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蜀中廣記卷九十七

《蜀中廣記卷九十七》[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明)曺學佺 撰。
2
○著作記第七
3
集部
4
《蜀國文英》八卷
5
王蜀嘉州司馬劉贊編。見《宋經籍志》。
6
《成都文類》五十卷
7
宋慶元中制置使建安袁說友編。其自序曰:「天地之秘,蔵發而為名山大川山川之秀靈,斂而為文章華藻,二者相為頡頏而光明焉者也。《兩京三都》之賦,摹寫天地,繪繡山川,絢道徳掞,天庭潤金,石諧《韶》《濩》,與乾坤造化,周流盛大於宇宙之間,千百世而下知有兩京、三都者,以此文也。然則天地山川而可無此文哉,而可以不傳此文哉,益故大都會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竒觀絕景,仙游神跡,一草一木,一邱一壑,名公才士,騷人墨客,窺竒吐芳,聲流文暢,散落人間,何可一二數也。凡此者,予來三年,亦既畧睹矣。或曰兩京三都,以賦而傳,使無傳焉,斯文泯矣。然則繇漢以來,其文以益而作者,今獨無傳,可乎有益,都斯有此文,此文傳益都亦傳矣。爰屬寮士,摭諸方策,裒諸碑識流傳之所膾炙,友生之所見聞,大篇雄章英詞,綺語折法,度極炫耀,其以益而文者,悉登載而彙輯焉。斷自漢以下,迄於淳熙,其文篇凡一千有竒類為十一目,釐為五十卷,益之文於茲備矣。嗟乎!後世之士,豈無浮沅、湘由巴、蜀,作《史記,如司馬子長者乎?豈無上瞿唐過夔梓賦雪錦如杜少陵者乎?又豈無自西蜀歷荊楚,棲遲山水間,如田游巖者乎?儻復得如二三公者,而訪斯益掔斯文焉。則知清寜闔闢至大至廣之內,而有所謂蜀蜀六十州亙五千里之內,而有所謂益益,都無量江、漢炳靈之內而有所謂文者,其不在此書乎?是書也,而有傳焉,庶幾乎無負於益矣。
8
《固陵集》二十卷
9
宋廣都費士戣達可著。嘉定中,為夔守編集管內山川,建置碑文記頌為二十卷。多半夔門之書,在旁縣者十之二三。
10
成都《古今詩集》六卷
11
章楶編人。代未詳出《宋史經籍志》。
12
嘉定詩》
13
王象之輿地碑目》云:岑參為嘉州時編。
14
漢《司馬相如集》二卷。
15
後人取其《上林賦》、《難蜀父老文》及《封禪頌》諸作,編輯為上下卷。今刻在《漢魏叢書》。
16
文心雕龍》曰:「相如含筆而腐,毫上林繁,類以成艷」。又云:「相如之難,蜀父老文曉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又云:「相如封禪,蔚為倡首」。爾其表權輿序,帝王炳玄,符鏡鴻業。駈前古於當今之下,騰休明於列聖之上,歌之以禎瑞,贊之以《介邱,絕筆茲文,固維新之作也。
17
《王子淵集》。
18
王褒,字子淵,資中人。《漢書》:益州刺史王襄使褒作《中和樂職詩》以宣風化,因薦之於朝,詔徵褒獻《聖主,得賢臣頌》。宣帝嘉之,令待詔備歌頌,數従行幸,受賜為多。褒嘗作《洞簫頌》,元帝為太子時,令後宮貴人皆誦讀之。又微時客湔上,戲為《僮約》一篇。劉勰云:王褒《髯奴》卷之楷也。
19
《楊子雲集》五卷,《別傳》一卷
20
晁氏曰:古無雄集。宋譚愈好雄文,患其散在篇籍,離而不屬,因綴繹之,得四十餘篇。又云:従父詹事公以道雜取諸書所載雄逸事為一編,系之以贊。《文心雕龍》曰:子雲屬意,辭人最深,觀其涯度幽逺,搜選瑰麗,而竭才以鑽思,故能理贍而辭堅矣」。
21
《反離騷》一章
22
《漢書》雄毎作賦,嘗擬司馬相如以為式,又怪屈原文過相如」,至「不容」作《離騷》,自投江而死。迺作書,往往摭《離騷》文而反之,自㟭山投諸江流以弔屈,原名曰《反離騷》。又《旁離騷》作重一篇,名曰《廣騷》。又旁《惜誦》以下。至《懐沙》一卷,名曰《畔牢》《愁畔牢。《愁》《廣騷》。文多不載,獨載《反離騷》。
23
《二十四箴》一卷
24
《雕龍》云:「子雲稽,古始範、《虞箴》。晁氏曰:今廣徳所刊本,校集中無《司空》、《尚書》、《博士》、《太常》四箴,集中所有,皆據《古文苑》。而此四箴或云崔駰,或云崔瑗,疑不能明。
25
《演連珠》一卷
26
《雕龍》云:揚雄覃思文闊,業深綜述,碎文璅語,肇為連珠,其事雖小而明潤矣。
27
漢何汶集。
28
汶,郫縣人,何英之孫也。集有《世務》三十篇。
29
《李伯仁集》二卷
30
李尤,字伯仁,廣漢雒人也。少以文章顯。漢和帝時,侍中賈逵薦尤有相如揚雄之風。召詣東觀,受詔作賦,拜蘭臺令史。安帝時,稍遷為諌議大夫,受詔與謁者僕射劉珍等同撰《漢記》。後帝廢,太子為濟陰王,尤上書諫爭。順帝立,遷樂安相。年八十三卒。所著詩賦銘誄頌、七歎、哀典凡二十八篇。尤同郡李勝亦有文才,為東觀郎,著詩誄頌論數十篇。
31
文章流別云:李尤自山河都邑,至於刀筆笇契,莫不有銘。
32
李密述《理論》十篇
33
《晉書》: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治《春秋左氏傳》,博覽多所通,渉皇甫、士安雅善之。
34
《玄鳥賦》
35
密長子賜,少能屬文,作《玄鳥賦》,舉秀才,為汶山太守。
36
龔壯邁徳論》
37
《晉書》壯,字子偉,巴西人。潔已自守,與鄉人譙秀齊名,以父叔為李特所害,終身不至成都。惟研考經典,覃思文章,每歎中夏多經學,而巴蜀鄙陋,兼遭李氏之難,無復學徒,乃著《邁徳論》,文多不載。
38
《何妥文集》十卷
39
《隋書》:「妥」字棲鳯,郫縣人。傳稱又著《孝經義疏》二卷。
40
《陳子昻文集》十卷
41
別傳曰:子昻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始以豪家子馳俠使氣,至年十七八,未知書,嘗従博徒入鄉學,慨然立志,因謝絕門客,專精墳典,數年之間,經史百家,罔不該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雲風骨。年二十一,以進士對策髙第,文明初上書,帝覽而異之,敕曰:「梓州人陳子昻《地籍英靈文》,稱偉曄可麟臺正字」。時洛中傳寫其書,市肆閭巷,吟諷相屬,乃至轉相貨鬻,飛馳逺邇。拜右拾遺,卒,年四十二。其文章散落,多得之於人口,今所存者十卷。嘗著《江上丈人論》,將磅礡化機而與造物者逰,遭家難亡之。故人范陽盧蔵用集其遺文,為序傳識。
42
柳宗元撰《楊評事文集》後序略云:文有二道,辭令褒貶,本乎著述者也,導揚諷諭,本乎比興者也。著述者,流出於《書》之謨訓。《易》之象系,《春秋》之筆削,其要在於髙壯廣厚,詞正而理備,謂宜蔵於簡冊也。比興者流,蓋出於虞、夏之詠歌,殷、周之風、雅,其要在於麗則清越,言暢而意美,謂宜流於謡誦也。茲二者,考其旨義,乖離不合,故秉筆之士,恒偏勝獨得而罕有兼者焉。厥有能而專美,命之曰藝成」,雖古文雅之盛世,不能並肩而生。唐興以來,稱是選而不作者,其梓州陳拾遺乎?
43
閭邱均集
44
均,成都人。唐初,與杜審言齊名,為安樂公主所薦。起家太常博士。公主被誅,均坐貶循州司戶,卒。其孫閭邱師與杜甫通家,來往。
45
李義府集》三十卷
46
《唐書》:義府本瀛州饒陽人,其祖為射洪縣丞,因家於永泰。今之鹽亭也,嘗獻《承華箴》見《文部》。
47
《李翰林集》二十卷一云《草堂集》
48
晁氏曰:李白集舊十卷,唐李陽氷序,咸平中,樂史別得白歌詩十卷,凡七百七十六篇,又纂雜著為《別集》十卷。宋次道治平中得王文獻及唐魏萬所纂白詩。又裒唐類詩洎石刻所傳者,通陽氷樂、史集》,共一千一篇,雜著六十五篇。曽子固乃考其先後而次第之,云:「白,蜀人。天寳初至長安,明皇召為翰林供奉,頃之不合,去安祿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節度東南,白時臥廬山,迫致璘敗,坐繫潯陽獄。崔渙、宋若思驗治,白以為罪薄,釋白囚,使謀其軍。乾元元年,終以璘事長流夜郎,遇赦得釋,過當,塗以卒。始終更渉如此。此白之詩所自序可考者也。《舊史》稱白山東人為翰林待詔,又稱白在宣城謁見永王璘,遂辟為従事。而《新書》又稱白流夜郎還潯陽,坐事下獄。宋若思釋之者,皆不合於白之自序,蓋史誤耳。予按杜甫詩亦以白為山東人,而蘇子瞻嘗恨白集為庸俗所亂,則白之自序亦未可盡信,而遂以為史誤。近蜀本又附入左綿邑人所裒白隱處少年所作詩六十篇,尤為淺俗。白天才英麗,其辭逸蕩雋偉,飄然有超世之心,非常人所及,讀者自可別其真偽也。
49
唐宣州當塗令李陽氷序云,李白太白,隴西成紀人。梁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攴,易姓與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耀,亦可歎焉。神龍初,始逃歸於蜀之彰明,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夣,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稱太白之精得之矣,不讀非聖之書,恥為鄭衛之作,故其言似天仙之辭,凡所著述,言多諷喻,自三代以來,風騷之後,馳驅屈宋,鞭撻揚馬,千載獨歩,唯公一人,故王公趨風,列岳結軌,群賢翕習,如鳥歸鳯,盧黃門云:陳拾遺橫制頹波,天下質文,翕然一變,而今朝詩體,尚有梁陳宮掖之風,至公大變掃地,併盡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橫被六合,可謂力敵造化歟?天寳中,明皇下詔,徵就金馬降輦歩迎,如見綺皓坐之七寳床,御手調羹以飲之,謂曰: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蓄道義,何以及此?置於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人無知者,醜正同列,害能成謗,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跡縦酒,以自昏穢,詠歌之際,屢稱山東人,與賀知章、崔宗之等號為八仙,時又稱公為謫仙朝,列賦謫仙之詞,凡數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賜金歸之,遂就陳留採訪使彥允請北海髙天師,授道籙於齊州紫極宮,將東歸蓬萊,訪羽人,駕丹邱耳。陽氷試絃,歌於當塗,心非所好,公遐不我棄,乗扁舟而相顧,臨當挂冠,公又疾亟,草藳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令為序,論《關雎之義,始愧卜商,明《春秋》之詞,終慚杜預。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八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時寳應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50
前進士魏顥序云:「自盤古劃天地,天地之氣,艮於西南劍門,上斷橫江,下絕岷峨之曲,別為錦川。蜀之人無聞則已,聞則傑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揚雄降,有陳子昻、李白,皆五百年矣。白本隴西□放形,因家於綿身,既生蜀,則江山之英秀也。伏羲造書契後,文章濫觴者,六經糟粕,離騷糠粃。建安七子七子至白中有蘭芳情理,宛約詞句研麗白,與古人爭長三字,九言鬼出神入,瞪若乎後耳。白久居峨眉,與丹邱子因持盈法。師逹白,亦因之入翰林,名動京師。大鵬賦詩,家蔵一本,故賓客賀公竒白風骨,呼為謫仙子。由是朝士作歌數百篇。上皇豫游召白時,為貴門邀飲,比至半醉,令製出師,詔不草而而成。許中書舍人以張垍讒,逐游海岱間,年五十餘,尚無祿位,祿位拘常人,橫海鹍負天鵬,豈池籠榮之。顥始名萬,次名炎,萬之日不逺命,駕江東,訪白游天台還廣陵見之。眸子烱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醞藉,曽授道籙於齊,有青綺冠帔,一副少任俠,手刃數人與友。自荊徂揚路,亡權■〈穴上之下〉,回棹方暑,亡友糜潰,白收其骨,江路而舟,又長揖韓荊州,延飲白誤,拜韓讓之白曰:酒以成禮。荊州大悅。白始娶於許生一女,一男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於劉劉,訣次合於魯一婦人,生子曰頗黎,終娶於宋,門攜昭陽金陵之妓,跡類謝康樂,世號為李東山駿馬美妾所適。二千石郊迎飲數斗醉,則奴丹砂撫青,海波滿堂,不樂白宰酒則樂。顥平生自負人,或為狂白相見,泯合有贈之作,謂餘爾後必著大名於天下,無忘老夫,與明月奴因盡出其文,命顥為集,顥今登第,豈符言耶?解攜明年四海大盜,宗室有某者,白陷焉,謫居夜郎,罪不至此,屢經昭洗,朝廷忍白,久為長沙、汨羅之儔,路逺不存,否極則泰白,宜自寛吾,觀白之文義,有濟代命。然千鈞之弩,魏王大瓠,用之有時議者,柰何以白有叔夜之短?儻黃祖過禰,晉帝罪阮古無其賢,所謂仲尼不假蓋於子夏也。經亂離白,章句蕩盡,上元末,顥於健偶然得之,沉吟累年,一字不下,今日懐舊,援筆成序,首以贈顥,作顥酬白詩,不忘故人也。次以大鵬賦、古樂府諸篇積薪而録文有差,互者兩舉之,白未絕筆,吾其再刊付男平津子,掌其它事跡存於後序。
51
李太白槁書跋》云:槁書世傳李太白遺文。或謂謝氏子弟誑武功,蘇才元所書,更不復詳考所出,而推與過重,便謂不減魯公。然此書雖少繩墨,不可考以法度,要是軒前輊後,度越陵突,令人想見酒酣賦詩時也。王僧虔《論書》,或以其人可想,或以其法可存。世人愛李太白名,至偽書一卷,亦聲價増重,豈以其人可想故耶?
52
朱巨川集
53
朱灣,字巨川,西蜀人。貞元、元和間為府従事。髙仲武《間氣集》云:朱君率履貞素放情江湖,郡國交征,潛耀不起。有唐髙人也,詩體清逸,興用宏深,因詞寓意,放詠尤工。
54
《符載集》十卷
55
唐符載,字厚之,岐襄人。幼有宏達之志,隱居廬山,聚書萬卷,不為章句學。貞元中,李巽江西觀察薦其才,授奉禮郎,為南昌軍副使。繼辟西川韋皋掌書記,曆監察御史。元和中卒。叚文昌為墓志附於後。集皆雜文,末篇數詩而已。集前有崔群、王湘《送符處士歸覲序》,皆云載蜀人,以比司馬、王、揚云。
56
《雍陶集》十卷
57
陶字國鈞,成都人。太和中進士,為簡州刺史。有詩名,見《詩話》。
58
李逺集》一卷
59
唐建州刺史雲陽李逺求古撰。太和五年進士,終御史中丞,有《集傳》。
60
《唐求集》一卷
61
唐嘉州處士唐求與顧非熊齊名,詳見《詩話》。
62
孫光憲《鞏湖編玩》三卷,《荊臺集》四十卷,《筆傭集》十卷
63
光憲,字孟文,陵州人。王衍降唐,避地荊南,髙従誨辟掌書記,三世皆在幕府。歸宋,授黃州刺史,在郡有聲幹,徳中卒。光憲博通經史,聚書數千卷,或自抄寫,孜孜讎校,老而不廢。好著撰,自號葆光子。所著《荊台集》、《鞏湖編》、《玩筆佣集》、《橘齋集》、《北夣瑣言》、《蠶書》,又撰《續通歷》,紀事頗失實。太平興國初,詔毀之。
64
皂江漁翁集
65
後唐張立著立,新津人。少博學,尤長詩什。隱居山谷中,孟、蜀、明徳間,詔赴闕立,詐病不就。先是,知詳入蜀,中外騷動,明宗頗以蜀人為疑,凡有勢力,貲產之族,悉遣入洛。立嘗為詩諷曰:「朝廷不用憂,巴蜀稱霸,何曽是蜀人?」宰相李昊聞而重之,複薦於昶,亦托病不就。有詩數百篇,號《皂江漁翁集》。行世後徙居雙流。唐英、商英皆其孫也。
66
《梓潼集》二十卷
67
五代李堯夫著詳見《詩話》。
68
《玉壘集》十卷
69
唐僧可朋著,丹棱人。
70
《煙花集》五卷
71
蜀後主王衍集艷詩二百篇,且為之序。
72
《三家宮詞》三卷
73
唐王建、蜀花蘂夫人宋丞相王圭三人所著。
74
《花蘂夫人詩》一卷
75
青城費氏女,詳見《詩話》。
URN: ctp:ws96936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