淮、浙,亦東南一都會也。然而延、建諸郡控我咽喉,福寧一州扼我項背,興、泉諸郡伺我肘腋,揚帆突至,則有海道之虞,踰險飆馳,實切上游之懼,封疆不可憑,山溪不足恃,國門以外皆戰場也。三山之險,誠不在近郊,而在四境矣。」
49
按:閩諸山皆北來,拱于會城。其水則汀、邵自西溪匯于延平,建寧自東溪亦匯于延平,四郡之水合流由江入海,此其易見者。若興化仙遊縣游洋溪達永福之大漳溪,流至侯官陽岐入江,泉州德化縣水東流迤邐至永福之三十五灘,會於縣前之小溪,合成奔注于太原灘,與侯官江流相迎。漳州、龍巖之大池,經豐田入汀州永定,又一派入上杭,更一支入連城,匯長汀,則七郡之水朝宗會城,此全郡之形勢也。自郡城而論,則越王山為主山脈,自大嘉山由五鳳越龍腰入城,為郡負扆。南面山有四案:橫山第一,天寧山第二,高蓋山第三,方山第四。水環束有九條,到任橋第一,安泰橋第二,九仙橋第三,洗馬橋第四,虎策橋第五,沙合橋第六,萬壽橋第七,江南橋第八,烏龍江第九。西北則諸山環繞,東南則雙江帶流,洪江內抱,臺江外衛。此郡城之形勢也。
50
古田縣
51
李堪文:「環峰復嶂,效奇獻秀,雙溪合流,襟帶其間。」
52
《閩都記》:「北峙翠屏,東揖龜山,西枕北臺,南際五華,雙溪映帶。」
53
《閩書》:「翠屏北萃,山亭南案,文筆東峙,五華西礡。」
54
《縣志》:「文峰東聳,五華西峙,醴酬參前,翠屏擁后。二水交會,繞城東流,復折而南,氣勢完聚。」
55
屏南縣
56
《縣志》:「雙溪合抱,四山環拱,玉柱挺秀於前,三台聳翠於後,左有玉印,右有金鐘。」
57
閩清縣
58
《閩都記》:「清溪匯於大江,清濁迥別。屏山聳其前。」
59
《閩書》:「大江環左,屏山聳前,鳳凰南翔,朱頂西舞。」
60
《縣志》:「萬峰拱秀,一水環清。」
61
長樂縣
62
陳祚記:「四山環合,其背如翔鳳,如圭璧鎮峙,其前則平原廣阜,奇峰拱列。東兩溪夾左,西三川挾右,會歸於江,有朝宗之勢。席帽鰲頭,若朝佩之儀,疏渠引潮,有轉輸之便。」
63
《閩書》:「東濱大海,西接瀛洲。首石峙北,長江經南。六平削玉,十洋成市。紫微、文筆立其左右,龜麟太常楫其前後。馬江瀉空,鶴嶺決雲。」
64
鄭子亨文:「西聯省會,北接秦川,枕山襟海,交通廣、浙。」
65
連江縣
66
鞠仲謀記:「地形則仙掌前領,山勢則雲屏後擁。」
67
閩都記》:「北枕香爐,西聳文筆,東揖龍臥,三峰扼其口,大坪橫其前,帶山襟海。」
68
《閩書》:「三台外輔,五馬內朝,蝶案沉水,筆峰聳天。」
69
羅源縣
70
《閩都記》:「屏山峙其北,印嶼浮其東,蓮華在其南,仙茅障於東北,控負巖巒,襟帶陂澤。」
71
《閩書》:「四明角拱,三台臂揖,鳳山屏後,席帽環前,兩溪左蟠,三山右繞。」
72
永福縣
73
陳誼《復二巽流記》:「邑背負艮位,而勢直坤。千山環挹,雙流帶繞,談者往往謂峰由艮發,水入巽流。艮止巽順,山得所止,水趨乎順,為地理一勝。」
74
《閩都記》:「重岡疊□,溪流湍汛。」
75
《閩書》:「千山環揖,雙流帶繞,展旗左聳,高蓋右擎,弧矢羅前,磨笄擁後。」
76
福清縣
77
《閩書》:「東薄大海,西連巨麓。雙旗五馬距其陽,鷲峰金翅敵其陰。」
78
縣志》:「西北依山,東南瀕海,流峙之雄,實閩土大觀。」
URN: ctp:ws63497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